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昌谷

鲰鲰泉

图片摘自@天水王景华 新浪博客

文 | 伍月秋

  巩昌城(陇西城)武安门(南门)外,不足五里的地方,有一条从西南方向延伸过来的山沟。沟的两边,山峰峻峭、梯田层叠,坡屲间青草丛丛,灌木苍苍。山沟中间弯弯曲曲流着一条河,河虽不大,水却“冬夏常盈”。水流至平缓处,渗入地下,形成了四块不怎么大的湿地;草滩、白杨林、柳树林,周家滩。惜因自然变化,人为破坏,已名存实亡。河两边,山脚下,挨三差五地座落着一些村庄,这些村庄多被野白杨树或柳树包围,很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也有挂在半山腰的村庄,罩在岚气之中,胜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条沟就叫昌谷,全长50华里,沟中流水古名荆水,源于与漳县分界的药铺山,绕巩昌城南向北注入渭河,又称南河。昌谷、荆水,这条陇西黄土高原上看似平常、自然、质朴且古老的山谷,却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
石碑的记忆
  石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对一种人文现象的记忆。有关陇西城南昌谷的石碑较多。我们只说两通。一为“重勤李长吉昌谷里碑”,另一为“修复唐协律郎李贺墓碑”。
  “重勤李长吉昌谷里碑”,原立于城南门外十字路口东侧,高2米,宽0.8米。正面上部书刻“唐才子李长吉昌谷里”,竖排三行,每行三字。碑文云:“陇邑古称多才……而李长吉尚有里居、园亭,昭然可考。”文中提到前人所立李长吉“神道碑倾圮,有捐赀勒石,以表扬先达遗迹”。并明确指出昌谷为李长吉里居。此碑石刻立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由时任陇西知县的李师唐应“学博”等儒吏之邀,经考查后而撰成碑文立碑于昌谷路口的。此碑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屹立于原处,惜于破“四旧”的年月遭毁,不知下落。幸有碑文尚存,保持着历史的记忆。
  还有一块碑是《修复唐协律郎李贺墓碑记》,通高167.5厘米,宽82.5厘米。额题“昌谷遗风”四字,落落大方,庄重威丽,引人起敬。此碑原立于昌谷袁家湾、孙家庄阳山一块平阔地里的李贺墓前。墓已毁废,碑石现存李家龙宫。据当地人讲,李贺墓前共有三碑,其余两碑不知去向,唯留此碑,立于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十月二十日。碑文由时任陇西知县的归梦奎撰书。文中写道“时则有李郎者,厄于谗不得举进士。”“郎名贺,字长吉,号昌谷,唐宗人。父名晋肃,先世分封陇西郡。及郎之身,嗣官协律郎,以宪宗元和十二年死,时年二十有七岁。”并“梦奎尹襄武三年,见故里存残碣,询其墓,故在仁寿山之阳,蔹蔓离横,莫可迹识,愈显微阐幽。”于是请准于巩昌知府(护理洮岷陇右道)时钧辙(字西岩)命署尉“督民封树立碣”云云。
  这两块石碑的记载很清楚,巩昌城武安门外延伸至漳县界的沟,名昌谷,是中唐时期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如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李贺的故里,其墓就在他的故乡——昌谷。关于这条沟名昌谷之说在编纂于清乾隆三年(1787)的《陇西县志》之《古迹志》中就有“唐李贺故里在城南二里许昌谷里”和“协律郎李贺墓在城南十里孙家庄”的记载,说明此沟名昌谷,李贺墓在昌谷孙家庄,由来已久!而《修复唐协律郎李贺墓碑记》中所言“梦奎尹襄武三年,见故里存残碣,询其墓,故在仁寿山之阳”数语,也非常清楚地说明在比公元1755年更不知早多少年的时候,这昌谷里就有李贺墓,并有碣石。
