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研——西汉玄武玉神树考析(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古美之传播你我共前行,请注明作者和原文链接)

本周器物介绍了汉代青铜玄武砚滴,砚滴青铜质,作一蛇伏于龟背状,龟蛇合体,龟腿直立,作站立状。龟颈前伸,头昂立,双眼圆睁,口有一小孔,衔一耳杯。耳杯浅腹,平底。龟甲铸痕清晰,背甲阴刻的纹样规则清晰,形象逼真,有长蛇曲卧龟背,蛇头曲伏在龟颈右侧,花纹呈点状分布蛇身,生动自然。铸造精美,形象生动,为青铜实用器精品。

龟蛇合体,古称玄武,是“四灵”中的北方之神,气势雄浑,镇守北方。玄武一词最早见于夏朝。此汉代玄武形砚滴,与汉代盛行五行之说有关,东青龙、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玄武为北方之灵,北方在五行中属水,用玄武做贮水的砚滴再适合不过。

玄武题材的运用在战汉时期是否仅限于此表现形式呢,其实不然,先给大家介绍一件中国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藏东汉“摇钱树”。

此树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该摇钱树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所谓三向,即为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特别有意思的是树杆上有造像,高约5厘米,宽约2.5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飞龙,龙长约6厘米。人像站立状,身着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细看枝叶,每两片为一对,有如芭蕉叶的,叶片上铸有圆形方孔钱,每钱相互连接,铸有一人作弯腰伸臂捡钱状,叶片外侧四周犹如太阳的光芒,延生出许多长短不一的万缕细丝;有如椭圆形的,一头为乒乓球大小的圆环,两侧铸有飞龙,龙头顶着钱币,两龙之间用钱币连接,叶片外侧如同刺猬般的短刺所包裹。

这棵摇钱树造型生动优美,保存完好,它是迄今我国出土的最大的摇钱树。

摇钱树在结构上分两部分: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摇钱树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两部分:树干和枝叶。早期树干多为实心,但大多数发现的摇钱树树干为空心,横截面为椭圆形,布波浪纹。一般树干长1.5-2.0米,分4-6节。每节都有四个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枝片装饰图案多种,主要的有:凤、西王母、龙、羽人、猴、射弋等等。

对摇钱树的起源、功能、文化属性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发现的摇钱树共计189例,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等地。

其他部分摇钱树欣赏:

最早的标准摇钱树年代是东汉早期,数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东汉中期和晚期该器物迅速流行,覆盖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周边地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摇钱树数量锐减;西晋时彻底消失。有摇钱树出土的墓葬大多为大中型墓葬,表示该器物在当时的使用者属于富有家族。

学界多认为其功能应该运用于祈福和求财,如之前一篇文章所论述:

关联阅读:一周一研——唐猪首人身俑用途及含义深入解析(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古美之传播你我共前行,请注明作者和原文链接)

古人花费如此大的精力与财力创造这样一件器物,其内涵定非世俗理解的“求财”如此简单。

笔者个人认为,此类“摇钱树”,更准确的形容应该为神树,且不仅仅作为普通陪葬器用于陪葬,更是重要的道教法器和祭祀用品。

有些学者认为“摇钱树”是西南地区文化的产物,此种意见持有者占大多数,理由是摇钱树这种器物只在西南地区发现,绝无仅有。

但从民间和后期的考古发现神树来看,这种说法可以排除,他应该还是汉文化产物,使用者为移民到成都平原的汉人。该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提出,依据是出土有摇钱树的墓葬与中原地区墓葬在格局、规模、其它随葬品的类型上都一致;并和同时期西南地区文化出土的随葬品和规模有很大的差别。

东汉中期以后的很多摇钱树树干上铸有小型佛像,在少数例子中佛像还代替了西王母在顶枝的位置。学者称这种西王母-佛像共存的现象为“仙佛模式”,其表现了佛教初入中国时候佛被中国民众当作仙界的神仙之一,而把他与其他本土神仙共置于西王母仙境之中。

金石相通,有青铜摇钱树,那么从古人制式的传统规范上,玉的摇钱树也一定是存在的,这也为民间出现的玉质摇钱树提供了可考的理论基础。且这些民间实物更为研究“摇钱树”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提供了实物证据和研究对象。

从出土可考的这些青铜摇钱树中,我们做对比分析:

1,1972年出土于彭山县江口镇石龙村的东汉崖墓。连陶座通高1・44米。除树顶端铜饰外,共五层枝叶,每层树叶两匹呈对称一字形平列于树干左右,可称其为双向五层叶。层层之间两平行树叶之方向做垂直变化,下边四层共八片树叶规格、叶型及叶中纹饰相同。最上层两叶略宽,双向二叶的筋脉清晰,此两叶的规格、叶型、纹饰亦相同,这两片树叶皆近平直状,而其下四层八叶皆呈卷曲云状。树顶端的主题纹饰为朱雀衔丸,另有伏羲女娲等图像。摇钱树干挺直,由空心铜管多节接逗而成,接节处有孔隙,铜树叶即插入干上孔内,顶端朱雀铜饰片则插进树干最上部的管中。其设计匠心别具,铸制精细。树的干、叶、顶皆可自如拆卸、安装,运输方便。其它地区出土的摇钱树之结构均大体如此。彭山摇钱树的树顶饰片和树叶中铸绘的纹饰图案十分丰富,其内容以朱雀、西王母、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神禽瑞兽、歌午杂技表演和铜钱为主。

