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市场,咖啡企业要和奶茶店“抢饭吃”
快消15小时前
咖啡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涨,当一线城市的市场趋于饱和,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同时,咖饮品牌们正加速向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下沉市场发力。
天眼查9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共有超过19.2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咖啡”,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咖啡相关企业(以下简称:咖啡相关企业)。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今年国内已新增超1.8万家咖啡相关企业。
从地域分布来看,咖啡相关企业在广东省分布数量最多,超过3.4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22.6%。其次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咖啡原产地云南省,拥有超1万家相关企业;江苏省位居第三位。
从行业分布来看,餐饮和住宿业分布的咖啡相关企业最多,占总数量的54.3%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占比27.8%,位列第二。
随着入局者的增多,国内咖啡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除了传统的速溶咖啡、即饮咖啡,新兴的挂耳和冻干咖啡,甚至是咖啡机、咖啡器具等相关用品的消费热度也在攀升。
不过,线下仍然是咖啡竞争的主场。截至目前,今年公开的20几起咖啡融资信息,融资主体大多是线下咖啡店,比如Manner、M Stand、Seesaw、代数学家等连锁咖啡品牌。而这些品牌拿到大额融资之后,便开始开店扩张。
就在近期,入局线下咖啡市场的企业也不少。比如,从线上起家的三顿半于中秋节期间在上海市安福路开出了首家线下概念店,同样从线上起家的时萃咖啡则早其两个月在深圳布局了几家咖啡小店;另外,百胜中国和意大利咖啡品牌Luigi Lavazza于本月23日联合宣布,计划通过合资公司加速扩展Lavazza在中国的咖啡店网络,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开设1000家门店。
在“咖啡热”的当下,企业跨界入局和融资都不难,难的是持续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一二线城市的咖啡渗透率已达67%,消费者咖啡摄入频次达到每年300杯,已是欧美和日韩成熟咖啡市场水平,咖啡基本实现了从“小资饮品”向“大众饮品”的转变。
相较而言,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下沉市场则更具想象空间。虽然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咖啡摄入频率更高,但国内人均咖啡消费量还停留在每年9杯,在我国现有的10万多家现磨咖啡馆中,二线及以上城市占比75%。巨大的差距让咖饮品牌们看到了一片新的蓝海——下沉。
星巴克计划2021财年在中国新开600家门店,到2022年开满6000家店,其计划中明确提到门店将下沉到更多二三四线城市;瑞幸咖啡也于今年年初发布实施了专门针对下沉市场的招募“新零售合作伙伴”计划。第一批开放了157个城市,基本都是三四线城市。目前,此计划还在进行中;加拿大咖啡品牌Tim Hortons,今年在中国的首轮扩张选址放在了二三线城市,避开了咖啡竞争白热化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除此之外,一些在下沉市场本来就占据优势的茶饮品牌,如一点点、蜜雪冰城、 COCO都跨界做起了咖啡。
理论上看,随着咖啡文化的普及,小镇青年咖啡意识的觉醒,下沉市场的咖啡消费将得到提升。但与一线城市孕育多年培养起来的市场不同,三四五线城市目前的咖啡市场发展进度,显然达不到资本期待的样子。
消费者喝咖啡的主要目的还是提神,一线城市工作压力大,咖啡需求旺盛。而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里的小镇青年们,虽然咖啡意识在觉醒,但在工作生活压力没那么大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喝奶茶。另外,当咖啡品牌们在向下沉市场扩张的同期,茶饮品牌们也在积极下沉。对下沉市场的年轻人来说,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茶饮店,似乎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
显然,下沉市场已成为咖啡品牌们争夺的下一个焦点,但咖啡目前在下沉市场的“表现”与理想中的样子还相距甚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ID:fbc180),作者:李欢欢,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