  石碑是显示标志表示纪念的建筑物,其碑文大都是对事实的记述。“重勒李长吉昌谷里碑”和“修复唐协律郎李贺墓碑记”,十分确定地标志者昌谷和李贺墓的所在,而且历史悠久。陇西不仅是李贺的祖籍,昌谷而且是李贺的瘗骨处。前人对此也有不少诗文予以称颂。如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6)陇西的一位恩贡鲜继侁(回族)《李长吉墓(七律)》吟咏道“青莲身价比君齐,仙鬼才分任品题。天上亦怜文早召,人间尚有冢难迷。长留残稿千秋焰,独辟诗坛一径蹊。古锦囊随遗蜕去,野田芳草自萋萋。”这是最早记述长吉墓的诗。再如陇西光绪三十年进士、礼部光禄司主事、陇右诗人祁荫杰有一首题为《昌谷》的五言古诗,序云“昌谷在南安城南二里,有长吉墓碑。”诗曰:“昌谷古才子,欧血夭其生。惜哉不自广,孤噫穷幽明。世无千岁客,而有千岁名。祗今讽诗处,万木暗秋声。所悲知音稀,浩歌空复情。微响入寒悴,绝冥锼元精。回首赤亭山,巉岩光峥嵘。”对昌谷才子李贺早逝,知音稀少的处境表示了深沉的惋惜,对其浩歌讽诗如“巉岩光峥嵘”的特色作了热情歌颂。诗前小序清楚地说明昌谷这个地方就在城南二里!近代陇西昌谷马湾人王纯黼也有一首《南园怀古》的七律诗:“茫茫荆水至今流,恨泻当年诏玉楼。黄土一抔诗骨冷,白云千载野花秋。怜才风月时来往,吊古渔樵任去留。我亦南园不羁客,摧颓月向碧山头。”对李贺墓表示了深沉的凭吊之情。从昌谷走出去的我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元曲、佛学专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罗锦堂先生曾肯定地说:“一说到李贺之墓,我比谁都熟悉。”并说“我们乡下老家在昌谷乡,而李贺墓就在昌谷乡孙家庄阳山的山腰,跟距我家仅一箭之遥。”同时说道在他上陇西中学高三时(大约1948年)有一从河南来的“不速之客”找见他说:“根据我们的家谱,在唐代时,我们与大诗人李贺是同一族人,李贺死后,家人彼此才分散,我们一家到了河南便落业下来,一直到现在。又从家谱上知道,李贺卒后,确实埋葬在贵地陇西,所以我不辞千里,要找李贺的墓地。”年方二十的罗锦堂便领这位河南人到李贺墓地,抄录了墓碑文字。罗还谈道:“在阳山对面叫八锦屏的山脚下,是李贺诗中的‘南园’所在,园中那时尚种植着数百本白色大牡丹,花大如掌,香气袭人,为昌谷乡的著名风景区。”他曾作五言律诗《游南园》一首:“为爱南园好,吟头尽日昴。红花满地落,古木参天长。樵唱云中起,笛声村外扬。适逢新雨后,万里放晴光。”
  不须再引用多少诗文,两块石碑的记忆以铁笔镌刻在陇山渭水间,深深地隐藏在历史的风云里,鲜活地峻立在黄土高原的沃土中,以“重勒”和“复修”的字眼,告诉人们,巩昌城南那条长不过五十华里的山沟很早很早以前就叫昌谷!那里埋葬着一个唐代大诗人——李贺!多少年来地方史志的记载,治理过陇西的守土官吏为保存“历史存在”的善举义行,本土文人学士的凭吊吟唱及现代大学者的亲历论述,就从一个层面上“证明”,陇西昌谷就是李贺的故乡!那里不仅有李贺的墓,而且有李贺诗中所描写的南园!人们翻阅李贺二百四十余首诗作,可发现乐府数十篇皆自署“陇西李贺”,在《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有句“陇西长吉摧颓客”,道出了他祖籍陇西的真心和实意,他的诗集自题名《昌谷集》,晚唐时期的大文学家杜牧在为《昌谷集》写序时,就题为《陇西李长吉诗集序》,这些都是毋须置疑的!
  李贺是我国古代中唐时期一位成绩卓著的诗人。他虽是李唐王朝皇室后裔,但家庭贫困,生活在农村。这可以从他写的《题归梦》《送韦仁实兄入关》《勉爱行》中的“我在山上舍,一亩薄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肤”“下国饥儿梦中见”等诗句得到印证。他一生只作了一个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他的诗作奇特,别树一帜,意想奇异,词藻艳丽,奇句惊人,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若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真是绝妙出神,为世代所传诵。
  陇西是李氏故里,李贺这样一位家庭贫困、官职低微、受谗被弃、英年早逝、诗风卓绝的唐代大诗人,其祖籍在陇西。昌谷是故乡,死后葬在昌谷,应该是千真万确的。

