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到站,鹅啊羊啊鸡啊上车了!
大鹅被套在编织袋里、鸡苗从纸壳箱里探出头来、猪和羊成群穿行而过……前段时间,这趟列车上的特殊乘客火了,大家纷纷表示“头一回见到这画面”“太可爱了”。央视新闻专栏《我们的日子有奔头》 第四期的故事 ,就从这些特殊乘客说起……
从小生活在铁路边
依靠“慢火车”长大
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早上发车,傍晚到达终点站,刘伟在“慢火车”上已经值乘28年。这趟车对他来说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从小到大生活的一部分,“我是完全依靠'慢火车’长大的”。
二十多年来
他见证了乡亲们的变化
在这趟列车上工作久了,列车员们都“解锁”了一项技能——引导家禽家畜上车。为了保障准点发车,有时候他们的主要工作也要从查验车票,改为帮助老乡们把猪、羊、鸡、鹅等家畜家禽准时赶上车。
“这些牲畜在老乡的眼里,可能不是一头猪,而是一个学生的学费,一个家庭的开支。”刘伟说。
正是明白这个道理,28年来,刘伟管车、管人,还要管家禽家畜。在他眼中,这趟“慢火车”不仅是连接山里山外的“桥梁”,更是老乡们的“致富车”,孩子们的“求学车”。
28年,刘伟的工作态度没有变过;28年,他所值乘的“慢火车”却一直在变化……
过去,老乡们带上火车的货物基本是清一色的土豆、苹果。如今,人们卖着香椿、樱桃、核桃、花椒、羊肚菌、油橄榄……各色农产品随四季更替。
车厢里,货物堆放得越来越多,农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方便堆码货物,目前列车的5个车厢设有货物堆码处,每个车厢两端可以堆码一千至两千斤的货物。
车窗外,沿途的景色也不断变化。
沿线的土坯房少了,越来越多的老乡住在新楼里。随着公路不断修通,公路与铁路连接起来,老乡们的出行也更方便了。
曾经,很多孩子住在山上,走山路赶火车要花一整个早上。而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不少家庭从山上搬到山脚下,孩子们赶火车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孩子靠知识改变自己,走出大山。”
在“慢火车”上为老乡服务了二十多年,他们身上的变化也让刘伟充满了干劲,“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某一天转身回望就发现他们变得富裕起来,自信起来,那是一种忙碌和收获带来的幸福。”
载着大山里的乘客
赶上快速发展的时代
这样的公益性“慢火车”,全国常态化开行80多对,覆盖21个省份,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在高铁、动车日行千里的今天,“慢火车”不慌不忙,正承载着沿线乡亲们的希望,赶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