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的春天来了?
9月4日,2015全科医学大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以“建立全科制度 践行全人服务”为主题,力争在新医改进入攻坚阶段的大背景下,推进全科制度的建设和全科医师的培养,从而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落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奠定良好基础。医疗领域最高规格嘉宾阵容发声,全科医学迎来发展新契机。陈冯富珍:希冀中国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走向世界。李斌指出,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关键还是要尽快建设好一种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为“强基层”提供人才支撑。李国栋:医学院校要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转型教育模式。陈竺再次呼吁所有的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或在临床医学系内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并在所有的医学院校附属教学医院和三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同时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联合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以推动医疗服务体系的再造,希望管理部门将全科医学发展列入对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考评的核心指标体系。
全科医学关系到医改的成败
中国的全科医生制度的落实对医改取得成功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科医学才是群众疾病真正的第一守门人,全科医生是医疗体系的基础和基石。良好的医疗服务需要一个分工合理、资源配置恰当的医疗服务体系来提供。在这个体系里面,基层医疗机构主要由全科医师、医疗护士、公卫医师(或公卫护士)等组成,承担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疾病康复、急病处理、一般疾病诊治等任务,肩负着“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职责。在国家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背景下,强化基层,把发展全科医学作为大医院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医疗真正该做的事情之一。陈冯富珍回顾了上世纪的1998年,中国开展了闻名世界的“赤脚卫生服务体系”,她认为中国要进一步地推进基层的“赤脚卫生服务体系”,而且这种“赤脚卫生服务体系”和现在所倡导的全科医生服务体系十分相似。当年我们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时候,赤脚医生制度给我们百姓健康,尤其是基层百姓健康带来了最基本的保障,解决了中国几亿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医学的飞速发展,曾经的赤脚医生已经大多数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逐步的被社会所淘汰。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赤脚医生按照社会规律完成了自己光荣实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也由此撕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我们有广大的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变得越来越匮乏,百姓很难就近获得必要的基础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都在大城市聚焦,逐步向按照梯级弱化的向基层蔓延,到了基层要么就是没有医生,要么确实水平亟待提高,老百姓确实无法获得方便有效的治疗,最后就是小病拖大,大病拖死,因贫治病,因病返贫,形成恶性循环,基层的底没有兜住,医患关系也持续恶化,暴力伤医案件的嫌疑人有很大一部分是低收入群体,而且疾病也较重。我曾在基层下乡,走访农村,了解到当地村委会,有200多人,只有两个无证的中专在那里看病,乡镇卫生院,辖区10个村委会2万多人,没有一个执业医师,没有一个本科生,大专还大多数是函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太过简单,输液,手术很难做。全科医生制度,就是要充实这个基层,台湾这些年的医疗做的很好,台湾的基层医生收费和大医院一样,基层医生也都是和大医院的一样,要受过良好的教育,至少是本科,然后,如果患者直接区大医院看病,没有基层全科医生首诊,自费比例增加。全科医生也确实起到了守门人的作用,及时的深入群众,及早干预。
全科医生是医疗系统的基础
李斌表示,中国要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李斌强调,全科医师制度建设是医改系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本身又需要系统设计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到医改的成败。医改已经注意到了基层,从县级医院改革,到全科医生制度,都是面向基层,夯实基层的大手笔,正确方向。只有首先夯实了基础,兜住了群众健康的底线,再发展专科医疗才有价值,否则基础不牢,上满的建筑再美观也是空中楼阁。郑大一院号称世界最大的医院,也被称为最大的乡镇卫生院。随之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医院做大不是本事,做小做精做好才是本事,如何把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才是本事。大医院确实有其好处,人才培养,规模发展,科学管理等,在区域也需要一些大型的区域性医院,但是现在很多大医院都无法控制住自己扩张的欲望,国家虽然也提出床位控制指导数量,可是好像这个也变成了最低数,没有那家医院注意。我们的财政经费应该更多的关注基层,先筑牢我们的基础,把基层的完善了,确实做到大病不出县,充分的挖掘县域的医疗资源和需求,满足群众最基本的需要,让群众就近就便获得可及的服务。