周家庄的黑爷庙

  周家庄是座落在昌谷沟口的村庄,离城不过二里。村南荆河水潺潺流淌,芳草萋萋;村北仁寿山头蟠踞,形势伟峨。村里村外,多栽榆、槐、杨树,并植牡丹、芍药、月季各种花草。据出土文物证实,在公元前五千年到三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定居,从事生产活动。这是一片先民们不断开垦并哺育了先民的土地。在这里有一座庙,绿树环绕,殿宇伟峨,松柏常青,香火旺盛。人们称作“黑爷庙”,奉祀的主神是“黑池龙王”。
  经访昌谷八十多岁的老人彭秀山等言说,他们的先人说这个庙原在“蜘蛛湾”(百姓呼曰“zou zou wan”),即湫池湾。因在半山坳,人们祭祀不便,又经年坍塌,便挪到了秀金山。大约在明朝末年,由府县官吏又建于周家庄了。王楷先生主编的《陇西金石录(下卷)》有一篇《新建黑池龙王庙记》,所记文字与昌谷老人所言大致相似。现抄录于下:
  郡城之南是名药铺,其山有湫池焉。其水冬夏常盈,其流灌溉一方,虽大旱不竭。……父老相传,晋故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安国雷公讳王保者,实湫之神也。神故郡人,其后尤为大姓,以神之行状示余。状言生有异端,十岁即能以医济人,历仕咸康、永和,栖西峰清岩洞,已竟仙去。……考之于《礼》:“能御灾捍患者,则祀之。”塑像立祠,崇报功德,以与吾民共享乐利于无穷,固守令责也。……
  从碑文来看,“黑爷庙”供奉和祭祀的“黑池龙王”是雷王保。史书记载,雷王保,字安国,陇西人,幼时敏慧,好医术,不及十龄,即能行医济人。东晋成帝咸康(公元335——342)永和间任耀州(陕西耀县)刺史、西蜀南路利州转运司。为官廉能正直,称为“神明”。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0年),特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仪同三司。太元六年(公元381年)辞官到处漫游,信奉道教,养性修行,在陇西一带布道施医,治病救人。逝世后,陇西人怀念他,便在城南昌谷湫池湾立祠,奉为祈雨之神。
  词书有云,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谓之神。雷王保生前功德过人,弃高官而云游乡闾,以高超的医术治病救人,人们当然是很尊崇、信服他的。对于这样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人物,人们奉之为“神”,是必然的。况且,陇西在历史上是“苦瘠”之地,干旱少雨,严重威胁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威胁着黎庶的生存。因此,把雷王保这样的人,奉为“湫之神”——黑池龙王(老百姓称为“黑爷”)永远祭祀,祈求普降甘霖,也可以说理所当然!老百姓称之为“爷”,也是对心目中最崇敬、最爱戴者的称谓,如把玉皇称天爷,把佛称佛爷,把关羽称财神爷等一样,就把“黑池龙王”称为“黑爷”,将奉祀“黑池龙王”的庙,称为“黑爷庙”。过去,每逢旱象,人们就光头顶着炎炎赤日,抬着黑爷泥塑像,沿街串巷,行香祈雨。现在,行香祈雨之况已被历史的烟云淹没了,但周家庄黑爷庙的香火依然比较旺盛。
