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 赵改成:我家的节俭故事

文:赵改成  / 图:堆糖

主播 / 眉如远山

“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许掉剩饭!”女儿碗里剩两口饭,准备起身出去玩,儿子在一旁监督道。

十岁的女儿看看我,看看她妈妈,嘟着小嘴看着他哥哥。

儿子也在吃饭,不看她,一粒米掉在饭桌上,从容地捡起来放在嘴里,又把刚才他妹妹掉的土豆丝用筷子夹起来,塞进嘴里。

我用眼神示意女儿,女儿看到哥哥的样子,终于把碗里的饭请进嘴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我深有体会,二十岁的儿子也有感触,女儿可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但我觉得必须得给她补上这一课。

我是60年代末出生的,虽然躲过三年自然灾害,但那时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时代,物质和精神财富十分贫乏。家庭靠工分吃饭,一个劳力辛苦干活的日值工分也就一、二分,一年到头的工分折合也就百十元,买件衣服需要钱和购布证。我家姊妹多,八个姊妹衣服总是溜别人的茬,即使购买了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粮食少得可怜,每年总是寅吃卯粮、青黄不接。夏天,小麦集体用镰刀收割后,打下的粮食一称一称地分到户;秋天,玉米掰下来,玉米棒子一堆堆地,像一个个红薯堆,就在地里估产,也是用大杆秤一称一称地按户分。春天的洋槐叶、槐花,桐树花、榆钱、臭娘叶、木兰头和沟沟堰堰的野菜,秋天的红薯叶、倭瓜秧的嫩头通常成为副食,但也食不果腹。一粒玉米、一颗黄豆、一穗麦子常常是农村孩子在收获后的田野上寻觅的财富。而上学购买笔本的钱,则通过挖药材、捉蝎子、杀梢子等途径进行勤工俭学取得。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化肥、农药的生产物资逐渐增多,激发了农民的干劲,农民有了自留地、自留山、口粮田、小菜园。乡亲们不惜力,荒山上开垦了一道道梯田,狭长的梯田,田边植树、种南瓜,田里种上豆类、芝麻油料作物,或是红薯,水利条件好的、土质较为肥沃的地还是种小麦、玉米等作物,他们也舍得投入,使用猪圈、鸡粪、牛粪沤制的有机肥和化肥交叉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收入,粮食足了,收入逐渐有了结余。我家状况有所好转,父亲和哥哥可以利用农闲到小煤窑上打工,贴补家用。

父亲曾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人吃树叶、榆树皮得了浮肿病,饿死和撑胀死的有很多人,也有吃土、吃草根的。他指着清凉寺后山的土坑说,他的兄弟姊妹们就吃过那里的土——一种五颜六色的干泽土,当地人叫观音土。我相信父亲说的话,对于那一代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的人来说,能够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愿望。这也形成了父亲的勤俭节约、和睦友善、恭顺忍让、耕读传家的家训。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诗人萨迪的名言和父亲倡导的节俭生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加工作以后,基本是在单位的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我能够自觉遵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规则。由于工作性质,常常是去得早、走得晚,走时看看单位楼上的灯、烧水器是否全关了,办公室的电脑、打印机是不是关掉,洗手间水龙头是否漏水。打印的纸张尽量两面使用,不为别的,就是想尽量节省些,省下来的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一克墨粉,将会为下一次办公提供方便,用历练涵养人的品行。

今年上半年,上大三的儿子滞留在家上网课,学习、聊天,聊天、学习,显得郁郁寡欢。疫情结束后,他约好高中时期的同学集会,三个人骑着电车到马街中华曲艺馆、文笔山公园、龙湖公园、科技馆转了一圈,释放禁锢近半年的心情。回来的时候,手里掂着一袋菜,明显是桌上的剩菜,素的、荤的杂在一起。

女儿说:“你咋不买点好的。”

“这就是好的,哥哥吃过的,不脏,光盘行动,不丢人!”儿子的话铿锵有力。

我为孩子的自律坚守感到欣慰,他当然知道,书橱里的大部分书籍都是节衣缩食一本一本购置的。

女儿若有所悟。我知道对女儿的传统美德教育,要落实到她的行为日常,通过长时间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才能培养出她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美德养育永远在路上。

相关链接:

诗词 | 赵改成:月华(外三首)

诗词 | 赵改成:岁月无题(外二章)

