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

原创 中国计量 计量资讯速递 2020-01-17

  度量衡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度量衡除了作为长度、容量、重量的简称外,还应该包括单位、制度和一切管理条例。本文仅简单地介绍古代度量衡单位名称的由来与趣事。

寸、尺、丈

《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云:“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大戴礼记》、《孔子家语》中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小尔雅》中还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古代一步为六尺)。这些都是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的记载。《说文》中,尺字写作“”,可与“布手知尺”互为佐证,即一尺为成年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形状。

今天的一市尺长33.3厘米,无论如何与“布手知尺”的长度不相符。而《大戴礼记》、《说文》的作者是汉代人,《孔子家语》的作者是魏晋人,西汉至晋一尺皆长23.1~24厘米之间,与“布手知尺”不合。难道这些都是后人杜撰的吗?并非如此。古人治学是十分严谨的,那么,“布手知尺”之说有没有根据呢?有幸的是,今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各藏有一支商代象牙尺,尺长约16厘米,尺上有分、寸刻度,均为十进位。对此我们作了一个验证,身高在160厘米者,拇指至食指之间距离为16厘米,一指之宽为1.6厘米。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1921年对当时中国人身高测量作了一个统计,成年人身高平均为164~165厘米。此外,由考古发掘证明的古人身高:女子为150~160厘米,男子为160~165厘米可证,“布手知尺”说是有根据的,只是商代以后,尺度增长而造成与此说不合的结果。
《说文》中“寸”字写作“”,寸字下云:“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而“又”字写作“”,并解释说“又,手也”。像人手伸出三指状。寸字就是在手下加了一横。“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这句话是形容中医用食指按脉状。“却”作“退”解,是说双手十指并拢,退至手腕处正是一指按脉处。丈字写作“”,即在又字上加十,故曰:“丈,十尺也”。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身高和双手去做个试验,就可以证明《说文》对字的结构和解释是十分严谨的。
《史记·夏本纪》中有关禹“身为度”的记载,但没有明确的数字可供参考,故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说禹身长九尺二寸;有说九尺五寸;还有说九尺有咫……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说到“诸家各异,莫之适从……以理论之,若据身为度之一言,则应长十尺为是,盖十尺为一丈,古称丈夫”。我们主张以朱载堉之说为是,商尺长16厘米,应该正是夏尺的延续。
用人体来定长度,世界许多古老文明的国家皆有相关的记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尔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度量衡”。而《孔子家语》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说得更加具体,更有可操作性。世界各个民族的先人,最初的测量活动往往都是借助于人体器官来实现的,如手、指、腕、足以及人体的自然身高等。如肘尺(又译作腕尺),是古老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长度单位,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这个单位的概念是,伸开手臂,从肘关节至中指间的距离。在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尼亚王国的长度单位有“指”,一指相当于1.65厘米,一尺是20指,一腕尺等于30指。而在南美洲文明较早的印加帝国,长度单位是162厘米,相当于古代秘鲁人的平均身高。《英国度量衡史》一书中也提到,原始的计量单位是指、掌、噚。一噚大约等于一人的身高,一呎大约等于六分之一噚,一拃为八分之一噚。一个人的步距大约是半噚。用人体定度量衡单位甚至延续到16世纪的西方许多国家。十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曾以其拇指关节间的长度定为一吋;查理大帝以其足长定为一呎。根据十六世纪德国的规定,英尺的另一个定义是以某一个星期日礼拜完毕后,令最先走出教堂的16名男子,立于教堂门前,高矮不拘,随意而定,各出左足,前后相接,取得此长度的十六分之一为一法定单位。而一码则曾以英王亨利一世鼻尖至手指间距离而定。如果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人体各部位具有完美的比例,如一指为寸,十指正相当于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的这段距离。一拃为一尺,人的身高正好相当于它的十倍。人体的身高又与伸出两臂之长相等。人体这一完美的比例关系,欧洲十五世纪的艺术解剖学中常用绘画表现出来。
吃一豆肉、喝一豆酒

容量单位最初也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用手捧物作为一个单位,即“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等,后来借鉴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如《考工记》中有“食一豆肉,喝一豆酒,中人之食也”。由于豆的容量适中,使用方便,逐渐被转化为一个专业的容量单位了。《左传》中说到齐国的量器有:豆、区、釜、钟。这些原来都是一些日常用器:“釜”是烹饪用的大锅,“钟”是古代大型的盛酒器,从出土的战国量器中,还可以看到不少仍保留着适用器的器形,如齐国的子禾子釜、左关钅和、楚国的铜量等,直至战国后期,才逐渐形成比较固定、便于使用的专用的量器器形,并且名称也从豆、区、釜、钟等这类借用名转化为升、斗、斛等专用名称了。

