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访华想见杜聿明,杜聿明:要不是周总理邀请,我才不去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队节节败退,消息传到“功德林”(关押改造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管理所),里面的原国军高级将领是异常的兴奋,很多人都开始预测美军兵临鸭绿江后会和中苏开战,第三次世界大战指日可待,届时国军会在美军的支援下反攻大陆,而他们也会“重获新生”。

不过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美军还没有打到鸭绿江,新中国就派出了志愿军,在国境线外向联合国军发动了进攻。消息传来,所以被关押的国军将领无一不惊讶,当年大清也只是向8国联军宣战,最后被打了一个屁滚尿流,中国共产党是哪来的勇气和16国宣战的。

惊讶之后,很多人就更乐观了,甚至开始幻想美军占领北京后,把他们接出功德林,再次谒见“蒋公”的情景。

“功德林”里关押的国军将领都是不一般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原国军中央军中德高望重的人,深受蒋介石的信赖,也对蒋介石相当忠心,思想改造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这里面很多人对解放战争的失败相当不服气,最典型的就是黄维,黄维认为解放军不讲武德,搞偷袭,打仗不够君子,要是重新来过,双方各退30公里,摆开架势真刀真枪地干一场,自己绝不会输。

所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本来死寂沉沉的战犯管理所一下就兴奋了起来。而且这些将领很多又接受过美军的培训,见过美军打仗是什么样,对于美军的认识事实上也要比当时的解放军更详细,于是整天都在想美军会怎么打,美军多久会取胜,与其说是坐在一起聊天,不如说是一起吹美军有强大。

当时管理所的管理员看这些俘虏这么兴奋,于是就给了俘虏们一个任务——预测战争结果。对于这个任务多数人也没有排斥,其中一个叫文强的原国军中将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文章,从各个方面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美军不可战胜,就算是苏联也打不过!

但是这里面却有一个人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预测:志愿军可以战胜美军!这个人就是杜聿明。

对于前线的实际战况,管理所得到上级指示后也没有对这些俘虏隐瞒,战场上的细节也都向他们公开,供他们研究、讨论。

但是随着第一次战役的结束,原本热闹的管理所终于冷静了下来,因为志愿军打赢了。

志愿军取得完胜的消息,对这些俘虏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在他们看来,志愿军怎么打都是不可能赢的,没有全军覆没都算是奇迹。

但是志愿军不仅打赢了,还是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从正面击败的美军,而且更令他们惊讶的是,参加作战的部队中很多都是原国军投诚或起义的部队,有的甚至都是原来他们手下的部队。

这下很多以前在战场上不服气的国军将领是彻底服气了,连美军都干趴了,自己败的不冤!毕竟中国百年来已经在战场上受够了屈辱,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是被外国人看不起,即使是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却没有一点优势。

所以抗美援朝志愿军在战场上胜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中国军人来说,即便政治立场不同,那也是极为振奋人心的事情。而且这些国军将领虽然后来可能被蒋介石的黄金红酒所迷惑,但他们最初参军的时候,哪个不是奔着救中国去的,哪个不是为了洗刷民族耻辱去的。

所以当前线捷报传到“功德林”时,众人震惊之余的同时,不知觉之间多了几分自豪,从开始的希望美军来解救自己,几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希望志愿军能再次大胜。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旧址

而杜聿明作为一开始就预测志愿军就能获胜的“异类”,在众人之中就更显得受欢迎了。杜聿明在国军时是深受蒋介石器重的,其手下的第五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以前无论是美援还是苏援,第五军都是优选获得补充,国军中号称最为精锐的第200师,也正是第五军的主力。

在抗日战争中的著名大捷“昆仑关大捷”中,第五军首次打出了空地联合作战,正面击败日军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在第一次远征缅甸时,也是以第5军为主力,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跨国作战。

能指挥这样一支军队的杜聿明自然也不简单,当时的杜聿明是中国军队中作战思想最接近于欧洲的,也对美军颇有研究,加上他指挥的第五军也算得上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支现代化军队,所以当时全中国要说谁最了解美军,最了解现代化战争,杜聿明必须排在前列。

而这样的一个受蒋介石器重,被俘时一度要自杀,对美军又极为了解的人,是如何做出了“志愿军将获胜”的预测呢?

第一点正是因为他了解美军,所以知道一些美军的弱点,美军的优点无外乎就是武器好、后勤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战术其实非常保守。

在欧洲战场上可以明显看出,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一直是以平推的方式推进战线,但即使是在各方面情况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推进速度也非常慢,后来还被德军的“阿登反击战”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而这个时候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战斗力非常有限。和东线战场的机械化大纵深战术比起来,美军在战术上的造诣真的不算高。

第二点,杜聿明在国内战场上逐渐了解了人民军队,人民军队一直以来有一个特点就是装备一直很差,却一直在创造奇迹,所以杜聿明能感觉到这支一直在创造奇迹的部队也能在朝鲜创造奇迹。

另外还有一点,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使用的纵深穿插战术和欧洲军队其实很像,相比美军来说是很先进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几乎没有坦克和汽车。这种作战方式是比较符合杜聿明的战术思想的,而且解放军战士是真的不怕死,所以即使是从战术角度和作战意志上看,杜聿明是有理由相信志愿军能打赢的。

