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百年老校
导语:座落于上海市四川北路1802号的四川北路第一小学,以前曾是广东人兴办的私立郇光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值的赞誉的是建校之初所建的教堂、教学楼至今仍在被使用。本文作者介绍了这所学校的历史,从中可以发现四川北路底地区学校教育的渊源。它能引导人们更好地去探究历史,给人带来浓浓的乡愁。
我心中的百年老校
苏秉公
我的童年没上过托儿所、幼儿园,是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玩大的。1955年因为年龄差一个月没上成学大哭了一场。1956年9月如愿以尝,进了四川北路第一小学读书。该校是几年间由私立郇光小学、四川北路第二小学以及原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合并而成,沿用四川北路第一小学校名,列为区重点小学。我一年级的班主任是韦光英老师,那是一个十分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一年级学年结束,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发给我一张奖状,上面写有“品学兼优”四个字。拿回家后,父亲用镜框镶好挂在墙上,给我鼓舞不小。
学校有教学楼两幢,大礼堂一座,足球场一个,还有游泳池。老大楼是原郇光小学的旧址,四层楼,外立面主要是红砖砌成。屋顶是一个大平台,正面中间立有一根旗杆,每天早操前,全校同学立正看着国旗从这里升起。我有幸当过几次升旗手。学校原来还有两排平房教室,新大楼是1959年拆掉了其中用毛竹建造的那一幢盖起来的。大楼有三层,每层有六间教室和男女厕所,还有一个很大的课间活动空间。就是拿到现在,也算不错的设施了。大礼堂是一座教堂,叫岭南堂,也是红砖砌成,坡顶,窗户富有宗教特色,镶有彩色的玻璃,礼堂里的椅子都是教堂里的那种长条椅。那时的校长是汪树章,一口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这对我这个从小在家说广东话的学生来说,很有亲切感。
说来话长,四川北路第一小学的前身郇光小学还真是由广东人创办并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的。1845年上海租界设立以后,许多欧美商人来到了上海。与西方经济接触较早的广东商人,也随之涉足上海商界。20世纪20年代广东商人经营的永安、先施等百货商厦先后落户上海。他们为招来的大批广东籍员工在北四川路建造了一批职工住宅,如:永安里、永乐坊等,形成了很有影响的广东人聚居区。一些广东籍的基督徒来沪后听不懂沪语,无法参与宗教活动。于是便聚集在居民住宅里举办粤语礼拜,组成了“广东旅沪中华基督教会”。那时候,各种外来基督教会的教派很多,但凡带有“中华”字样的,均属中国教徒自己创办的具有民族意识,且不分派别的自立教会组织。这个教会组成后方便了广大信众的宗教生活。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1917年10月17日由信徒张竹君等人捐资建造,专为广东籍信众服务的富吉堂正式落成启用。该堂归属中华基督教会,由谢恩禄(广州人)担任主任牧师。1952年富吉堂更名岭南堂。1958年因参与礼拜人数减少,信徒并入武进路沪北会堂,岭南堂关闭了。教堂及牧师宿舍等房屋便划归四川北路第一小学使用了。
郇光小学是广东旅沪中华基督教会为满足广东籍学生需要于1916年创办的。初创时只有二十来个学生,由我国早期大实业家、上海先施公司总经理欧彬(广东中山人)的夫人欧谭惠然担任首任校长。开始时借用民居和其它场所上课。学校以“忠、爱、勤、毅”为校训,越办越好。随着学生增多,校舍显得逼仄了。校方1922年购得富吉堂后面的土地,然后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开始建造教学楼,1926年底落成并举行了开幕仪式,校舍正式投入使用。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上述教学楼、教堂、以及教堂对面的牧师宿舍等目前基本保留完好,而且这些建筑至今还在使用,成为较完整保留历史原貌的一所百年老校。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包藏着不同年代师生们的美好记忆,也是虹口小学教育史的鲜活见证。1934年前后,中国知名革命音乐家、《新四军军歌》的作曲者何士德曾在郇光小学教授过音乐课并担任富吉堂洪钟乐社的义务指挥。他以革命音乐唤起劳苦大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2017年虹口区政府挂牌确定富吉堂建筑为“虹口区文物保护点”。
学校新教学楼前是一个很标准的足球场,放学后我们经常围着操场长跑,我最多一次一口气跑了35圈。为了比出个高低,男同学常常在操场踢球到天黑才罢休。记得操场边上还有过一座大炼钢铁时留下的小高炉,什么时候拆掉的已记不清了。游泳池已经废掉了,摆了很多兔子笼,各班同学每天带来一些菜叶喂自己班养的兔子,兔子大了还生小兔子,这些在那个年代都感到十分新鲜。
1958年9月30日,我加入了少先队,后来还当了大队委员。大队林辅导员和潘辅导员对我们象弟弟妹妹一样,亲切可敬。大队工作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月要出一、二期黑板报。这是大队的队报,刊名是《接班人》,有三、四块版面呢。每次出板报是最开心的时候了。先从辅导员那里拿来她们准备好的内容,加上我们自己从各班收来的稿件,然后几个墙报委员就开始“谈判”了:谁画报头,谁抄哪篇稿子,谁搞插图,谁画花边,瓜分完毕各自边玩边干。我那时画画比较好,所以画报头多数是我的活。我们打一会儿乒乓,踢一会儿球,做一会儿功课,再出一会儿板报,每次任务完成得倒也蛮出色。我们这帮人在那个时候玩得很开心,有的成为以后很好的朋友。
我六年级的班主任是刘朝正老师,他单身,住在学校,为我们班化了很多精力。这一年我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在队旗下拍了一张照片,张贴在老大楼的橱窗里。这又给了我一个小小的鼓舞。升学考试后的暑假,有一天在刘老师宿舍玩,他给我一本《水浒传》,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中国古代名著。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戴上了225度的近视眼镜。
1962年9月,我踏进了复兴中学的校门,开始了我的中学生活。四川北路第一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永远在我心中。
(2019年1月2日)
附图:
1)百年前的富吉堂及现今的学校礼堂:
2)建校之初和和现今的教学楼:
3)1959年新建的新大楼:
4)时任校长谢恩禄所题校训:
5)1953年秋天学生与志愿军战士合影:
6)1962年学校大队辅导员与学生合影:
7)本文作者1962年小学毕业在新大楼前:
文/苏秉公
图片来源/华夏
微信编辑/华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