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殷拔贡轶事
殷拔贡轶事
文/ 游传化
在灵璧北部游集镇运料河东岸有个古老的村落——殷寨,因村里清代出了个拔贡而远近闻名。拔贡名曰殷毓秀,字清林、号鸟音。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拔贡。
殷拔贡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淘气,相传小时候身材矮小、双手过膝。在双沟(据说是当时县内最大的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学堂东临的桃园主人找到私塾先生,说有学生潜入桃园,偷摘尚未成熟的毛桃并且折毁了许多桃枝,让先生查处并严加管教。先生听后很是生气,打发桃园主人走后,并没有作声。等到上课时他出了一副上联:“钻狗洞、偷毛桃、问你是谁?”台下学生们面面相觑,此时小毓秀立刻举手接了下联:“登龙门、折桂枝、独我一人。”先生当时暗暗佩服他的勇气和敏捷。 此后先生将这件事告诉了桃园主人,主人说此生这等聪慧、又有担当之勇气,将来必成大器。也就这样原谅了调皮的小毓秀。
还有一次先生中午来客让毓秀作陪,席间上了一道菜。先生道:“豆腐不粗,还是粗豆腐;”毓秀脱口而出:“椒子不辣,依旧辣椒子。”客人当场夸奖师生默契,先生向客人致谦虚之词,客人随后道:”师生不俗,不要俗客套;”毓秀随机接道:”客人风雅,我等附风雅。”于是大家朗声大笑。水酒青菜之宴,风雅至此,传为一方美谈。
光绪乙酉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经过安徽学政和地方府衙严格考选、审查,毓秀被荐为拔贡,同年春被选送往南京参加会试,并取得了贡士学位。(据载清代在南京和北京分别设有国子监)。这在当时穷山僻壤的淮北地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当地人都非常自豪地宣称:我们这里居然出了个拔贡!
在此,有必要先向读者介绍一下明清时代的贡、监生科举制度。
明清之际,文人的仕途,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要通过科举考试,文士凭借自己的“满腹经纶”,由秀才经乡试而成举人,由举人经会试而成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而成进士,授为翰林,外放为官,由此飞黄腾达。这是文人最好的出路。但是,除这一条外,还有一个出路,那就是通过考试或捐纳,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或监生,然后授予官职。这同样属正途出身。(国子监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清华”或“北大”)各类贡生皆由管理一省教育的最高长官——学政确定。清代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分为四种: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贡、监生的生员,一般来自地方府、州、县学及八旗官学的秀才,即廪生。岁贡,系由各省的府、州、县学及八旗官学,将资格最老的廪生按顺序依次“贡于王室” ,因系一个挨着一个选送上去的,又有“挨贡”之称,一般每年都有,数量相对较多。岁贡是论资排辈,多为年老衰朽者。恩贡,是因皇帝加恩而获得贡生资格者,一般是逢皇家有大喜之事,如皇帝登基、娶亲等,将该年岁贡名额加倍。副贡之制,始于顺治二年,多为廪生、监生中乡试副榜,但又不能录取为举人者,准为贡生,是为副贡。优贡之制,始于雍正元年,即生员中有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品德高尚者,允许学政荐入国子监,一般选拔学行优异者。例贡,系由秀才生员捐钱而得。作为“六贡”之一的拔贡,是各种贡、监生中素质最高、最受朝野重视者。当时号称“六贡之首”。顺治元年上谕:各地推荐拔贡,每府学贡二人,州、县学各贡一人,一般从各直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雍正时,确定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逢酉年)选拔一次。所以前人说:“举人无数,拔贡有数”,言其人数之异常稀少。而且在考试中,对拔贡的综合素质,要求之高、选拔之严,近乎苛刻。不仅要求应试者要文章好、书法好、品行优,还要家世清白,相貌端正,体无残疾,仪表堂堂。非相貌出众、一表人才者,即便是才高八斗,也只得去考选举人、进士或其他贡监生,而不能够考拔贡。为防止所选非人,朝廷规定,各地所荐拔贡到京后要再考一次,如文句不通顺,则将该省学政按渎职罪惩处,因此学政对此丝毫不敢徇私舞弊,从而确保了拔贡生的质量。时人指出:举人、进士中文句不通的很多,可是拔贡中文句不通的却极少。可见,对于拔贡的考选,其严格程度甚至要高于举人、进士。
毓秀考取功名后回乡,据说当时,朝廷俸禄待遇甚好,威风显赫,置田数顷,建楼立院、乡绅们建议要在他门前竖起旗杆,旌表功名他却执意不肯。
相传邻村秀才王朝彦娶了个貌若天仙的才女,婚礼那天来了一群文人。新娘在宴席上出了上联:“走马灯、马走灯、灯熄马止;”让众文人接下联,还没等秀才们反映过来,拔贡接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息。”新娘听后很是佩服。饮罢喜酒,一群文人又来到洞房中嬉闹。殷拔贡率先调侃新郎顺口吟道:
怀宝多年绣阁藏
今宵刮破与君尝
淑女才郎共角枕
比翼鸳鸯鸾凤凰
蛟龙搅动三江水
黄浆玉液印牙床
他人热耳隔窗听
空前桂花扑鼻香
吟罢博得众人的一片喝彩声。
有一年麦收期间,拔贡所在的村寨,乡亲们的麦子刚碾压好正准备晾晒收仓,遭到邻村张桥以张逢科为首的一伙不轨之徒抢劫,乡邻闻讯愤慨,群起追堵,歹徒恼凶成怒拔刀刺倒数名乡亲后仓皇逃窜,此后杳无音讯。拔贡知道后义愤填膺,只身赴京告状,惊动朝野,皇上下旨严查此案,并下悬斩六十年通缉凶犯,罪犯一一归案正法,此后一连数年地方匪徒因惧拔贡之威力不敢冒犯。
晚清年间,由于太平军北伐、捻军起义,全国境内战争频发,灵北地区也是贼寇四起,土匪十分猖獗,当地百姓受到很大冲击。于是官府派姓季的县令来调查平叛,数日后贼寇得以镇压,百姓立碑示纪念,于是请殷拔贡撰写碑文,他挥毫题写四个大字“秋风月斜”示意匪徒已到穷途末路。
但拔贡此人却生性高傲,对县府衙官不放在眼中。有一次府爷请他讲学,他说:“你岂不亲自讲学为妙?为何请我?难道你没有学过《三字经》吗?”如此奚落府爷一番,得罪了顶头上司。还有一次路过濉河工地,他直言官吏贪污粮草,致使工程进展缓慢,质量不佳,存在隐患等等问题得罪了地方官府,又因朝中没有人帮他说话,因此一直没得到任用。但这倒也落个淸闲,他每天饮酒作诗,聚儒谈天。与周围百姓也相处关系甚密,直到寿终。可惜他的诗词文章都毁于文革,流传下来的却很少,甚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