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割苇子是个苦活,知道这三个“特殊”原因,才明白苇工不容易

清朝的时候,东北盘锦大苇塘流行着一句话,叫“驴进磨坊,人进苇塘”,用以叙述在苇塘割苇子的苦与累。割苇子的苦与累究竟体现在哪里?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盘锦市内,有一处巨大的芦苇塘,芦苇塘具体坐落于辽河三角洲沼泽区内,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北岸、大凌河与双台子河之间的地带。从地图上的测量来看,盘锦芦苇塘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达到了954.6平方公里,如果换算一下,约占新中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其面积之大令人咋舌。芦苇的用途有哪些呢?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年代,勤劳的先民们开始利用芦苇编制苇席,而且还会用它们制成筐、篮子等生活用品,甚至被割下来的苇穗都可以制作成扫地的扫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苇塘,从清朝开始,盘锦苇塘便成为了北方地区芦苇的重要产地。据史料记载称,同治年间之后,每逢12月份时,盘锦苇塘便开始聚集一些贫苦的外乡人,他们来自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每个人的手里都自备一把镰刀和一块磨石,他们被当地人称作是刀客,是专程从远处赶来收割芦苇的。芦苇是公共财产,刀客们可以随意采割,苇塘周围有专门收买芦苇的客商,刀客们割下的芦苇可以就地买卖。赚一份辛苦钱。

割芦苇其实就是捡钱,但这种钱却并不好捡,相反,还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代价。刀客们流行着一句粗俗的话,叫作驴进磨坊,人进苇塘,说的就是割苇人的艰辛与苦楚。东北地区的冬天能冻死人,这句话绝对不是吹牛,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足以将一个人的热量全部汲取干净,但令人恼火的是,芦苇本身材质特殊,必须要在冬天时才能完成收割,如此特性自然为割苇人设置了一大障碍。

驴进磨坊,人进苇塘,说的正是驴子一旦进入磨坊之内,就意味着要无休无止的走下去,正因如此,人们往往会为拉磨的驴子蒙上眼罩,不至于让它们感觉到孤独与无聊,尽最大可能遏制住它们的驴脾气。人一旦进了苇塘,同样也停不下来,因为割芦苇是一项重体力活,需要全身肢体配合,所以绝对不能穿得太多。在芦苇塘里割芦苇,不消半小时就会大汗淋漓,如果此时敢坐下来歇息,如刀的寒风会立刻将汗冻住,柔软的衣服就会变成盔甲,使得刀客们更加辛苦难受,此为刀客们的第一苦。

刀客们的第二苦,就是苦在要半夜里起来割苇子。芦苇不同于其他植物,其茎叶虽然在秋天时就已经干枯,但是内部水分含量依然很高,故此气温越低,芦苇的杆就越脆。一旦到了上午,在阳光的照射下,芦苇杆就会解冻,到时候其韧性会成倍的增长,即使是最快的镰刀也对其无可奈何。刀客们为了赶进度并尽可能多的采割芦苇,通常都会大半夜起床割苇,任由凛冽的北风刀割脸颊也不在乎。

第三种苦则是最难以忍受的,这就是抱杆霜。什么是抱杆霜?凡是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割苇的动作通常是人站稳之后,用左手掐苇腰并向外分捋,接着用镰刀将其割下摆好。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冬天的时候,芦苇的苇毛与苇杆上会积存大量的雪霜,它们在受到振动时会纷纷落下,并淋在人的帽子与衣服上,致使刀客们的后脖子处时常落有积雪。

割苇子抢的就是进度,争的就是时间,没有人会有空特意将霜雪抖掉,久而久之,随着霜雪被迅速融化加上寒风吹袭,后脖子就会裂开了一道道的小口子,脖子上直冒血筋,可谓是奇痒难耐。如果长年累月干下去,后脖子的伤口会一直在痊愈与开裂中反复轮回,最后变成一道永远不会愈合的大口子,任何时候都会疼痛难忍。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科学技术都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苇席的用途越来越少,最后被各类替代品完全替代。与此同时,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也购买了各类大型的现代化割苇子机械,苇海刀客也从此成为了历史。

参考资料:《割苇》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

  • 《丹江女人》之丹花(56):大柴湖,苇子窝,三天不割一尺多

    76 "大柴湖,苇子窝,三天不割一尺多!" 李丹花看着那长满芦苇的地,心里犯了愁.这些芦苇,与家乡淅川的芦苇不同.淅川的芦苇空蕊,皮薄,可以用来编席.柴湖的芦苇,学名钢竹,当地人叫 ...

  • 割苇子的时候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的.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知青生活轶事(5)

    来自话题 #难忘的知青岁月 5683篇 捡河蟹 我下乡插队的盘锦是个鱼米之乡,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因系退海平原遍地生长芦苇(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故也是野生河蟹生长的天堂. 金秋十月稻穗飘香,也是 ...

  • 捆苇子的人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韵.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散文《割苇子》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边,有多处关于芦苇的描写.其中<蒹 ...

  • 割苇子的人—大疆极速换新霸王体验记

    大疆极速换新霸王体验记 苇海是大自然奉献给盘锦人的礼物,芦苇浑身都是宝. 春天,辽河两岸,无数的芦芽从清浅的水面中悄悄探出头来,嫩绿的面容带着娇羞.不久她们就有了亭亭玉立的身姿,惹得轻盈的黑嘴鸥凑近她 ...

  • 民国割苇子之前,为何要用水车车水,这招竟能增加苇子的产量

    民国时期,苇塘工人在大规模割苇之前,往往会用水车车净河里的水,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芦苇的产量.至于其中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 ...

  • 民国时候,盘锦的刀客割苇子,为何送饭的从来都不给他们预备筷子

    民国时期,盘锦苇塘的割苇工人们在吃饭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携带筷子,而是就地取材用芦苇杆,但是如何将芦苇制作成筷子却有大学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 ...

  • 民国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如果没有备齐“三件套”,基本没法干活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土地上各种作物生机勃勃,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着坚实的保障.除了熟悉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外,芦苇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且民国时期刀客收割芦苇还是一场艰苦的生产劳动.刀客们在 ...

  • 民国时盘锦割苇子,为何苇霸也不敢惹刀客,只因这样一个原因

    民国时期,因为农业机械还基本为零,所以催生出一类劳动群体--刀客.所谓"刀客",是指手拿镰刀走南闯北,给东家收割农作物的一类人.在东北地区就有大量的刀客,其中有一类刀客十分厉害,他 ...

  • 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他们睡觉时,棉衣服的里面为何要塞草

    民国时期,盘锦有很多割苇子的刀客,他们不仅需要每天在苇场辛苦劳作,到了晚上还需要对自己的衣物进行特殊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可以顺利工作,究竟是什么处理方式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 ...

  • 割苇子的人

    这里是河的尽头.海的边沿.陆的起点,这里有河的风采.海的神韵.陆的魂丽.在辽河入海的地方,在中国最北海岸线,有一座年轻的滨海城市,这就是盘锦. 辽河两岸浩瀚的苇海一望无际,宛如绿色之海.这里是世界面积 ...

  • 红海滩里割苇子

    芦   苇     郭小峰 春风送来一缕缕牵挂 一遍遍抚摸坚硬的苇茬 阳光垂下一根根丝线 一点点钓出细弱的嫩芽 你吮吸滩涂的精华 在遥看近看中长大 长成蕴藉诗意的浅草 却没有马蹄敢来践踏 攀附着季节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