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道观
齐云山最为显著的文化性,是它的道教名山头衔。
其道教文化的原生态状貌,显然要比青岛崂山更有味道。
并非要比较二者的高下。
崂山靠海,海派文化与道场交互,多少有点窜味。
深居汉文化腹地,齐云山的道场属于内敛、厚重型,道观也更为恢弘。
它非常独特。
雕像、庙堂、刻碑大多依山而建,有的与山石一体,就势而为,毫无刻意。
儒教在中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它的“教”的意思,更偏重“教化”的内容。它干的不是“布道”的事情,所依附的也并非宗教场地,而是社会制度与世间风俗,它要安排人间的伦常格局秩序。
道教则走了另一端,自觉剥离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或依附,自己独成了一个体系。注重个体的此生,将养生与长命变成道术。
老子是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是思想家、文学家,给他们披上道袍,就得配上魔幻奇异与炼丹术。
中国人的天命观,本质上是俗性的、现实的,它所臆想与造设出的另一个世界,即为活着的这个世界的延伸和模仿。
人死了,古代要埋明器,现在是烧纸房子、纸家具,电器和汽车都有,让死人继续享受这个世界的生活。中国人很讲实用、功利,不管是到道观还是在佛寺里烧香,呈现的求福、求子,保平安、祛疾病,都是这个世界的要求,为了一些非常世俗的目的。
很难说这里面真有拯救灵魂、洗清原罪的目的。
即便到文庙拜孔子,也非求学问、敬圣人,烧香磕头为的是祈福。
本土文化集成出的儒道两家很奇特。
儒家从天伦、天序的排设,到人伦、秩序的建立,逐步灌输、管束住人的俗性;而道家看似是反着来,要除却名教礼仪枷锁,实则却落入了长生不老那样更俗套的窠臼。
天由人心而生,非无法无天,实为无心则无天也。
没有天理,只有心理;没有天子,只有人内心的恐惧。
奇妙且耐人寻味的是,天由人心而设,却又是安放人心的居所,一代又一代的造设、安放,遂成天道,
道教的养生说、长生术,一向被人诟病,史书里见过太多的负面例子。
就文化形态看,其博大与辉煌感确确实实远不及儒与佛,不管道观多气派,总有底气不足的感觉。
一千八百多年前,那个叫张道陵的所谓天师创立道教的时候,他想的是形成长生不老的技术和人间权威,这是道教最令人着迷之处。你看看现世的老头、老太太,有多少被包治百病的养生药丸骗到的,就知道长生不老、驾鹤西去不管多虚妄都会令人向往。
但这也是它的硬伤,因为长生不老实在是太有难度了;不像佛教,以前世、今生、来世的循环,解了这个套。
道教也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它奉的老子、庄子那样的道仙,绝对要比孔子编编整整的富有创造力。中国最古老、最伟大的思想家非老子莫属,而最瑰丽的古老文学,则出自庄子这样的大师之手。道教供奉的黄老之说,造就了中国历史第一个能看得见的文景之治,它也是中华帝国的第一个盛世。
其它像辩证法、五行说等等,也都是人认识世界的路径;当然,它也造就了诡辩术。
在齐云山观赏道教的文化遗迹,细看细琢磨,非常有意思。
它很像是个天造地设的博物馆,依山傍石,丰富多姿。
任一个景观,皆有来源与故事。
石壁上书写着一显赫的金黄色的“寿”字。
据说,这是慈禧太后亲笔,摸摸便有好寿运。
这位在中国激荡的变革年代,力不从心的驾驶过中国这艘巨舰,搞到国破民困的地步而招致后人唾骂的老太婆,何来如此神通?
她自己的寿运,在自己的手心里都把握不住。
乾隆的御笔,那色彩几百年不变,经道士们渲染,当地人传为神奇。
“天开图画”真的是大彻之语。
黄庭坚《王厚颂二首》其二说:“夕阳尽处望清闲,想见千岩细菊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它道出了赏读自然的妙语。
在山里,不一会总有鞭炮响起,那是还愿的在此做应验的拜谢了。
当地朋友说,这里请愿很灵验的。
他显然将此地道观拿来与佛家的九华山相比。
我还是喜欢放下宗教的羁绊,单纯的去看历史沉寂物,在其中去想不同时代人的言语,文化的表达方式。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