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家族祖源Q-F1626==Q-MF10596(与赢秦共祖)

家族介绍

赵弘殷(899年—956年),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光美的父亲。赵弘殷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王鎔,有功,留典禁军。后汉任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迁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子赵匡胤分典禁兵。显德三年(956年)去世,追赠武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年),被追谥为武昭皇帝,庙号宣祖,陵曰安陵。

该家族疑似的历史名人

赵弘殷

赵光义

赵廷美

赵匡胤

溯源研究

研究对象赵弘殷

疑似Y单倍群Q-MF10602

家族遗传标记为 Q-MF10602,共祖时间为 1040 年前,推测为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族。据统计,如今该家族后裔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闽、粤三省,目前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 0.04% 左右。

研究机构23魔方

研究进程

赵宋家族史

赵弘殷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光美的父亲。

宋代将赵弘殷的直系后裔称之为“宗室”,赵弘殷的曾祖父的其他后裔,生活在保州老家的旁支子孙称“保州远亲”(“保州远亲”共分六房,也称“保州六房”)。

其中“宗室”分为宋太祖派、宋太宗派和宋魏王派,宗室人员由宗正寺进行管理。宋徽宗时,又创办南外宗正司(河南归德)和西外宗正司(河南洛阳)来管理地方宗室。“保州远亲”也曾置“保州敦宗院”来管理。

靖康之乱后,未被俘虏的大批宗室随宋高宗南渡,辗转定居于浙江的绍兴、杭州、宁波等地。地方宗室也随西外宗正司和南外宗正司等机构,几经迁徙最后定居于福建的福州和泉州等地。故赵宋宗室,除去被金兵掳走的皇室成员外,其余大多南渡定居于浙江和福建等地,并在南宋稳定的时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南宋末年,随着元灭南宋战争的推进,之前定居于浙江和福建等地的赵宋宗室后裔,部分又随着南宋朝廷残部逐渐退至广东沿海等地,后来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定居该地。

从《宋史·宗室世系表》的统计可以看出,两宋宗室经过三百余年的发展,宋太宗赵匡胤兄弟三人一脉的所有男性子孙就达59495人,接近占当时中国男性人口的千分之一。

研究过程

在23魔方祖源数据库中,赵姓样本约占总样本数量的2.1%。其中浙江赵姓占当地样本数量的1.46%,广东赵姓占0.69%,福建赵姓占0.44%。

这三个省份也是史志记述赵宋后裔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于是我们就对浙闽粤三省的赵姓群体的父系单倍群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浙闽粤三省的赵姓人群中,占比最高的单倍群类型均是Q-F1626类型,其中浙江赵姓群体中Q-F1626类型占13.48%;广东赵姓群体中Q-F1626类型占21.62%;福建赵姓群体中Q-F1626类型占50%,远远高于Q-F1626在这三个省中的

分布比例(Q-F1626类型在浙江占1.51%,福建占0.53%、广东占0.56%)。由此可知,Q-F1626类型是浙闽粤三省赵姓群体共有的且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单倍群类型。

我们又对浙闽粤三省样本中属于Q-F1626类型的姓氏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发现浙闽粤三省样本中属于Q-F1626类型的,人口占比最高的姓氏均是赵姓,其中浙江的Q-F1626类型中赵姓占12%,广东的Q-F1626类型中赵姓占25%,福建的Q-F1626类型中赵姓占45.45%,远远高于赵姓在这三省中的分布比例。由上可知,浙闽粤三省的Q-F1626类型中,的确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赵姓家族群体。

结合赵宋宗室在自宋代以来迁徙和定居的历史,我们由此怀疑浙闽粤三省中隶属于Q-F1626的赵姓人群,极有可能就是定居在当地的赵宋宗室后裔。

我们进一步对23魔方祖源数据库和家族溯源问卷中征集到的声称是赵宋后裔的用户进行了分析,发现自称是赵宋三匡(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后人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浙江绍兴、乐清和东阳;福建的福州;广东的广州和江门,的确与史志记述的赵宋后裔集中的地方相符。

这些声称是赵宋后裔的用户中,存在多个家族声称的共有类型有Q-F1626和O-F656两种。

其中Q-F1626类型声称为宋太祖派的有浙江诸暨赵氏1人,浙江绍兴柯桥、上虞赵氏2人;声称宋太宗派的有广东江门新会赵氏、蓬江赵氏2人;声称魏王派的有浙江东阳赵氏1人、浙江温州乐清赵氏1人  、广东广州赵氏1人、福建福州闽侯赵氏1人。

