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步骑”协同作战: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骑兵,南宋魏胜独创的战术
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骑兵,北宋朝廷便大力制造装备钢铁兵器的战车,以求达到以车制骑的目的。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宋代的战车。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廷臣吴淑便建议仿古车战之法,制造一种战车,车上置枪,枪锋向外,卒列于车外,行则为营,止则为阵,敌骑冲突而来时,便以车拒击,敌骑溃退时,便以车追击,北方骑兵驰突之长便可因此而被击破了。北宋景德初年(1004年)辽军数万骑攻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德隆命士兵挖壕椠,以大车数十辆环列为阵,步骑兵居中抵御,辽不能破,被迫撤退。此举奏效后,促进了战车的发展,大中小型战车层出不穷。
一、轻型战车
轻便型战车易于在战场上机动。《武经总要・器图》刊载有虎车、巷战车和运干粮车。
虎车是平板车,两侧各有一根大方木,方木上各绑附一束长枪,枪锋伸出车头外,平板上安有一个虎形车厢,虎口昂张。有5支长枪锋从中伸出,全车共有7支前伸的枪锋,由一名士兵推进。
巷战车是独轮车,车身头部和两侧各有一块挡板。头部挡板比两侧挡板高一倍,上部有12个圆孔,下部沿车底板安置5支长枪,枪锋前出挡板外,由一名土兵推车冲进。
这几种战车便于机动,可以在狭窄的田埂、道路、街巷中推车冲进,同前来劫粮和进攻的敌军搏战。也可在旷野中排成车阵,由众多士兵拥推成百上千辆战车蜂拥而前,冲击敌军的前锋,配合步骑兵进攻。
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汾州团练使郭固创制了一种前锐后方的战车,上置7枪,为前后二拒,可在平川之地,“临阵以折奔冲,下营以为赛脚”,进呈试验。郭固因此而升为卫尉寺丞。
二、中型战车
《武经总要・器图》刊载的中型战车,有一种象车和两种枪车,车身较宽,安有四轮和六轮。象车的车板上安有象形车厢,象口昂张,从中伸出11支枪锋,车底板上平行安置7支枪锋,共有18支枪。
两种枪车的前面都有较高的挡板,两侧都有厢板,其中一种枪车有5支枪怿前伸,两侧分别有3支和4支枪锋伸出。另一种枪车有5支枪锋前伸。这3种战车主要是在野战中排成车阵,冲击敌军的前阵,配合步骑兵进攻。
三、大型和特种战车
宋军创制的大型战车较多。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枢密院将官刘浩在河北创制了一种战车,车前有左右冲角,车后有拒器,全车共编100名士兵。同年,宗泽创制了一种战车,编有11名车夫,44名战兵。当年,李纳也创制了一种战车,车前竖立两杆,上挂皮帘,以御矢石,下安铁裙,以卫人足,两旁有铁索,便于多车并联为营。
作战时,4人推车而行,1人登车发矢,20人执兵器作战,共编有25名战士。此外,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知澧州供备库副使宋守信创制了冲阵剑轮无敌车、砦脚车。皇祐四年,郭谘创制了独辕冲阵无敌流星弩车,经略使夏安期经过试用后,认为适用于作战,便奏请朝廷编制了独猿军。这些弩车仅见于简略的文字记载,没有图绘说明,故其形制构造难以确知。
特种战车当数南宋抗金名将魏胜创造的弩车与砲车。南宋兴隆元年(1163年),魏胜创制成数百辆如意战车,数十辆砲车,弩车上安兽面木牌,备大枪数十支,前面与两侧垂挂毡幕软牌以御矢石。每车用2人推动,可蔽50余人。行军时,可运载重器甲。驻营时,可环而为营,如同有足之城,敌军骑兵不能近,箭镞不能伤。列阵时,如意车在外,以旗帜作为屏障,弩车当阵门,其上安床子弩,矢大如黹,一矢能射数人,可远及数百步。
砲车在阵中,施火石砲,可远抛至二百步。与敌对阵时,便在阵间发弓弩箭砲。近阵门时,刀、斧、枪手便出而突击。交战时,便出骑兵从两侧掩击。获胜时,即拔阵起营,实施追击。敌骑败退后,官兵即可入阵稍事休息和休整。
可见这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车。魏胜所采用的车步骑协同作战的战术和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的独创。魏胜所创战车的样式上奏朝廷后,朝廷下令诸军按其式样,广为制造,颁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