“中原红木杯” 第二届浣花文学奖征文启事

作者简介

赵改成,河南省宝丰县作协会员,教师,20年笔耕不辍,喜爱正能量的有温度的文字,以文交友,以文书写生活。

主播简介

眉如远山,简单生活,用心工作,以书为伴,在童真童趣里寻找真我。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0)

相关推荐

  • 【滋水 · 散文】李珍: 红薯记忆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64期︱ 编辑︱梁甫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

  • 《粉红色的回忆》被改成《掰玉米之歌》,怎么可以唱得这么好听

    《粉红色的回忆》被改成《掰玉米之歌》,怎么可以唱得这么好听

  • 朱保彰丨烧秋(散文)

    写下这个很俗的标题,我确实感到于心不甘--只缘与每天痴心攻于闪亮新闻标题的制作,讲究的是文章标题的艺术风格和吸引眼球,当然不是标题党之流.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合适的题目,所以姑且就用它了.俗就俗吧,至少能 ...

  • 看《平凡的世界》才理解,我妈的小伙伴为什么被饿死了

    小时候,我妈经常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情,讲的最多的是没粮食吃饿死人,上海知青在她们大队插队的一些事情. 01 那时,我都把这些当成故事听,印象最深的是我妈的小伙伴小九,我妈说我应该叫她九姨. 九姨和我妈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节,时代发展的印记/赵改成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从农村走到城市,从物质贫困到相对富裕,从黄发垂髫到不惑而立,我的春节情缘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和精神相对匮乏,过春节是一种期盼.这期盼不亚于刘震云对白蒸馍 ...

  • 北方专栏 | 赵改成:喧嚣(外一首)

    [北方专栏] 主编:暖在北方  锦  烟花 策划:时光里的行者 图源:堆糖 文:赵改成 *图 / 堆糖 * 00 二  舅 那道光芒是微弱的,室内的温度是子女们用空调释放. 八十八岁的二舅别着党徽,盯 ...

  • 北方专栏 | 赵改成:走在扶贫的路上(外一首)

    主编:暖在北方 锦  烟花 策划:时光里的行者 文:赵改成 图源:堆糖 // 走在扶贫的路上 走在扶贫的路上, 先驱的热血在心中流淌. 我们接过历史赋予的接力棒, 书写着中华儿女人生最美的篇章. 走在 ...

  • 现代诗 | 赵改成:我深深地爱着你

    文:赵改成  / 图:堆糖 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象形文字久远的历史 长城.故宫的雄伟壮丽 都江堰.三星堆和金缕玉衣的美轮美奂 那巍峨的高山浩渺的万顷水域 我想起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岁月 西方强 ...

  • 诗词 | 赵改成:月华(外三首)

    文: 赵改成  / 图:堆糖 // 晋级市作协会员有感 11月6日至11日,欣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2020年新进会员公示,宝丰县作协会员晋级上榜4人,有感而作. 平栽一帘竹,今得两嘉缘. 榜中有名册,欢 ...

  • 诗词 | 赵改成:岁月无题(外二章)

    岁月无题(外二章) 文:赵改成 / 图:堆糖 岁月无题 七月流火,八月授衣 千山之外走的是你 我的目光穿越万里云途 期求,缕缕清风 拂去你的疲惫 丝丝春雨浸润 天空下那一片焦灼的土地 绿鸟在滑翔中折翼 ...

  • 古镇王营故事多||赵业成

    作者:赵业成 一 十字街杨家 清末民初,杨氏逃荒流落到王家营十字街. 相传杨家老太爷每天起早拾粪,一天在废黄河大堆上拾到一根金拐棍.有人说是黄金拐棍,也有人说是钨金拐棍,但谁也没见到东西.后来越传越玄 ...

  • 【三秦文学】赵国权:【数以万计的满族人何以改成汉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带来好运哦!! 数以万计的满族人何以改成汉姓 作者:赵国权 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是表示同一氏族内血缘关系的称谓,即为满洲八旗. 满族这种血缘关系称之为"哈拉" ...

  • 日本网友把EVA魔改成八神庵,你还见过哪些魔改手办?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玩过手办,有些大佬总能把一些很普通的手办给玩出花来. 比如最近有个网名叫@sevenwindgarden的日本网友就在推特上发布了一个魔改手办,把EVA初号机改造成了八神庵,看起来虽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