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联共赏】海口市五公祠对联赏析
佳联赏析
第十三期
责任编辑/王海亮 韩全兴
图文制作/林看云
海南海口市五公祠对联赏析
文:王淑鸿
一说到海南第一楼,您可能认为一定非常高,其实它只有十二米多高,是一座木制的二层建筑。因为在古代,它确实是海南最高的楼,这座楼就是海南五公祠的主楼。我们平常所称的五公祠,它实际上是一组古建筑群,它包括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园内亭台桥榭,古树花香,有“琼台胜景”之称。
五公祠就是为了纪念在唐宋时期被贬到海南而来的五位历史名臣而建。在介绍对联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这五公,因为了解他们的事迹,才能更好的理解对联。
第一位是唐朝的宰相李德裕,他曾两度任相,是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在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都特别厉害。在李德裕任宰相期间,他力主削藩、削弱宦官势力,使内忧外患的唐王朝在政治上相对稳定,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可惜在唐武宗病故之后,唐宣宗继位,起用了与李德裕对立的牛党白敏为相,李德裕就被贬谪。之后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的崖州。那个时候,海南还非常落后,可以说非常蛮荒,他的生活和处境极其艰难。他曾经登上崖州城北望长安写了一首诗。
《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表达了他时刻关心唐王朝国运和忧国忧民至死不变的决心。最后这一位名相“功成北阙,骨葬南溟”,终年六十三岁。
后面这四位全是南宋时主战派的将相,因为宋高宗从思想上更倾向于偏安,再加上主和派秦桧等人的迫害,这四位先后被贬到海南。
第二位是宰相李纲,被贬到海南三天,便遇赦北还。
第三位被贬的是李光,他被贬海南曾经借住在金粟庵,也就是现在的五公祠。陪同他来的儿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曾经写诗道:“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来哀悼痛失爱子。但比较幸运的是,他被贬到昌化军,也就是今天海南儋州。在那里军守陈适很尊敬他,给了他比较好的条件。他在那里和当地的学子们吟诗唱和,一直活到八十岁,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著作。
第四位是赵鼎,他曾担任过宋朝的宰相,后来因为反对秦桧投降议和,被贬到了海南的三亚。他给皇帝的谢表中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不移”。意思是我头发都白了,余生也没多久了,但是我对朝廷的忠心至死都不会改变。这让秦桧非常害怕,一定要将赵鼎置于死地。所以他派人严格控制赵鼎的行动和生活,这使他完全陷入了绝境,为了表示反抗,赵鼎绝食而死。在他死后十多年,宋孝宗继位,追封赵鼎为“封国公”。
第五位是胡铨,因为反对议和,被秦桧视为洪水猛兽,也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的吉阳,也就是现在的三亚。开始的时候,他的境况也非常的惨,后来胡铨渐渐的适应了环境,并且与当地的黎族百姓交好,招收当地的学子授课,黎族、苗族的百姓都愿意把他们的孩子送来学习。宋孝宗继位之后,流放八年的胡铨被召回。
这五位在海南期间,利用各自的方式,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黎族汉族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抗击外侮,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受到了海南人民的尊敬。所以在1889年由当时的琼州道台朱采主持修建了五公祠。这块“海南第一楼”的牌匾落款就是“光绪十五年 嘉兴朱采”。
1
五公英烈气;
千古海南潮。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大门上的楹联。
这联正是著名书法家、中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撰。他的上联很好理解,下联从字面理解就是千年来海南的潮水。但实际上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词中所用的景物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思,对联作为诗词一脉相连的文学体裁,同样也是这样。那么它暗含的意思就是:这五公的英勇壮烈之气像千年来一直滚滚不息的海南潮水永远激荡奔涌。这种抵制外侮、坚持自己的信念、勇而无畏的精神之潮千余年来绵延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可以看一下,“英烈气”这几个字,写得非常刚劲有力,那种浩然之气呼之欲出。而这个“潮”字就像是波涛滚滚,展现出长歌激海潮的壮观画卷。这副书法的气势将对联所蕴含的壮烈之气完美展现,是联墨的高合一,气度非凡,不愧为名家手笔。
2
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
处南海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
海南第一楼柱子上楹联。
这副对联原为清朝时广东学使徐祺所撰,后由当代著名学者商承祚在一九八一年重书,并刻挂于五公祠一楼内的柱子上。
这副联是咏五公的,这五公就是唐朝末年的李德裕和南宋时因为主张抗金被先后贬到海南岛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这五位名臣。上联,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这里作者把苏东坡拉进来和这五位贤臣相比,为什么不用历史上其他的名人呢?一是因为苏东坡和这五公的经历相似,都是被贬谪到海南。二是因为苏东坡的名气更大,能够起到提升五公名气的作用。那为什么不把苏轼连同这五公一起叫六公祠呢?