  这就是当地人对雷王保的怀念!而且,把祭祀雷王保的“黑爷庙”初建于湫池湾,复建于秀金山,后建于周家庄,三易庙址,始终在昌谷地界,也说明雷王保的“精灵”就在昌谷!昌谷的山山水水孕育了雷王保的“精灵”。
药铺山的传说与历史遗迹
  从周家庄进昌谷,溯荆水而行约二十余公里,就有一座巍峨突兀、重峦叠嶂的山映入人们眼帘。这就是很有名气的药铺山。主峰海拔2190米。逶迤蜿蜒的药铺山群峰西接蹶头山(高2762米),东连桦林山(高2778米)。历史上是昌谷一带人到漳县做生意、走亲戚、互相往来的捷径。
  药铺山,不比蹶头、桦林山高,但名气却比那两座山大。因为它富有美丽的传说和历史的遗迹。
  时光推前一千四百多年,大约是唐高宗(李治)显庆年间(656—661),药王孙思邈率弟子从京兆华原(陕西耀县)出发,西来访求皇甫谧(魏晋时医学家,今灵台人)的《针灸甲乙经》和封衡(东汉医学家,陇西人)的《容成养气术》。到陇西,听说南隅有一座山,山上满是苍松翠柏、奇花异草,便和弟子们一起到那山上云寻采药草。到山上一看,果然珍草密集,满目皆是,他们急急忙忙就采摘起来。采着采着……竟忘了时辰。突然天气大变,狂风乱作,暴雨倾盆,师徒们急忙冒雨下山,不料全部滑倒,所采药草连同原来带的珍奇药草籽,撒了整一地,铺遍了这座山。从此以后,这座山上每到春暖花开、夏季来临之际,药草长满山坡沟岔,当地人采来敷疮治病,效果十分灵验,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药铺山了。经宋、元、明几个朝代,一千多年,到清朝初年,药铺山的名字才正式由主政巩昌府的纪元记入了官方史志《巩昌府志》。
  为了感恩和纪念孙思邈在药铺山遍撒药籽,使药草繁茂生长,黎民百姓得以服草药驱病健体的功绩宏德,附近民众在山上修建了药王坟,在山后建成了药王庙。药王坟周高均丈余,坟前有两棵高大的山杨树,并排而立,高约三丈余,树干一人双臂难围。就像两个威武的将军永远守护着药王。在这高山顶上独长着这样高大的树木,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日晒和叶落枝荣。这是自然的造化,还是药王的灵气显示?很难说清!药王庙座落在一个山腰的约100平方米的平地里,孤零零地只一间不大的房子。后墙上挂着药王的画像,供桌上放着海灯、香炉并香表,门上有一联为“长香共燃已千载,玉盏烛明照万年”,语词质朴,意味深长。“庙”前平地,芳草萋萋,清风萧萧,一派肃然景象。周边有颓垣残壁,“地锅”和灰烬碴留存,说明药王庙原来规模很大,也定期过庙会。现在这个“庙”是在原庙经历史风雨的侵蚀屡遭塌毁后重建的。虽显简陋,但也说明这一带的群众,对药王孙思邈的崇拜和信仰是代代相因的。
  美丽的传说,历史的遗迹,充分说明药铺山是铺满药草的山。药铺山一带,包括昌谷、宝凤、菜子等南部地区,历史上是药材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之地。

