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来:明清云龙纹的时代特征

分享嘉宾:李雨来

著名收藏家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大家好,我们今天的内容是龙云纹的年代特征。什么是龙纹呢?我们知道龙的名称在远古时期就有:是一种子虚乌有,高于现实社会的物种,之所以几千年来传承不断是统治阶级为了让百姓崇拜,而这种让百姓崇拜的现象非常适用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也让历代人用于形容和表现等级的关系。

上图是我去年春天在徐州拍的一个龙纹,它是汉代的龙纹。我们看汉代的龙纹还和现代龙纹完全不一样,就是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当时的龙纹还没有一个定制。

上图的两个龙纹,一个是龙头,一个是完整龙纹,是元代的龙纹。

大家看我发的第二张这个龙纹图,须发上卷不分叉,呈团状,从脑后一直绕到上方,像火炬一样分两叉,眉毛呈一缕,扭像眼睛的上方,眼睛鼓起,黑眼珠偏大像灯泡,业内把这一时期的龙纹普遍称之为灯泡眼。从明代晚期开始一些龙纹就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龙纹的嘴叉明显偏长,但张开并不大,俗称鳄鱼嘴。这种龙纹在织绣工艺上很少,年代约在元代晚期,应该是织绣工艺应用最早的形龙纹,龙纹的身体反转僵硬,从视觉上缺乏动感,但这应该是中国形龙纹的初步成型纹样,以后龙纹就逐渐成熟。大约到17世纪中晚期,龙纹的形状达到了顶峰。

早期的龙纹全部是侧面,没有正面龙。应用到纺织品上的正面龙纹,最早的发现应该是明代晚期。

通过再三比对,觉得按照龙头的须发、眉毛和龙身肚皮的变化来区分,年代最为明显,同时也比较合理和简单。所以,我们今天就主要讲龙头的细节变化。当然,除了须发以外,龙的每一个部位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由于龙纹变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解释变化的具体时段仅仅是近似值并不是绝对年代,但在织绣工艺上龙纹变化的顺序是没有疑问的。回顾龙纹的整体变化,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早期龙文在龙袍上所占的比例较大,之后是逐渐变小的趋势。龙袍下摆的龙纹有明显的变化,从爬行到飞行,再到坐姿。

这个龙的须发浓密,成一缕向上,向头顶上方,开始有分流的迹象,整体像火炬一样。注意它的下端,就明显的有那个黑色的印记。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变化。眉毛呈多个尖刺状,45度角分别向外向上,圆形眼睛凸起,黑眼珠变小,白眼珠变大;嘴叉略显短,嘴巴张开很大,突出白色的弯曲犬齿。两个龙角伸向脑后,显得凶猛有动感,鼻子像猪嘴一样。这一时期一般称之为猪嘴龙。这种形状比较上一条龙要晚,大约在明代中晚期。

我们看这个龙头,须叉的尖部明显分开,使用两种不同颜色把它区分开来,每一绺的形状有明显区分。以上两个龙不属于分叉时期,年代约为明代到万历以前。这种须发浓密分叉的龙纹又大约在明代万历左右。因为龙纹须发的变化,在年代演变上最为明显,判断龙纹的年代,看须发是否上卷,分叉多少以及明显程度非常重要。

眉毛向上,尖刺状的程度稍差、眼部的原型变化不大,嘴巴还是呈猪嘴状张开很大,但是整个龙头的设计流畅,非常具有线条感。这一时期的龙纹,无论是纹样设计还是织绣工艺都非常精美,可以在各个方面达到顶峰。

我们看上面这张图,头顶向上的这个龙纹也是猪嘴龙。但是须发上分叉非常明显地分成几绺绕向头顶上方,眉毛呈尖刺向上,两个眉宇之间连在一起。这种龙纹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般说为万历龙纹。我们仔细观察,虽然明代的龙纹都是须发向上、猪嘴、灯泡儿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有不断细微的变化。所以我们说演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这种明显的几根向上的须发流行年代原为明末清初时期,从万历以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康熙时期。

