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江自宋初泉州人李宠甃石作沉桥(浮桥),至皇祐间泉州人王实等人,创首兴造石桥,嗣由郡守蔡襄协力助成之后,千年以来,风摧雨剥、潮荡浪击、屡修屡坏、屡坏屡修,其间重修兴筑之数,难以枚举。真所谓创业艰、守业难,维修重建更艰难。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洛阳桥在近千年中都经历了什么吧!在宋代,自洛阳桥建成的嘉祐四年(1059)至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的一百九十三年间,共计有大小五次重修(1138、1175、1189、1238、1252),均由郡守主持,但无碑刻纪文留存。唯一有文献记载的仅有1138年的重修。据《名胜志》载:“至南宋绍兴八年成午(1138),因飓风大作,海浪击桥,万安桥遂坏。郡守赵思诚鸠资庀材,重修斯桥。又以余金分拔诸佛寺以权子母,俾作日后重修之资,其所虑也远。”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洛阳桥是由台风所引发的海浪损坏的,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均有数个甚至十几个台风从此登陆,相伴生的自然灾害频发。洛阳桥长期经受狂风巨浪的考验,即便是钢筋铁骨,也需要阶段性的进行修葺,以确保两岸交通能够安全畅通。另一方面,郡守赵思诚筹集的资金尚有盈余,说明了海上贸易高度发达的泉州拥有富可敌国的财政收入,才足以对这些大型交通基建设施进行维护。将盈余的钱留作未来重修的资金,也能够看出地方官员高瞻远瞩和未雨绸缪的治理理念。在元代近百年间,既没有史籍记载,也没有碑记石刻留存,尚无法得知是否有进行修缮。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一片梯航百货万国商的鼎盛景象。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税收约90万缗,占南宋年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左右。泉州港走向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四大港口之一。经济发展的需要造就了洛阳桥,富庶的财政收入使洛阳桥能够得到良好的维护。
在明代,洛阳桥重修工程巨细计七次之多,其中工程最为艰难宏大的当属宣德间李俊育增高三尺和万历间姜志礼的重建。降至宣徳间,因洛阳江万安桥历有年所,基址下沉。每逢朔望潮涨,水没桥面,行人病之。泉州郡守冯桢,有意修筑增高,而苦资财不足,乃请郡人李俊育共商,李概然允诺,乃出巨资以助厥成,並命僧正淳董增高斯桥之役。工程费时三年,桥墩增高三尺,行人无病涉之苦,李公有利民之功。今视万安桥下石墩,上下两截,判然可辦,其下截基址较宽者为旧址,其上截稍窄者为李俊育捐资增高之新墩。
上半部分由较小石块修建的桥墩为李俊育捐建
现存万安桥南蔡忠惠祠中之《凤池李俊育公増修洛阳万安析碑记》一方,载明兴修增高之时为宣德六年辛交(1431)春。泉州有句俗话叫做“富得像李五”,其中“李五”就是李俊育的俗名。李俊育作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乐善好施,是泉州著名的大慈善家。洛阳桥正是得益于民间千千万万像李俊育这样反哺家乡的商人,在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的时候,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出力修桥。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平时都是开启震动模式,小地震不断。地震强度最大的当属1604年的八级大地震,其惨烈程度可以参考唐山和汶川大地震。所以,洛阳桥不仅要防台风、防海浪,还要防地震,堪称桥梁界中的“桥坚强”。万历三十五年丁末(1607),地大震,东西塔顶及栏杆坠,洛阳桥折,大梁入海,故址渐湮。郡守姜志礼锐意重建。从海底结址二十三,旧址三十五,修整扶栏,增筑镇风塔两座。
时光推移到清代,由于泥沙淤积,清代的洛阳江已经没有宋代的“水阔五里,深不可址”的水流湍急汹涌之势。所以虽然历经九次重修,但是无论从修建的规模上,还是从工程的难度上,都不如前代。洛阳桥屡修屡坏,屡坏屡修,既要抵抗天灾,还要面对人祸。民国二十二年,即公元1933年,十九路军入闽,军长蔡廷锴将军以蔡襄后人自居,将洛阳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路面,并向两侧拓宽至七公尺,以便汽车通行,将古代梁式石桥改造为现代公路桥梁。虽然解决了南北汽车交通发展的需求,但是千年古桥却已面目全非:为了拓宽桥面,洛阳桥两端的石栏杆全数被推入洛阳江中,如今的桥上的石栏杆都是按照原貌新造的,仅有中亭还展示有几根旧栏杆,而桥面上依然可以看到铺设水泥的痕迹。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全面入侵中国,全国抗战开始。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洛阳桥,桥的南北两端被炸断,所以如今看到的部分桥面是用新的石梁所架设的。洛阳桥遭到破坏后,通行艰难,甚至还有坠水身亡。为方便通行,民间募资购置模板,覆盖于人工破坏的桥面洞孔处。木板年久朽坏,1945年又再次集资重修,由林骚作《重修洛阳桥木板记》刻石以志其事。
《重修洛阳桥木板记》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即着手维修保护,洛阳桥于1963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文保单位,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为了减轻洛阳桥的负载,七十年代于古桥以北,即现在的324国道上建设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闸,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南北交通发展的需要。洛阳桥于1993-96年进行全面重修,这座千年古桥,在历经了多次天灾人祸的破坏,从宋朝至今总计26次重修,终于以全新的雄姿,横亘于洛阳江上,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迎接来五湖四海的友人们。最后,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洛阳桥》结束本篇文章,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发表对洛阳桥的看法哦。
洛阳桥
——余光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
桥下的石墩,石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