未了的话
  昌谷是一个神奇而富有生机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李贺墓、黑爷庙和药铺山、药王坟等历史遗迹,而且在近现代史上,这里也曾出现和发生过影响社会发展的人和事。1936年9月进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浩浩荡荡进入陇西,战略休整。当月3日,在董家门(现属菜子镇)山神庙前的河滩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主张,主持成立了渭南苏维埃政府,把革命的火种撒在了这里。当时书写在山神庙墙壁上的两条标语,“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抗日的政党,一切真正抗日反蒋的人民都可以来参加共产党。”“卖国头子蒋介石,是中国民众军队的唯一敌人,打倒蒋介石中国才不亡于日本”。经当地群众保护,至今清晰可见,十分醒目。1931年,在崖湾村由当地人士创办的彭家崖湾小学最早在陇西南部山区开启了现代初等教育之窗,传播着现代文明。老家在孙家庄的罗锦堂博士,虽然旅居海外,“踏遍东西两大洋,依然思念旧家乡”,数次飞回昌谷祭祖探亲会友,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家乡投资修建了道路,在孙家庄小学设立了“奖学基金”。还有清光绪乙未科进士曾签名“公车上书”的马如鉴,陇上名学者、诗人王海帆,其祖皆为昌谷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名驰全省的植树模范贾兴汉也是地地道道的昌谷人……昌谷可谓地灵人杰啊!
  现在,虽然被历史碑碣标定的“昌谷里”,明时划定的23里之一的“药铺里”,民国划定的10乡之一的“昌谷乡”,“南园保”早被历史的烟云淹没了,就是建国后一直存在的“昌谷乡”也在陇西县的行政区划图上消失了。但昌谷依然存在,荆河依然存在……改革的春风吹拂着昌谷的山野河流,崖湾、越胜等村在整体脱贫致富的路上领头迅跑,一个山更青、水更秀、人更富的新昌谷,将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0)

相关推荐

  • 文人怀古研学游活动

    旅游自古是一种文化休闲活动,以怀古.观光.研究为主. 邢台各县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人文景观也非常多,这些景观引来当地及外人的文化前来怀古.研学和观光,从目前地方志书记载中,可以得知,明清时期的文人休 ...

  • 散文:昌谷冬韵

    作者:(河南)侯之涛 冬,是被多彩斑斓的落叶衔来的,一封封诗韵雅致的请帖,被风儿轻轻地投怀送抱:冬,是被洁白晶莹的雪花招安的,一枚枚含润玉洁的素笺,从天国潇潇洒洒地倾情诗意.冬,是被霜花清风艳阳过滤消 ...

  • 昌谷集

    提要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 ...

  • 昌谷詩選

    ​南園十三首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其二 七言絶句 宮北田塍曉氣酣,黃桑飲露窣宮簾. 長腰健婦偷攀折,將餧吳王八蠒蠶. 其三 竹裏繰絲挑網車,青蟬獨 ...

  • 硬笔书法——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

    硬笔书法——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

  • 黄昌谷

    黄昌谷(1889年-1959年),字贻荪,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镇泉坑垄人. 孙中山的私人随从秘书.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冶矿硕士.<<->>全书经由黄昌谷全文速记下来,翻译,整理. ...

  • 侯之涛 | 昌谷冬韵

    昌谷冬韵 文/侯之涛(河南) 冬,是被多彩斑斓的落叶衔来的,一封封诗韵雅致的请帖,被风儿轻轻地投怀送抱:冬,是被洁白晶莹的雪花招安的,一枚枚含润玉洁的素笺,从天国潇潇洒洒地倾情诗意.冬,是被霜花清风艳 ...

  • 威坪昌谷拔贡徐秉诗朱卷

    威坪昌谷拔贡徐秉诗朱卷 台湾成文出版社<清代朱卷集成>四百卷收录光绪乙酉科拔贡徐秉诗朱卷,含履历.科份和文章. 徐秉诗,字詠斋,一字甫里,号筱舫,行一,咸丰癸丑年三月十三日吉时生,浙江严州 ...

  • 威坪昌谷举人徐建基朱卷

    威坪昌谷举人徐建基朱卷 台北成文出版社<清代朱卷集成>二百九十五卷收录光绪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举人徐建基朱卷,含履历.科份.文章. 徐建基,字履安,号藻卿,行一,堂行六,光绪戊寅年三月二十 ...

  • 连昌谷厚重文化知多少

    几年前有朋友说连昌谷,南北走向是中国地域的分界线,天降洛书,河洛龟背图,是河洛文化发祥地,我觉着悬乎,云天阔地,奥妙莫测.通过和历史研究爱好者的接触学习,发现连昌谷真实存在很多厚重历史文化.从连昌川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