由于十进位的升、斗、斛这些单位直至战国后期才逐渐形成,而更早期的容量制度既不见实物,又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散落在各种古籍中的单位和进位关系,经后人整理、注释,也就很难取得一致看法,如《小尔雅》云:“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一升也”。但掬还有二升、四升不同说法,战国时一升合200毫升,那么两手捧米的容积最多也只能是一升,故一掬二升、四升之说皆与实际情况不合。
再举一例,古籍中常见有庾这个单位,有说1庾等于24升,有说1庾等于160升。戴震在《考工记图》中力主1庾等于24升说,他引《论语》中的一个故事作佐证;孔子派子华去齐国出差,家中仅有一老母无人照料。冉子不放心,就到孔子处为子华的母亲申请一些粮食作为补助。孔子说你给她送去一釜吧,冉子觉得少了,孔子说,那就再加一庾吧!据此戴震认为,原来给一釜(64升),再加一些不可能比原来多出两倍有余,因此认为一庾 应该是24升,而不可能是160升。
古籍中还记述了一些相当大的容量单位,如《仪礼·聘礼》中云:“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秉)二百四十斗。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秅;四百秉为一秅”。从这一段文字看,前后文有讹脱。历代考古学家皆对当时能否有如此大的容量单位表示怀疑,多认为斛以上不可能是容量单位,而是表示禾稼的计数单位。《诗经》中有“彼有遗秉(那边有遗余的禾把)”,“此有滞穗(这里有遗漏的谷穗)”,可证此秉不会是容量单位。故孔颖达说:“禾之穗,一把也,米之秉16斛也;禾之筥,四把耳,米之筥则五斗”。
用“把”计禾稼,还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惯中得到佐证。据报道,贵州台江县苗族农民,在收割稻谷时,以一手所握为一“把”;两手为一“非”;十“非”为一“庋”。在度量衡制度还很不完备的先秦时期,出现许多不合规范的单位并不为奇,后人又根据各自的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了古代文献中许多争议也是正常的。对其中还存在争议的单位,我们今天也不必过多去深究了。
斧与斤
重量单位起源于什么时代尚不能确证,我们先从钧、石这两个单位入手作一些探讨。《说文》石字下云:“石(shi),山石也”。段玉裁注:“或借为硕大,或借为字,(今约定俗成,也读作石dan),百二十斤也”。段玉裁将“石”加偏旁“禾”是很有道理的,目前所见战国120斤石权,往往都是作为称粮食和芻草之用。《汉书·律历志》对“石”作了如下解释:“石,大也,……四钧为石”(一钧为30斤),与《说文》中:石“百二十斤也”正合。这些都是指战国至秦汉时的制度。“石”作为重量单位,战国铜权刻铭上就常常会见到,与同时期的“斤”权相比较,也正好合120斤。此外,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也多次出现石、钧这些单位,至于更早的夏商周时期是否已有相对的单位呢?目前只见《夏书》曰“关石禾钧,王府则有”。据史学家们分析研究,认为这里说的石、钧应该是重量单位。而我们认为,夏代未必已有这些与后代完全相对应的石、钧一类的重量单位,但是已有度量衡器并置于王府则是可信的。西周青铜器上常见“金一匀”、“金十匀”一类的刻铭,证明西周已用“匀”作重量单位了,只是此一匀的实际重量是否与战国、秦时相同已不得而知了。
从钧和石的含义来看,先人们对这两个重量单位是早有认识的,钧还有用肩挑物之意,钧是平均,即人挑重物时,两端分量必须相等,才能保持平衡。人类在生活中长时间积累的经验证明,用肩挑运重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天平”。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砝码属于春秋时期,而其中大部分则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故对此之前夏商周三代衡器状况知之甚少。甲古文中有“”文,似人用肩挑物状。而公元前1567~前1320年,埃及十八王朝时代墓葬的壁画中也记录了人们用肩挑鱼的图形。地中海古希腊迈锡尼诸国,在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用“”的符号来表示重量单位。这些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权衡器中的天平,很早就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了。
“斤”这个单位也是从实用器中转化而来的。《说文》云:“斫木斧也,象形”,写作“”。段玉裁注曰:“横者象斧头,直者象柄,其下象所斫木”。“斧”轻重适中,久而久之便转借为一个重量的基本单位了。
“两”《说文》写作“”“平分也”。《淮南子》云:“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这些都是针对杆秤尚未发明之前,称物时两端载重必须相等的天平而言。
(0)

相关推荐

  • 关于计量单位的“奇葩说”:你对我们“一无所知”

    作为西方文明的一座巅峰,古罗马文明为后来的西方世界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比如拉丁字母.罗马法.基督教,还有--古罗马的度量衡制度. 罗马人的基础长度单位叫做"pes",含义就是人的脚 ...