明代晚期的龙纹变化很多。从称呼上有斗牛,飞鱼、也有龙纹,蟒纹等。龙头牛蹄称为“斗牛”,把龙爪改为翅膀,称“飞鱼”,而这一时期纹样变化多,就行时期很短。

大概到乾隆时期,须发明显的上卷只剩一两根儿,多数是均匀的散落在脑袋后面,眉毛也不再向上,尖刺状开始向下弯曲,从脑门儿覆盖到眼睛的上面,眉毛由向上改为向下,应该是始于清代到雍正晚期,这个时期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眼睛前凸,黑眼珠很小,不在白眼珠中间儿,像前视的感觉。更显得有神韵,业内称这种眼叫绿豆眼。如果说绿豆眼,大家都知道大概是乾隆时期。以后的龙纹整体开始了下坡路,从视觉上逐渐变得无力呆板。

我们看这个龙头,须发基本上全部背在颈部的后边。但是眼珠还是那种绿豆眼的形状,须发不向上,眉毛向下,嘴巴张开的相对短,鼻子像狮子鼻子,这些特点大约在嘉庆时期。这一时期的龙纹开始城市化,身体略显肥胖。所有的尖刺,比如背鳍、眉毛、嘴巴上都不呈现尖状的,像月牙的一角儿。看上去舒适,但缺乏锋芒。

上面这张图是典型的清代晚期的龙纹。眉毛向下,须发均匀地洒落在脑袋后边,嘴叉相对短,张开的很大,视觉上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眉毛没有尖刺的感觉,像梳子一样均匀地排列在眼睛的上方,眼睛缺乏神韵,比较呆滞。到清代晚期,这种设计的龙纹有些呆板,过于城市化。

我们回顾一下以上讲的这些龙纹,从凶猛到呆板,从线条流畅到肥胖呆滞,这种现象困扰着我一段很长的时期,为什么会达到这种现象?肯定不是人的因素。因为人会越来越进步的。而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特别少见,就是发展了几百年的时间后,不进而退的这种现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我个人觉得,达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是说工厂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形成了流水作业,构图、配线、刺绣在分工的时候不沟通,构图只管构图,配线只管把线配好后交给刺绣工人, 工人会按着图案按照自己的水平去刺绣纹样。这种形式,就是相互之间很少沟通,也没有过多的人去考虑和监管是否美观,自己只负责好自己的部分就可以了。

据我了解过去的图案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用一张蜡纸按照纹样在蜡纸印出一条条网状,撒上一种特殊的植物,让绸缎上显示出纹样,然后用毛笔色绘出图案,如果这种图案不进步,反而就退。这里想多说一点,因为工人相互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些人在每一个环节都没有较深的探讨工艺、视觉效果,所以久而久之,几百年的时间就导致了它一种后退的感觉。再加上政府不管,大家自己管自己,就形成了这种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啊,一直到现在龙纹的构图,在社会上看到的、所用的这些龙纹,仍然显呆板,而早期那些流畅的龙纹都没有被使用,为什么会这样?这真的是让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各位同仁如果说想用龙纹的话你去找万历年代以后一直到雍正以前的龙纹,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我们现在有好多相关场合都用这种龙纹显示地区的特点,但美观的很少很少。我希望大家以后进一步使用线条优美、灵动的龙纹。

我们现在讲一下各种不同姿态的龙纹名称,因为以后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个问题。为了对龙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各种龙纹的名称、形状。业内对龙纹的名称很多,比如升龙、坐龙、降龙、行龙、正龙等等。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龙纹的身体怎样变化,基本只有头像侧面部分的行龙和正视前方的正龙两种。

上面是两张正龙的图片。实际上就是不管身体怎样弯曲,只要是面向前、正视前方的,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正龙。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行龙。眼睛、鼻子和嘴都朝一侧的,不管身体和尾巴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称之为形龙。下面的我发几个形龙的图片,大体上就是常用的姿态。

