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孩子一定要拥有的一项能力,学校却从来不教该如何入门

果我们认真想要孩子“做自己”,首先就要教会他们真心面对这件事,就是“你的感觉”。
前两天我到朋友家吃饭,朋友一定要女儿弹一首刚学的钢琴曲给我。
我饭还没得吃就要听根本听不懂的钢琴曲,我当然不乐意,于是就说:先吃饭吧,听钢琴曲也不急于这一顿饭的时间。
娃本来就不情愿,一听此事有人声援,立刻也表示不想给客人弹钢琴,估计也是明白这个古怪阿姨可能也听不懂。
我俩相视一笑,有一种刚刚达成统一战线见到战友的既视感。
可是我朋友不乐意了:“哎,你这孩子,乖一点,不能这么没礼貌。
鬼晓得「没礼貌」和「弹不弹钢琴」有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我们通常都是,先骂了再说。
看着孩子可怜兮兮的表情,我再一次声援了她:我们先吃饭吧,吃完饭再说。
没想到我朋友再一次反驳我:“乖一点,快去弹,不可以这么没礼貌。”
嗯???不听钢琴曲就是没礼貌哦~
这话说得我也不敢反驳了。
娃一看我落了下风,终究还是乖乖坐在钢琴凳上不情愿地演奏了一曲,我也忍着饿肚子佯装听懂了乖乖听完一曲。
当然作为一个客人,在听完后当然要理所应当夸赞一番,顺道拍拍朋友的马屁说她教育有方。
果然,朋友听了开心极了,立刻充满爱地抱抱孩子说:“嗯,好乖,真听话!妈妈最爱你了!
我正在夹菜的手不自觉抖了一下,朋友觉察到有些不对,便问我怎么了。
我们吃完饭,等孩子去看动画片只剩我们姐妹俩了我才告诉她:”你说你很爱你的孩子就挺好的,为什么要把「听话」放在「爱」的前面呢?
“说顺口了,咱们小时候不也是这么被夸的么?
“那如果小孩不听话,你还爱她么?”
朋友沉默了。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听惯了爸妈这样称赞我们。
我们早已接受:一个所谓的“好孩子”,就是乖孩子;而一个乖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
可是,孩子是做了什么才换得了“听话”的称赞呢?
小孩是靠着压住自己的不情愿,才被称赞听话的。
所有的孩子,因为害怕不肯去看牙医,因为讨厌不肯吃青菜,因为害羞不肯在客人面前表演。
如果他们勉强把他们当时的害怕、讨厌、害羞的情绪给压住、藏起来,他们就会被称赞听话、乖,而被认为是一个好小孩。
被这样称赞着长大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觉得,所有这些不讨人喜欢的感觉、情绪,都是丢脸又麻烦的东西,然后就成为一个老是想压着这些情绪的大人——这不是情商高,而是委屈自己。
当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可以对孩子说“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你已经把我惹火了”的时候,把爸爸妈妈是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有情绪的,而且情绪很大。
而情绪这么大的大人,紧接着责备孩子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是「你这个小孩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责备对方「不听话」的意思,就是「我可以有情绪,但你不可以有」。
这是件很玄妙的事情。
当声波遇到墙壁会产生回音,当光波遇到阻隔还会折射,为什么生气骂人的爸爸妈妈在送出强烈的情绪波浪时,却要求孩子不能反驳、不能折射,而是必须要“吸收”这些来自大人的情绪呢?
哦对了,孩子不仅要「吸收」父母的情绪,同时还要求抹去自己的情绪。
就是孩子在接收到我们大人的情绪时,原本是有一个反射的。不管是恐惧也好、发怒也好,可能会通过哭、撒泼来表达,但这时候我们家长一般会说:哭什么哭!瞎闹什么?
这样的教育,就像告诉孩子:情绪是一种特权,想要有自己的情绪?等你成为大人再说吧。
孩子抱着这样的态度长大,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情绪,就算有也要藏起来。然后等到自己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的时候,再让情绪充分地发泄。
又或者,有的孩子一旦被爸妈这样对待,转过身就会这样去对待那些看似比他们弱小或者服务他们的人。
这样的养成,把情绪变成了权力的展示。
你看看那些去买个东西、吃个餐馆,都会对服务人员大喊大叫的人,恐怕就是误会了情绪的意义。以为谁有权力,谁就可以有情绪。
可是在孩子今后的人生里,很多人跟孩子们并不是权力的关系,也没有上下级之分。
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这些人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相处呢?
面对这些平等的人,孩子在产生情绪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对方的情绪我们又如何能接得住呢?
这都是孩子即将或正在面临的人生问题。
在李萌老师的「Be Myself青少年成长营」里,就着重强调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特定的关系,如和父母之间、同学之间、老师之间产生情绪或矛盾时该如何处理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Ps·李萌老师新课:

「BeMyself青少年成长营」

为每个家庭解决青少年青春期常见问题,

现在报名还可抢到「免费家长训练营」名额哦~

【BeMyself青少年成长营】详情请戳👇

如果能帮助孩子把表达情绪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是当作一种特权,孩子才有可能把情绪纳入日常生活中,自在地生活下去。
心理学家高曼在二十多年前发布过一本轰动一时的著作《情商》,作者特别为中文版写了一篇序。
他在序中额外强调,在华语世界的父母,虽然很善于督促孩子考试考好取得好成绩,公司任务做好有一份好工作,但在教养上,却非常忽略孩子创造自己人生的能力。
即使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的话依然不过时。
我们的基础教育,教给了孩子如何对付头脑,却忘了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心灵。
幸好,这件事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练习。
很多妈妈也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里,明明大家心头都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为什么有些人始终保持平静、平衡的状态,有些人却显得不安而混乱呢?
其实这就是自我成长的力量。
有些人能够自修,同步身体和心灵的成长。
在我们的个人成长营里,有很多老学员通过不断练习,开始逐步辨认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如何和它们相处。
而有些人认为,反正学校不教、考试也不考,何必再自修,太麻烦了——到最后就像没学加减乘除的人看到教室那样,对自己冗杂的内心傻眼、束手无策。
我们这辈子每一秒都会遇到情绪,但不会每一秒都遇到数学。
学校除了教加减乘除,还教了化学、物理,还有草履虫的内脏还有阿根廷的首都,但是没人教我们认识情绪。
情绪方面的知识,不会学校课本里的知识一样,考完试就被丢掉,而是会累积在我们心里,累积成所谓的智慧。
我们一方面倡导着孩子要学会做自己,我们大人要学会找到自己,可是一方面却在忽略自己的感受、背对自己的情绪,这就像一边吃着宵夜一边把体重计一脚踹到角落去再拿毛巾盖住,还幻想着收获腹肌和马甲线。
如果我们开始学着面对我们的感觉,进而能够恰当地拿捏住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内心才能一步接一步地改变。
幸好,这件事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开始都不算太晚,都可以通过指导和练习让你收获到:你越来越会安顿好你的情绪,对重要的人懂得了在乎,对不相干的人学会了不在意。
换句话说,当你的内心形成一片平静的湖泊,任何一滴即将落入你水域里的雨都不会掀起惊涛骇浪——只有接纳情绪的存在,成为情绪的主人,才不会一辈子莫名地成为情绪的奴隶。
为什么一唱《我和我的祖国》就禁不住热泪?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北大观察:厌学、自杀、抑郁…是什么毁掉了我们的孩子?
是时候教会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父亲向14岁儿子下跪, 儿子在一旁手拿皮鞭...真相看哭无数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