O-F656类型声称为宋太祖派的有浙江诸暨赵氏1人、浙江金华兰溪赵1人。

于是我们对上述中声称为赵宋后裔的进行了深入的细化研究,同时也对Q-F1626和O-F656进行了系统的分化树细化。

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

声称为赵宋后裔的9个Q-F1626的赵氏家族全部归为Q-F1626下的Q-MF10616这个下游,经计算,这9个家族共祖在距今的1150年(约晚唐时期)。

Q-MF10616下面,其中声称为宋太祖派的浙江绍兴上虞赵氏和浙江绍兴柯桥赵氏同属于Q-MF30734这个下游;浙江绍兴诸暨赵氏独自成为一支。

声称为宋太宗派的广东江门新会赵氏和江门蓬江赵氏同属于Q-MF35572这个下游。

声称为宋魏王派的浙江东阳赵氏、浙江温州乐清赵氏、广东广州赵氏人、福建福州闽侯赵氏同属于Q-MF10617这个下游,而且这个下游是在Q-MF10616产生不久后快速分化,共祖只有950年。

除上述以外,细化过程中还发现广东广州赵氏、福建莆田赵氏、浙江宁波镇海赵氏、浙江宁波余姚王氏、浙江绍兴越城赵氏、浙江杭州余杭赵氏等7个家族也同属于Q-MF10616。通过回访,这些用户大部分表示家中没有家谱,或者是仅有口传但并不清楚具体属于哪个支派。

在细化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例江苏常州赵氏属于Q-MF10616的兄弟支系,他们共属Q-MF10596的下游,共祖在1200年前。

在对O-F656类型中声称为宋太祖派的有浙江诸暨赵氏、浙江金华兰溪赵氏细化的同时,也筛选了同属于O-F656类型浙江杭州赵氏、江苏无锡江阴赵氏、上海赵氏进行了细化。

发现浙江诸暨赵氏、浙江金华兰溪赵氏同属于O-F656下的O-MF54653下游,共祖于380年前。其余的浙江杭州赵氏属于O-A12440分支;江苏无锡江阴赵氏属于O-MF15465分支、上海赵氏属于O- F656*分支。这五支赵氏共祖于2500年前。

综上,我们推测Q-MF10616最有可能是赵弘殷家族所属的父系类型。

一是这个类型是多地域、多家族、多支系的声称赵宋后裔的共享类型。

二是Q-MF10616的分化年代只有1150年,与赵宋宗室共同的祖先--赵弘殷生活的年代(晚唐到五代时期)非常接近。而且细化过程中发现了Q-MF10616的兄弟支系(常州赵氏),这个支系也姓赵,共祖时间在1200年前左右,可能是赵宋家族保州六房的后人。

三是Q-MF10616也是浙闽粤三省赵氏中人口最多、支系最大的类型。Q-MF10616也是一个明显的簇状分化,代表在当时有过人口的较大增长。

四是在对Q-MF10616的上游Q-F1626进行随机细化的时候发现,这个支系在距今3121年前的Q-F5346这个节点也是一个明显的簇状爆发,这个支系大概占中国人口的0.66%。这个支系下面的下游支系,除Q-MF10616分布偏浙闽粤的东南沿海地区外,其他兄弟分支大部分依旧分布在黄河以北地区。这与赵宋家族的祖籍地在北方,但是后裔大部分分布在浙闽粤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记述相符。

人口分布

我们将MF10596等位点设计至芯片中做大范围的人群筛查,发现该类型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0.035%左右。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闽粤三省,其中在福建该类型约占当地人口的0.27%左右,浙江占0.17%,广东占0.15%。

此外在江苏(0.12%)、江西(0.05%)、山西(0.04%)、上海(0.04%)、湖南(0.03%)、湖北(0.03%)、香港、澳门等地区亦有零星分布。

其中赵姓约占该类型人口的52.38%,为第一大姓。陈张二姓各占7.14%,林姓占4.76%,此外有郑应许熊王唐孙黄韩高杜蔡等姓。

备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宗法制下的父子关系并不等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各家的家谱中都记载了许多因无子嗣发生的过继、抱养和入赘行为,因此并不能简单通过生物学判定来肯定或否认宗法上的家族传承关系。

家族遗传标记为 Q-MF10602,共祖时间为 1040 年前,推测为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族。据统计,如今该家族后裔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闽、粤三省,目前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 0.04% 左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