爬行

尾向上

坐姿

第一条龙是坐姿行龙。这是一种运用比较多的龙纹,龙袍的下摆、宫廷织绣服装,大多数都有这款行龙,是清代最常见的龙纹之一。

第二条龙是爬行的龙纹。这种龙纹的姿态呢,在明清时期的朝服上应用特别广泛。因为一件朝袍要用很多这种龙纹,所以传世较多,年代绝大多数都是明末清初时期。

第三条龙是尾向上的行龙。这种行龙的传世较少,一些宗教用品和部分挂账均有应用。清代命妇穿的霞帔,汉族命妇穿的霞帔。前面的两条龙也正常使用。

下面说一下团龙纹。因为清代的龙袍也好,服装也好,很多都使用这种团龙纹。我们先发一个团龙服装,让大家有一个初步概念。

第一张是龙褂,是皇后、皇太后的龙服褂;第二张是龙袍,男装也穿这种团龙纹褂。团龙的概念比较混淆。实际上所谓团龙指的是图案的轮廓,在通常情况下用其它龙图案围绕着龙纹,形成一个圆形,叫做团龙。清代宫廷服装很多都是这样的名称,比如上面两张图片,几团正龙,几团行龙,根据龙纹的变化代表阶级、官职的大小。另外还有夔龙,所谓夔龙就是一种想象型的龙纹,基本上来源于早期的草龙、拐子龙等等。晚期的夔龙形似龙身、背鳍、纹样有所变化,没有须发、两爪、突尾等。因为清代的夔龙一般只用于女装上,所以几乎全部是以团龙的形式出现在服装上。如果我们归纳正龙、行龙、团龙这三种称呼,对于龙纹的解释会有很大的便利。

这是件男人的龙褂,如果有章纹的叫滚服。这种纹样它的功能和补子相同。档次最高是正龙,其次是行龙,再就是女装的夔龙或者花卉之分。团龙的数量,团龙中间的龙型是正龙还是行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说明品级的高低。

清代早期是两条相对的龙龙形图案,这种龙形实际不符合清代典章。这种团龙的年代大概在典章完善以前。清早期这种形式的夔龙纹叫做草龙或者拐子龙。到了晚期,部分甲胄的前胸后背也使用这种两条龙相对的纹样。

这种团龙叫正龙。皇帝滚服,皇太子龙褂、皇后、皇太后、贵妃等龙褂上都用这种龙纹,其他群王、亲王、郡王等龙褂上分别为两条正龙、两团形龙;四团形龙等等。

到贝勒、贝子及夫人就用两团龙纹。贝勒是两团正龙,就是前后两团正龙。贝子是两团形龙,在以下的品级,就以花卉纹的纹样来显示。

这种纹样是龙头朝向一侧的叫行龙,这种运用在龙褂上的龙纹只是比较正龙的品级相对低一些,也是君王、公侯、伯爵等高级的人群应用的龙纹。

这种龙纹叫做夔龙。这种夔龙纹只用在清代的女装上。基本全部以团龙的形式出现,所以说呢,我们见的夔龙纹很多都是团龙,一定是女装出现这种龙纹。

下面呢,我们说一下云纹的变化或者时代特征。我们注意到在云纹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云朵大小、纹样怎样变化,云纹始终是填补空白的角色。但是云纹做为龙袍中主要纹样之一,要比其它纹样更费工时。其它纹样虽然也有变化,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有自己一个完整的图样,比如说寿字、八宝、蝙蝠、暗八仙,以及各种吉祥纹样花卉等等。

我们说云纹是陪衬,是很恰如其分的。因为云纹纯粹为填补其它纹样空白而留,留的空白大小、多少、长短以及颜色的变化。

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云纹的形状、变化是非常多样化的,而这种多样化在给我们年代的判断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在看一件衣服,或者一件绣品的时候,其实我更多的愿意看云纹的变化,因为它更具有代表性。

云纹的变化整体上是由肥胖生硬到纤细流畅,再到整齐密集呆板的过程。

早期的云纹是大云头,短云身,多云尾,整体肥大稀疏,形状大小排列比较随意,除了少数夹杂寿字、佛法宝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纹样。