在抗美援朝前线节节胜利之时,“功德林”的战俘们也没有闲着,在思想的快速转变之下,这些原来的国军将领纷纷开始为志愿军出主意。虽然前线具体情况不清楚,消息传来也有延迟,不能贡献攻城略地的计策,但是这些将领有一个优势,就是他们接触过真正的美军,对于美式装备和美军战术有过研究,甚至是美军军官的培训,而这些还恰恰还是志愿军缺乏的重要情报。

于是大家纷纷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写下来,编成了一本6万多字的《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连毛主席都连连称赞“对人民有功”,这本研究里面贡献最大的就是杜聿明。

除此之外,在得知志愿军前线将士缺乏物资,尤其是缺乏粮食的情况下,大家纷纷提出要求要为前线制作“炒面”(志愿军的作战口粮),每天凌晨都有一大车炒面从“功德林”开出来,据说“功德林”的炒面质量还是相当好的。

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功德林”战犯思想转变的一大关键点,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中

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虽然他们还是俘虏的身份,但实际上已经有了不错的人生自由,经常被安排去参观工厂,和普通农民工人一起进行劳动,这里面杜聿明所受的震撼是非同小可的,尤其在参观国产卡车的时候,一直爱不释手摸着各个零件。

曾经年轻时建设祖国的热血,再一次涌上了心头。1959年,功德林迎来了第一批特赦战犯,杜聿明也在其中。

杜聿明出来之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先在某个生产队当了农民,“不劳动者不得食”杜聿明已经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干得非常卖力。

有一天,生产队突然接到一个从国务院打来的电话,还要杜聿明来接,杜聿明接过电话后才知道电话的另一边是周总理。总理对他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说想要见杜聿明,周总理也邀请他来参加宴席,顺便也能跟蒙哥马利“叙叙旧”。

放下电话后,杜聿明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脸严肃地回到了生产队,同样是在生产队的杨伯涛看见他这副样子有点不理解了,请你吃饭还不开心?而且在远征缅甸时,杜聿明和蒙哥马利还曾联手作战过,相当于老战友,还是国际战友,这你还不高兴?

杜聿明却依旧一脸严肃地说,要不是周总理亲自来邀请,谁想去见他啊,当年在缅甸英军可没少坑国军,经常招呼都不打就擅自撤离阵地,把国军侧面暴露给日军。要不是英国人临阵脱逃,远征军在第一次远征中也不会败的这么惨……这旧账一翻,杜聿明的表情就更不好看了。

杨伯涛却没管杜聿明抱怨,转身从自己的箱子底找出一套西装,这是他曾经当上国军18军(中央军著名的王牌军)军长时定制的一套西装。

杨伯涛将西装交给杜聿明,说:

你看你这样子,粗布棉袄的,怎么进的了人民大会堂?虽然在咱们中国农民有地位,但人家英国来的高贵元帅可不会这么想,你进去可千万不能让他看不起我们!

说完,还帮杜聿明把西服穿好。虽然衣服有些旧,也不是很合杜聿明的身,但看上去还像那么会事儿,不过总的来说杜聿明也不像将军了,他更像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

为蒙哥马利接风的晚宴开始后,周总理见杜聿明不怎么说话,便又把他邀请过来,重新向大家介绍了杜聿明:

三大战役的国民党最高指挥官,就是这位杜聿明先生,他先后可指挥过百万大军。”

可没想到蒙哥马利这时插了一嘴,他突然转过头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聿明好不尴尬,又笑了笑指着一旁的陈毅元帅说:“都送给他了。

没想到陈毅又回了一句:“你才没有那么大方呢,你这百万大军还不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这下气氛就更尴尬了,败军之将,自然是惭愧难当,杜聿明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还好周总理连忙过来打圆场:

不以成败论英雄嘛,杜聿明先生从反动派到新中国的公民,也是有壮士断腕的气概,这可是难得可贵的。”

解了围的杜聿明自然是轻松了许多,接下来的聊天自然也没有尴尬了,在聊到新中国的发展成就时,见证过整个过程的杜聿明也是毫不犹豫地说:

“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全军覆没,缩短了民族苦难的历史”

当宴席结束,杜聿明回到住处后,还把宴席期间的谈话告诉了杨伯涛,他还说:“虽然知道都是玩笑话,但是陈毅说的我只同意一半,部队内部的派系斗争你我都是清楚的,国民党失败的另一半原因还是国民党自己造成的。”

杨伯涛非常赞同杜聿明的话,于是又说到:“总理不是想让我们写文史吗,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反应出来,这很重要……”

于是杜聿明就拿自己的亲身经历,花了5个晚上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蒋介石是如何将爱国将领龙云撤职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云南)

第二年,杜聿明结束生产队的工作,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他的工作态度非常积极,为新中国文史编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晚年时,他也积极投身于两岸和平统一的事业,还亲自写信给台湾的老战友、老同学,希望他们能为祖国和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1981年杜聿明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77岁,在其立下的遗嘱中,仍然是希望后人早日促成祖国统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