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汤问】万物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有边界吗?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早上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更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更近?

2000多年前,有两个小孩对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引起了孔子的好奇,列子把它写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我们来分享下《列子·汤问篇》,这一篇里面有很多著名的寓言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非常精彩。

今天我们从殷汤和夏革的对话讲起。

殷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当时殷汤还是商代的一个部落首领,因为英雄善战,后来把部落发展壮大,把当时的残暴的夏桀消灭了,经过部落首领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建立商朝,定都亳,也就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夏革是汤武时期的大夫,是一位智者。万物是怎么起源的,宇宙有边界吗,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的人都想知道答案,汤武帝也非常想知道,于是和夏革展开了对话。

殷汤问夏革,在太古之初,有物体存在吗?

夏革说,如果太古之初没有物体,那现在我们怎么会有物体呢?

殷汤问,那万物的产生就没有先后秩序吗?

夏革说,事物产生没有固定的规律,也许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就是开始。事物存在之外还有什么,我们是无法得知的。

殷汤又问,那天地有尽头吗?夏革说,这个我不知道。

殷汤还是不死心,反复追问,夏革说,我只能说,世界的尽头是虚空,虚空是就没有所谓的极限或者边界!

殷汤再问,那四海之外是什么?

夏革说,四海之外还是四海,我只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包容的,没有尽头和极限的。

囊括万物的大地,就像包容万象的天地一样,因为包罗万象没有尽头,包容天地所以没有极限。

在天地之外,是我们所无法得知的。

其实,从夏革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夏革是认为天地就像一个大的球体一样,我们生活在天地之中,而球体是没有边界的,球体之外我们是无法得知的。

之后,殷汤又问夏革关于事物的大小,他说:事物有大小,长短之分吗?有什么本质的相同或者不同吗?

夏革列举了很多例子,他说,中国东边四十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僬侥yao国,那里的人身高一尺五寸。东北最边上有个小人国,人均身高只有九寸。荆州南面有一种叫冥灵的大树,它的春秋季各有五百年。远古时期有一种大椿树,春秋季各有八千年。

冥灵树和大椿树在《庄子》里面也说过,这些都是非常长寿的生物。

夏革还说,朽木和粪土上面生长的野菌和灵芝,早晨获得新生,傍晚就死去了。

春夏时节有小虫叫蠛miè蠓和蚊蚋ruì,下雨时长出来,太阳一出就死亡了。

在北边有个叫天地的溟海,生长一种鱼类,名为锟,它身宽体长有几千里。

那里还有一种鸟,叫做鹏,它的翅膀开来,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面讲的两种巨鸟。

庄子在《逍遥游》一开篇就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描写的非常优美。

夏革接着说,虽然天地间的事物形态各异,但它们的生长习性决定了,它们应该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只有环境适合,它们才能生长良好,而且不能调换。

如果它们各自的生理都已完备,天分也都充足,那么我凭什么判断它们的大小,分辨它们的长短和差别呢?

这里夏革的意思是说,事物的长短、大小和差异,并不是事物的本性,每个事物按照自己的习性生活在自己环境中,从本性上讲,它们都是完整的,并没有长短、大小、高下之分。

这种思想其实观察了道家思想,认为万物各有特性,并不能简单对比,事物的高低贵贱,都是人为设定的,或者说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其实是类似的意思,事物的美丑,善恶,长短,高下都是我们通过对比而产生的,但从本性上说,事物都是各自完整的,并没有区分高低和长短,就像列子说的: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道家思想是站到万物之上的角度来看待万物,并不是站到人类的视角。

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列子还讲了一个著名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出游,听到路边有两个小孩正在争吵。

孔子问他们为何争吵。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早上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近,到了中午离我们最远。因为,早上我们看到的太阳像车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变得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所以,我觉得太阳早上隔我们比较近,而中午隔我们比较远。孔子觉得听起来很有道理。

但另一个小孩马上反驳说:我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最远,到了中午离我们最近。因为,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凉凉的,我们还会觉得冷。可是到了中午我们就觉得很热,就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根据温度来判断,离得近才会更热,离得远才会冷,所以,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离我们比较近。孔子也觉得挺有道理,一时间也无法判断对错。

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太阳,从视觉和触觉感受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答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是孔子时代的人能回答的,要等到后来天文学的发展,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其实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中午和早上的距离是几乎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或者说差别非常微小。

那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比中午大,而中午比早晨更暖和呢?

其实,早上太阳比中午大,是我们眼睛的错觉造成,早上太阳初升的时候,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有树枝和山头作为参考,看起来大;而中午太阳在辽阔的天穹下,没有什么参照物,看起来就很小,这是一种视觉错觉。

至于早上和中午温度的差别,是由于早上的太阳要斜着穿过大气层,结果热能被发散、反射较多的缘故,而中午太阳是直射到大地,热能更集中,所以地面温度确实更高。

但是显然列子不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万物都有各自的本性,各自都按照自己固有的本性而运动变化,我们之所以感受到不同,只是我们的视角和感受方法不同而已,这些都是人为,不是自然本性。

就像夏革说,冥灵树和大椿树的寿命长达数百年,而野菌和灵芝则朝生暮死,但是你也不能说他们寿命有长短之分,那只是各种的本性而已,而它们各自的本性都是完整的,也都是平等的。

一 End 一

(0)

相关推荐

  • 《列子·汤问》三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也作"虞渊",古代传说中的日落的地方.)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 ...

  • 思想是观。观是看。这里的观不是外在的眼睛...

    思想是观.观是看.这里的观不是外在的眼睛之观,而是内在的心灵之观.但观本身需要区分.观可以区分为三种:盲目.意见和洞见. 盲目对应无知,意见对应假知,洞见对应真知.观在此理解为洞见,而区分于盲目和意见 ...

  • 圣者守住根本 对事物顺其自然

    圣者对内修养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在外修饰自己细枝未节,保存自己的精神,平息内心的机巧,淡漠地顺其自然而又没有办不到的事,安逸地不刻意而为而又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 所谓顺其自然,是按照事物的本性做事,不刻 ...

  • 列子 汤问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 ...

  • 愚公移山还有另一种内涵?《列子·汤问》:以道家视角看愚公

    要说河南省哪个行政区域最特殊,那应该属济源市了.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县级市,这个县级市就是济源.济源市本由焦作市代管,于2005年才划归省直辖,这与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而更值得称 ...

  • 《列子·汤问》十六

    魏黑卵以暱嫌杀丘邴章.丘邴章之子来丹谋报父之仇.丹气甚猛,形甚露,计粒而食,顺风而趋.虽怒,不能称兵以报之.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黑卵悍志绝众,力抗百夫,节骨皮肉,非人类也.延颈承刃,披胸受矢, ...

  • 《列子·汤问》十五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quo ...

  • 《列子·汤问》十四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甘蝇,是古代的神箭手,只要一张弓,弓声一响,野兽就吓得倒地,飞鸟吓得掉在地上.他的学生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而技艺超过了老师 ...

  • 《列子·汤问》十三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quo ...

  • 《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 ...

  • 《列子·汤问》十一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 ...

  • 《列子·汤问》十

    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均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