大约到了乾隆时期,云纹的云头渐小,云身加长,云尾逐步减少,只剩下少量的一个云尾,因此我们称呼它为单尾云时期。

根据龙纹所剩的空白,云头和云尾的数量、延续的方向都是无限度的组合,感觉整体结构生动流畅,这是乾隆时期的特点。

乾隆以后,云尾逐渐消失,云头、云身越来越排列整齐密集,显得呆板,没有动感,而且多数云纹中加入蝙蝠、花卉、暗八仙等吉祥纹样。但是基本上是由螺旋式组成旋转的云头,每个云头之间相连的叫云身,以尖状结束组成的叫做云尾。通过各个年代认真地排列比对,我们把明清时期的云纹,化解成云身,云头和云尾。因为大多数云纹是多种纹样组合应用的,这里尽量根据年代的顺序排列给大家介绍。

螺旋状的纹样叫云头,每个云头之间相连的叫云身,尖状部分叫做云尾。

我们发的这个云纹叫做四合云或多尾云。清代早期的云纹大概在17世纪到18世纪初,大概是顺治、康熙时期,云头明显较大,云头的组合是多样的,不拘一格,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云头不同方位的组合,一般不要求对称性。四合云的形成,主要在顺治、康熙时期,基本是整齐规矩的四个云头的组合,每一个云头都带有一个云尾。因为云身短,云尾较多,业内称之为多尾云。

大体变化是从多尾云到17世纪中叶的晚期,形成这种壬字云。我们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四合云也好壬字云也好,都是同时在一个相当的演变存在着,有时候是各种云纹同时存在的一件器物上。所以说呢,只要有这种云纹,大概都代表着某个年代。

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云纹,叫单尾云,我们注意到有很多的云头,也有云身相连接的云头,但是整个一组只剩下一个云尾,我们叫做单云尾时期。单云尾实际上从明代开始应用,只是数量很少,很难看到。大约到雍正时期,多尾云逐渐消失,单尾云仍然继续使用。到乾隆时期,单尾云使用的较多,曾经有一段时间,单尾云云头在上,云尾在下,云身较短单云尾,叫做祥云。乾隆时期还勉强保存着单尾云的形状。

乾隆以后大概是嘉庆时期,无尾云逐步增多,单尾云逐渐消失。一般到嘉庆道光时期,多用半个云头作为彩色形式,道光以后采用整个彩云头,习惯把这个云头称为彩色。

大约到了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绝大多数的织绣品就不用彩云头,都用三蓝云纹。而且这种云纹越来越密集,云身越来越短,云头随之增多,区域城市化。云朵的线条儿,从肥短到细长再到肥短,各种云纹同时存在。清代晚期云纹的中间加了很多其它纹样,比如蝙蝠、八宝、八仙等各式纹样。

下面我有一些话想和大家交流,就是关于现在沸沸扬扬的关于汉服的话题。汉服呢,说实话我理解的并不深刻,但是对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汉服呢,要分成两种,一个是汉代服装和汉族服装。

最近这一两年有很多人找到我,想从清代服装里面找汉服元素,曾经有一位苏州的朋友,他说想打造一个像日本和服那样的汉服,就是可以永远传承,让大家很想穿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我现在没有准备更多的图片,但是这个问题我确实考虑了很久。我个人觉得汉代服装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又可以永远传承的汉服呢。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日本和服那样的服装。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服装也不乏这种具有日本和服那种代表性的服装。比如说蒙古袍,藏袍,甚至苗族袍等,这些都是代表自己民族的服装,他们认为穿着这种服装,是永远不会不会丢失的。为什么呢。最后我觉得我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现象啊就是他们为了自己的民族而骄傲,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虽然汉族人很多很多,但是一种为民族自豪的服装很少很少。所以说,无论你把服装设计成什么样的款式,做成什么纹样都没有用处,因为这不是服装款式,纹样、色彩的问题。

我觉得如果想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汉服首先是舆论界,就是要把汉族的信仰提升起来,当然这是对一般百姓来讲是不可能做不到的。当你设计一款服装的时候,是不是把汉族的味道体现出来,这也是特别重要的。

最后,当你在分析云纹的时候,把云头、云身、云尾分解开分析,你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一个概念。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聆听。

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清代宫廷女装和汉式女装的对比》内容,请大家关注。

(0)

相关推荐

  • 图说瓷器鉴定要诀(四),康熙瓷器中龙纹的鉴定方法

    龙有九似,取九家之长: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将天上飞禽.水中游鱼.陆地走兽合为一体.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的融合中,龙纹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也自称 ...