2,广汉摇钱树,1983年在广汉万福乡出土一株,不久,又在该市三水乡出土一株。两树均发现于东汉砖墓中。万福乡出土之树通高1・53米,三水出土者略高。两株造型、结构和纹饰图案基本相似。树顶亦为朱雀铜饰,以下为四向六层叶片。六层中的最上一层四匹叶片,叶型较平直,叶脉清晰,其下五层共二十片树叶,皆为卷曲云状,规格、纹饰亦相同。由于树叶层数和叶片数量皆多于彭山钱树,每层树片又为四向,故广汉两树的整体艺术造型高于彭山摇钱树一筹,别具繁茂昌盛、生机勃勃之气韵。而此两树顶上之朱雀不仅如彭山树顶朱雀那样展开翅膀,还做翘尾之态,呈孔雀开屏状,形象更加娇美。广汉树的青铜枝叶锈色新绿,杂色较少,更具观赏性。广汉摇钱树顶端和树叶饰片中的纹饰图案为朱雀、西王母、神话人物、异兽和歌舞杂技及骑马、狩猎、力士等。

3,绵阳摇钱树,相继出土共四株。其中三株于1989年11月至1990年2月在该市何家山的两座东汉崖墓内发现。三座树之干残高均应在1米以上。从出土叶片看,树顶铜饰为西王母或神仙人物,树叶间的纹饰有大象、象奴、朱雀、羽人、灵芝、大龙、玉璧、骑者、狩猎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何家山1号墓中出土的摇钱树树干上铸出佛像数尊,此系其它地区出土摇钱树中多未发现的重要图像,为研究四川早期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绵阳摇钱树叶片中的铜钱和叶上部图像之边缘皆铸绘出略微弯曲的细线,使得整树呈现出光芒四射之态,艺术效果甚佳。绵阳的另一钱树,出土于该市石塔乡汉墓。树高1・7米,除顶端朱雀纹铜饰片外,树叶呈四向五层,各叶片规格、叶型、纹饰内容相同。叶上铸绘西王母、神仙羽人等图像。

4,三台摇钱树,1985年出土于该县灵兴乡胡家土扁东汉墓。树通高1・41米,顶端饰片纹以朱雀为主,其下呈四向五层叶,最下层四叶略平直,而上边四层每叶上装两片支叶,如此,这四层共有四十八匹叶片,可谓枝繁叶茂,蔚然一片。最为引人入胜的是除最下层之外,上边四层的四十八匹叶片下缘都吊挂着一支单臂伸直、手攀树叶的猴子,猴的形象姿态大体相同。远观,四十八支弥猴犹如树上的精巧挂饰,大大增强了树的艺术效果。近看,四十八支猴却饱受荫蔽而嬉戏于大树的枝叶之间,确是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该摇钱树叶上纹饰为朱雀、青龙、玄武、飞燕、马、鹿和仙人舞,仙人骑兽及杂技、雀戏。最下层四片叶端部为放光的太阳,此纹饰在其它树上未曾发现。

5,新津摇钱树1992年9月出土于县城南隅宝资山东汉崖墓。出土伊始青铜树干和枝叶已残损,后已经修复。该树高1・85米,除端顶外,树叶约为四向七层,纹饰图案有朱雀衔仙草、西王母、骑鹿、骑象、驯虎、歌舞杂技表演等。其中以伞技、戏锤等节目较为新颖。

6,西昌摇钱树,1996年出土于该市马道镇东汉砖墓,部分干、叶有所残损。该树通高约1・3米以上。虽较残损,但树之全型和叶上纹饰依然可辨,除树顶端饰件外,叶片大约呈两向五层式。树上纹饰有朱雀、天马、羽人、狩猎图和云状纹等,叶片下端为青龙,龙身构成叶之主筋脉,树干似呈龙形或呈龙爬树之造型,树干还似有羽毛。其中有的纹饰因锈蚀而线条粘连不易辨别,尚有待研析。

7,忠县摇钱树,1981年5月出土于原四川省忠县涂井的三座三国蜀汉崖墓,共四株Á。其中一株通高近1・3米,树干由六节接逗而成,树干上有数座形象相同的人像,此人双手执物,高髻,盘坐,树叶中的纹饰有铜钱和玉璧等。其余三株残损较重,有待修整,纹饰图案有待辨析。

据悉,绵竹县亦曾出土摇钱树一株,整体亦较完整。芦山县也曾发现过东汉摇钱树(较残)。尚有一些市县,历年来亦曾出土过残碎的摇钱树枝叶。鉴于一些地区发现之摇钱树尚未正式发表过文字资料或者其实物尚未面向社会展示,故本文难以对全川摇钱树出土情况作详尽的记述。