  • 1米有多长,谁说了算?

    "米"是大家都要用到的长度单位.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1米是这么长,而不是长一点或者短一点?世界上的尺子这么多,有时不同尺子的一米长度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差别,那么,最标准的.永 ...

  • 从“度”到容积、重量

    从"度"到容积.重量 秦国统一以前,各个诸侯王国的单位是不一样的.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才在全国统一了度量衡.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是以长度作为基本量,由它推导出容积和重量.所以,长度变 ...

  • 度量衡:人类丈量万物的努力 秦鹏博

    秦鹏博 北京日报 | 2021年05月07日 . 半斤八两.才高八斗.一丝一毫--我们常用的成语中充满了计量单位,这些词用直观可见的物理单位描述出人们内心的复杂感受.拿破仑曾放出豪言:"征服 ...

  • 钻石的克拉的名字来源

    克拉作为重量单位,起源于欧洲地中海边的一种角豆树的种子(稻子豆),盛开淡红色的花朵,豆荚结褐色的果仁,长约15厘米,可用来制胶.角豆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长在何处,它所结的果仁,每一颗重量均一致.在 ...

  • 古代行业祖师爷趣谈,关羽张飞曹操朱元璋是哪个行业祖师爷?

    中国各行各业都有着历史传承,都会奉一位古代名人作为祖师爷,很多行业的祖师爷,居然是历史上熟悉的名人. 1.酿酒:杜康,黄帝时期的人,酿酒始祖.杜康也是商朝的一位君主,又名少康. 2.餐饮:伊尹,商初宰 ...

  • 年夜饭上的趣谈:古代的银票防伪技术不行,怎么没有人造假

    年夜饭上的趣谈:古代的银票防伪技术不行,怎么没有人造假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喝酒吃菜,围在一起听父辈们回忆着他们的往事. 他们说在70年代的时候,大学里对烟的配给很少,烟瘾稍大些的人都不够抽,想不断&q ...

  • 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一:古代印刷, 张秀民荣获毕昇奖 ; 跨步近代 , 范慕韩挂帅续新篇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一  古代印刷  张秀民荣获毕昇奖 跨步近代  范慕 ...

  • 尹锋:古代历法与奇门局象趣谈

    古代历法与奇门局象趣谈 尹锋 我国从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简单的阴阳历,由于春夏秋冬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联,所以又称作农历.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规律来计量时间,判别气候,划分季节的一种法 ...

  • 趣谈古代十大名厨

    第一位,伊尹.他是中国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帮助商汤统一了国家,又帮太甲中兴商朝,世人尊其为元圣:他也是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的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们传 ...

  • 词源趣谈:nerve(神经)——古代西方人眼中的“经脉”

    人们常常将英语单词nerve翻译为"神经",但在科学家发现"神经"之前,nerve表示什么呢?其实,nerve的本意与神经无关,而是表示人体内的"筋. ...

  • 古代书家的名、字、号趣谈

    徐渭<行楷书录苏轼黠鼠赋轴>110.5×30.5cm 故宫博物院藏(题款署名"青藤居士") 文|闫敏歆 刊于<艺术市场>2021年9月号  颜鲁公.杨少师. ...

  • 奇谈怪论,数字趣谈,东西方的吉凶数,“250”为什么会指蠢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各位带来了一篇"奇谈怪论",文章略显荒诞.无厘头,知识上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读者多多包涵.最后,恳请审稿的编辑能高抬贵手,予以通过,让此文与广大读者见面,谢谢了 ...

  • 也来趣谈“打鸟”(1)

    也来趣谈"打鸟"(1) 作者│老红木 瞧见老年人用长焦距相机拍鸟,咱那辈人的有些人联想到弹弓打鸟.同样用"打"字,其实混淆不得.有鉴这是有趣题材,本人不会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