  • 莲盖夔龙纹方壶 春秋

    莲盖夔龙纹方壶 春秋

  • 乾隆时期的精美玉器欣赏

    清代玉雕的巅峰-乾隆玉器 乾隆时期的玉器是在乾隆皇帝指导下制作的 所以我们叫做"乾隆玉器" 桐荫仕女玉山 此器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 碧玉仿古觥 此件碧玉觥是仿古铜器的饕餮纹觥,玉 ...

  •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在青铜器研究中,除器型.分期.铭文.工艺备受关注外,纹饰也一直是研究的对象.李济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文明中至少有三件事物是确确凿凿土生土长 ...

  • 彩画中各式各样的包袱边纹饰

    说到彩画中的包袱,大多数朋友都会想到颐和园的苏式彩画,认为包袱是苏式彩画的专利,看到包袱就是看到苏式彩画了.其实,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不是只有苏式彩画里才有包袱,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里都 ...

  • 玉雕里的龙纹到底是什么样?90%的人不知道!

    作为龙的传人,作为这片土地上的玩玉人,龙形的雕刻.对牌我们见过太多了,但今天要一起研究的是很难被认出的一种龙形态--龙纹. 龙纹历史 传说中在炎黄时期人们就以龙为图腾,中国龙数千年来在青铜与玉器上的演 ...

  • 景德镇明清御窑黄釉瓷器的时代特征

    黄色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历代帝王崇尚土德,因此黄色象征着帝王之色.皇帝的衣食住行中皆融入黄色,代表了皇帝拥有天下,权力至高无上. 自隋唐始,黄色即皇帝的御用颜色,而后至明清时期,黄釉瓷器便从众多 ...

  • 宋元明清龙泉窑青瓷的时代特征

    浙江龙泉窑以青瓷闻名,是中国三大青瓷之一,龙泉窑瓷器创烧于五代,发展繁荣于宋代,终于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瓷窑,而且远销国外.龙泉窑瓷器以梅子青和粉青最具有代表性,宋代的龙泉青瓷和南宋以及 ...

  • 明清奇案,看罢不禁令人感慨:好一对狠毒的表兄妹

    明清时期的奇案,那是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案子,在清代广为流传.有官家相争的刺马案,有名伶杨月楼冤案,也有恶意杀害的水井案等等这些彰显着社会的阴暗面的案子.今天要讲的是一对表兄妹,杀死发妻丈夫 ...

  • 明清时期府县官对下政务运作

    柏桦 李静 府县乃是人们熟悉的名词,因为它既是古老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现代依然存在的地方行政区划."府,文书藏也";1"县者,悬系于外."2府县作为基本行政区, ...

  • 明清皇家御用的瓷器——黄釉瓷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广州主播 嘉丽  朗读音频 ◆ ◆ ◆     ◆ ◆ ◆ 点击此处文字,参与"我也想读" 明正德 黄釉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 淡黄釉盖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明清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明万历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 ...

  • 明清传奇——明代名医故事两则

    明清传奇--明代名医故事两则 原创有智慧的故事2021-05-08 17:35:03 一.韩神医 山西洪洞县,韩家是一名门旺族,出过许多名人,宋代名相韩琦就是这里人.元朝末年,韩家有人学习医术,刚开始 ...

  • 明清画人录|梅清:我法写我心,游目缥缈气韵,畅怀恬适心情

    [之四十] 梅清一生历经明清更迭,科场命运乖蹇,在屡考屡败屡败屡考的轮回中不得已迷途识返,最终在与家乡的山山水水相看两不厌的厮守中化解了心中的块垒,于丹青笔墨自娱之中实现了自我和解,在明清之际画坛上写 ...

  • 明清时期山水册页欣赏

    雪地实景,苍茫而润泽,冰雪覆盖了自然界中的山川树木,使人们的视觉不再被五彩缤纷的万物所迷惑,从而使人们更为关注于白茫茫的冰雪积压.融变的过程,这种自然属性恰好与水墨形式相得益彰.因此,雪景山水画一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