从这每棵摇钱树的描述来看,要总结出个所以然似乎是很难的事情,从题材看非常丰富,朱雀、龙、各类神兽、西王母、狩猎图等等……

但若从民间的玉质类摇钱树推断分析,就可发现,这些摇钱树看似树上的内容很多无法总结,实则不然,他们都有一个主体,民间出土可考的摇钱树,笔者见过的有以朱雀为主体纹饰的摇钱树,也有以青龙为主体的摇钱树,白虎和玄武的相对较少,但任然存在,笔者自藏一棵玄武的摇钱树,因体型硕大和文物隐私的关系不便展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摇钱树都是有其主体内容和内涵的。其主要区别集中在树顶部的装饰图案和树底部基座的装饰主体上,多以四灵做区别,总体来讲,应该是代表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的四个方位。其实际操作的运用要请教有关道教布阵方面的专家,这里因为专业受限不做过多猜测。有兴趣的朋友也可来稿交流。

此两棵摇钱树均为网络图片,对于其真伪,读者自行判断,此处引用仅作为文章相关内容参考

总之,古之今人所谓的“摇钱树”,他实际是“神树”,敬的是神,而非简单的财富一说。若根究传承关系去深入发现,我们可以再看看四川出土的更早的神树作品。

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内出土的殷商青铜神树与汉魏时代的摇钱树笔者觉得是可以认为有着沿承关系的。

在广汉三星堆二号坑中大约出土了大小不同、完残程度不一的青铜神树八株,其中最高大者通高近四米,这些青铜器已是名震中外的中华文物之精华。面对三千多年前古蜀时代的高大奇特神树,似乎看到了汉晋时代摇钱树的始祖原型。

摇钱树和神树一样,也是用青铜铸造的工艺品,两者均属象征性极强的器物,殷商和汉晋时的蜀人依托它们表现某种思想意识。二者皆具有作风凝重、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比例适宜、层次分明、工精诣深的艺术特征。两树上纹饰、图像虽不尽相同,但这却是时代特征不同所致,再看,神树有座,座呈喇叭形,摇钱树座则为塔(山)形;两树树干挺拨笔直,干均分节,同为干节处生出枝叶;神树三层,九枝上有金鸟,而有的钱树叶铸出四个太阳,也有太阳树之含义;神树上有龙蛇、昆虫和花果,饰有璧、瑗等铜饰件,还挂饰着铜环、铜玲等物。而摇钱树的树干,树叶上亦铸龙蛇、禽鸟异兽、玉璧等纹饰图象。摇钱树的叶片下悬四十八只猴,这在装饰性功能和艺术处理手法上与神树悬吊各种饰物具相似之处;在三星堆二号坑中与神树一起被埋的还有大量海贝,它们是否曾被挂在神树上,虽然不能断定,但是,大量的金钱在殷代的祭祀活动中也是绝不可缺少之物。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三星堆“神树”的称谓是恰当的。而摇钱树却又有别称,前文所引《三国志・邴原传》不是直称当时的系钱之树为“神树”吗!这种树是“里中”用来“社供”的祭神之树。照此,汉魏的钱树便是晚于三星堆神树一千多年的相同祭祀用品,摇钱树即是神树的沿续。摇钱树是具有祭祀天地、鬼神、甚至修道属性在其中的。

直到现代,在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内的不少寺庙中仍可看到朝拜者常以纸扎之钱树供奉于佛前,问僧人何意,庙僧说这不是求财,而是敬神。

远古建邦立国之初,必首先建“社”。“社”一般建立在坛上或者山丘之上,这是一个沟通天人的极其神圣的场所,称为“社坛”。作为“社”的标志的树,往往就是一棵树,或几棵树,或一片树林。人们在社坛上从事测天、祭祀天地神灵以及求雨、祈农等政治及宗教活动。

故树崇拜是一种传承性很强的文化现象,是众神通天地的天梯与日神的栖息之所。这种“建木若木崇拜”历夏、商、周、秦、汉以来长久不衰,只是随时代变迁而逐渐演化。到了战汉时期的“摇钱树”,更具备了法器的意义、作用和内涵。

在战汉时期,从民间玉质的摇钱树题材考析,可发现摇钱树的运用方式已由商周时期演化的更加具体和实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中国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远古的星宿信仰,而不是道教,直到两汉时期才被道教吸收成为四灵神君。四神在古代中国中另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奇门遁甲的运用上,不论是军事上行军布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还是墓葬祭祀时的通神通灵长生不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星宿,例如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就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尖。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中央黄龙(一说应龙)。

青龙为木,白虎为金,朱雀为火,玄武为水,中央黄龙为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上升;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升起。又有人总称为“四大神兽”。

关于战汉时期四灵在所谓“摇钱树”上的体现,在墓葬中布阵的实际运用,笔者认为大致和方位的用途分不开,只是神树上内容丰富,其他相关题材例如西王母等等应该也与其具体用途分不开,需要更深入更专业的考析,这里不做过多推断。

汉代崇尚道教、玄学,王公贵族祈求长生,渴望得道。祭祀器的社会功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周以来的祖先崇拜、礼仪规范及道德教化,变成了联系超越生死,联系神仙与现实人间的桥梁。相信这才是古人造神树的真正动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