就医指南 | 孩子生病,从预约挂号起你可能就做错了

孩子生病了,家长担心之余,必定想让他们得到最好的照料。

可是,跑了那么次医院,家长真的懂得如何正确“看医生”吗?

是不是很多次抱怨挂不到名医的号,又不满排队1小时,看病1分钟?

或者在面见医生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一起来听听平日里“一号难求”的许教授从医生的角度,怎么看待家长就医问题。

许教授日常门诊工作掠影

选医生不必迷信“专家号”

医生的耐心更重要

许多家长带宝宝来医院看病挂号,比起年轻医生,总是更倾向挂那些“一号难求”的专家和临床经验更丰富的医生。

这样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其实没有必要。

无论什么情况都一味追求名医、专家的号,其实浪费了宝贵时间,甚至会耽误宝宝的病情。

1. 门诊医生都能看好你孩子的病

其实,有资格出门诊的医生,本身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从医体会。

宝宝生病,绝大多数都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即使是相对年轻的医生,也绝对有能力将宝宝的常见病看好。

因此,只要不是特殊的疑难杂症,像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炎等小儿常见病,家长大可以放心避开“名医候诊高峰”,让宝宝及时得到妥善的治疗。

2. 耐心比名气重要

帮宝宝选医生,最重要的不是看“名气”,而是看医生是否有耐心

比起挂号人数多、疲惫不堪的“名医”,年轻医生的优势在于有更多时间和心思给家长分析宝宝的病情,给宝宝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信任给孩子看过病的医生

医生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十分重要。

有时候,年轻的医生给孩子看了一次病,效果不太明显,家长就容易对医生失去信任。该复诊的时候又挂别的医生。

丰富的临床经验需要靠大量的病例积累。即使是主任医师也不是什么病都能一看就好,不妨多给年轻的医生一些信任和机会。

而且,年轻医生帮孩子看过一次病,对孩子病情和身体状况会更熟悉,家长与其带孩子四处奔波求医,不如找熟悉的医生给宝宝治病。

带宝宝来医院看病

你知道要做多少准备吗?

选好医生后,带孩子到达医院,还需要做什么准备?

有家长问:“带宝宝来医院看病,带钱带诊疗卡不就可以了?还要准备?”

想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孩子,给出更准确的治疗方案,以下3方面,建议家长要提前准备好。

就医指南

1. 过往病历

来医院找我看病的患儿家长,我总会问他们要宝宝过往的病历。

因为病历上会记载宝宝以往的病史、病情描述、用药情况等内容,能够协助医生诊治。

如果条件允许,除了病历以外,家长最好还带好之前的化验单、检查报告等资料,给医生提供参考作用。

2. 药品

有家长问,我来医院看病就是为了给宝宝开药的,为什么我自己还要带药品过来?

其实,看病时除了咨询医生该药品是否适合孩子,还要以备突发情况之需。

以看宝宝发烧为例,家长带宝宝到医院就诊,最好随身带上美林,泰诺林,百服宁等退烧药,候诊时间长,如果孩子在这期间突发高烧,家长就不至于手忙脚乱,还跑去门诊拿药,耽误宝宝病情。

3. 沟通

来医院看病,不等于直接把孩子扔给医生治疗,而更需要家长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把孩子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告诉医生。

首先,家长需要清楚地表述宝宝的症状,比如宝宝发烧,家长就需要向医生描述宝宝发烧的时间、病情症状、用药、是否就医等信息。

要注意,描述的是症状、表现,而不是自己的结论。

比如,你可以告诉医生宝宝什么时间咳嗽、发热,但不应该上来就说:医生,我宝宝得了肺炎,怎么办?

其次,带宝宝来看医生的目的需要分清主次。

比如,有家长在不清楚宝宝当下身体状况的时候,就盲目要求医生帮宝宝调理身体。

但如果宝宝本身呼吸道的炎症还未完全消散,如果医生直接按家长的要求给宝宝开了健脾的药方,极可能导致宝宝“闭门留寇”、疾病复发。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家长需要提前告知医生宝宝过往的过敏史、遗传病史、热性惊厥史等。

比如,南方地区不少孩子有蚕豆病(G6PD酶缺乏症)。这个病有很多药物是禁用的,包括中药的黄连、西药的阿司匹林等,家长一定要提前和医生说明。

此外,聪明的家长还懂得及时询问医生关于护理患儿的注意事项,包括衣、食、住、行、情志呵护等多方面,及时获取医生的指导。

这些都是很有用的就医沟通方法。

育儿路上,做你身边的儿科医生

看一看朋友们在读什么,点“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