我们在游览中,可以看到,五公祠的旁边就是苏公祠,按时间来说,苏公祠修建的更早,它在明代就已经修建。而五公祠是在1889年也就是清朝末年由琼州道台朱采在翻修苏公祠时,同时增修了五公祠。这应该也是为什么没有把苏东坡同时放进来,变成六公祠的原因吧。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苏东坡的在历史上名气更大,远比这五公更有名,所以单独成祠。
那朱采为什么要增修五公祠呢?其实但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清朝统治末年,西方列强入侵,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内忧外患,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朱采在此修祠祭祀五位忠良贤臣,当然也是更希望在他们抗击外侮、忠义英烈之气的感召下,能够涌现出更多不计个人安危的有志之士,救国安邦。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还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学圃堂就是当时给学子们讲课的地方,五公精舍就是师生的宿舍。朱采希望通过兴办教育,讲学明道,来大力培养人才。
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意思是,自唐宋以来,是忠是奸,公道自在人心,千年来自有论断。
下联:处南海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意思是,海南岛处在南海之中,与大陆相隔,因比较偏僻而独为一郡,望去烟云笼罩,远在万里天涯的地方有这几位忠贞自持、坚守气节的人,他们的忠义之光,永不磨灭。
这副联读罢,抚古悠思,五公英烈之气荡然而生。用词恳切,感慨深沉。从文字艺术上而言,这个对联十分有文采,让我们感受到古人高尚的情怀的同时,感受文化之美。
3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亦坚其志;
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上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是说这五公一心为国,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任凭千般折磨,亦坚其志”是说即使被贬谪,被流放遭受各种折磨,却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更加坚守自己的信念。
下联:“先其所忧,后其所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是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快乐在天下人之后。“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是希望更多有才学的人来继五公之志奋起报国,不要辜负了修建此楼的初衷。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九八零年在重修五公祠的时候,由著名学者容庚先生重书。关于这副对联的作者,却扑朔迷离。
第一种,它是由清末民国期间的广东学使徐琪所撰。徐琪是当时的楹联大家,国内很多名胜都刻挂有他的对联。而且五公祠的柱子上刻的是他的名字。
第二种,笔者在查找资料的时候,《中华对联》这本书中注的却是清末朱采。朱采在1889年,主持修建了五公祠,《海南第一楼》的牌匾就是朱采所题。
第三种,笔者又多方在网络上查找时,找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海南第一楼,一副对联的张冠李戴》在这篇文章中,曾经是琼山政协文史组组长的陈圣育老先生说这副对联是民国观察使“朱为潮”朱为潮所撰。发现该联署名之错后,陈圣育老先生曾经但去找过五公祠管事的人,他说五公祠管事的人曾打电话承认错了,但是已经没法改了。
朱为潮:字济丞,广州市前市长朱光之祖父,纂《琼山县志》。民国四年(1915)任琼崖道尹(民国官名,即观察使,管理所辖各县行政事务,隶属省长),重修五公祠并对苏公祠略加修葺。
对于这三种,笔者认为此联的作者应该就是朱为潮。原因有二,一是在海南五公祠中已经有一副徐琪撰的联,作为同一名胜之内,同一作者题两副对联,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二是就此联的内容看,尤其是后面的,“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种殷切期望更适合于五公祠的修建者。五公祠的修建者一是朱采,另一人是朱为潮。虽然有的联书著的作者是朱采,但是翻遍典籍,没有朱采写的流传下来的联。再看朱为潮,苏公祠中“此地能看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这联就是朱为潮所题,所以在五公祠中,朱为潮再题一副,有较大可能。再加上陈圣育先生发表的那篇文章,笔者更加笃定,作者为朱为潮。
鉴于此,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此联的写作背景。朱为潮在1915年重修五公祠,此联也应为当时所题。当时清朝统治刚刚结束,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可以说正处于新旧交替,非常动荡的时期,国家也正是急需人才之际。而当时主持重修五公祠的是琼州道尹朱为潮。因为资金非常短缺,他向当地的乡绅富豪多方筹措,才终于使得五公祠得以重新。他之所以克服重重困难来重修五公祠,当然是希望这五公的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气节能被流传、被弘扬,激励后人奋起报国。所以作者也才有“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之句。
全联用了自对手法,对仗工整,上联是对五公的赞扬、崇敬;下联是希望发扬五公的“先忧后乐”精神,寄托了作者满满的殷切期望,读后鼓舞人心。
作者简介
王淑鸿,河北省唐县人,诗联爱好者,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半亩塘诗社会员。诗联作品散见于《楹联家》、《中华诗词》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