全科医生可以更关注全人照护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陈竺表示,从一线医生到社区居民,再到个别大医院的医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还不充分,有些人认为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技术水平不高,属于“二流”医生;也有些人认为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病都能治。比较而言其他专科医生的知识结构是深而窄的,而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宽而厚的。对全科医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全科医生应该是扁鹊的大哥,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效仿扁鹊。医生专注于病而不是病人,医生的兴奋点是高精尖的技术或设备。先进技术装备的现代医学恶果,1.医生开始离开病床边,其精力花在技术上,技术成为主体,医患关系变成了医技关系,临床医生,字面意思是在病床边,不过现在很多都不在病床边了,看看化验单报告单检查单,就开始下诊断了。2.医生的兴奋点转向尖端技术的探索,病人生命安危的理念在他们心中悄悄地淡漠了。3.由于对技术的崇拜进而无限制地对人体进行技术干预。(人兽混合胚胎、克隆自我、工具胚胎、人造生命)4.视人的碎片化为最大成就,医学人性消失。 资本进入医学而变得更加严峻起来。再说台湾,台湾医学的第一个专科是全科医学。台湾坜新医院实践了做好社区医疗让民众免于生病,才是医师价值的彰显!一间一流的医院,就必须做好社区服务。以全人照护的精神提供温馨便利的服务环境,持续与居民共同创造优质的健康生活空间。让社区医院拥有医学中心的能力,把爱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塑造了社区医院的典范。
全科医生能给患者更有温度的医疗
我们需要有温度的医疗,人体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致命的体温是42摄氏度。横亘在生死之间的温度只有5度。 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医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基本,而是生病的人。所以医学必须有人的温度。 遗憾的是医院带给患者的温暖回忆太少。全科医生同时应该走群众路线,走近群众,走入群众,最后深入群众,改变现在很多大医院医生高高在上,手忙脚乱的状态,这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很多人心中,医学是冰冷的、可怕的、恐惧的、痛苦的。医学的发展,仪器越来越先进,医师也越来越冷漠,医师离患者也越来越远,设备离患者越来越近。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变成了人与金钱机器的故事。全科医学恰好是一个有温度的,温暖贴心的。全科医生需要承担公共卫生、心理咨询甚至计划生育等多位一体的工作,这就要求全科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能和专科医生无缝衔接,发挥团队领导和社区领袖的作用。美国医师特鲁多的墓志铭: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医学是有局限的,我们无法治愈所有疾病,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关心和安慰,走到患者身边。希氏内科学指出:“医学是一门博学的人道主义学问。当癌症(当时还是不治之症)患者在深夜开始发病时,我注意到当时唯一能够拯救病人的就是爱。当一个人在病中挣扎时,有一个爱着他的人在旁边握着他因不安而颤抖的手,这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安慰。……渡边淳一 。台湾医生,现在的市长柯文哲在TED有个演讲《生死的智慧》,看过太多的生死,我们经常是无能为力的。全科医生能给患者更多的关心,更多的温度。
全科医生的慢病管理
陈冯富珍认为,就像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主要着眼于急性疾病的管理和卫生服务。但随着疾病负担的转化,从急性疾病转为慢性疾病,这种疾病的转型需要我们从理念上来进行相应的转变,也需要我们的医生、需要我们政策的决策者来进行理念上的转变。慢病管理将会称为全科医生有一个开阔的新天地。全科医学的防治结合,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医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科医学重在预防,疾病早防早治,改变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让群众免于生病,少生病,有病早治疗,慢性病做好管理,使之延缓恶化、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后遗症,而不是拖到病入膏肓。在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肥胖、肾脏病、甲状腺问题等很多慢性病的管理上,全科医生都可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医疗的本质是恢复和维护健康,做医疗不能只满足于把疾病治愈,而要通过医疗过程,让患者认识到健康的意义。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应有管理健康的意识。健康首先必然是自我的管理,也必然首先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最自己的健康负责任,做好自己健康的主人。很多人不懂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全科医生就是要在自己管理患者的同时教会患者自我管理。小朋友白白胖胖,看起来觉得可爱,但肥胖可能成为伴随他(她)终身的疾病,并带来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高风险。对于儿童期单纯肥胖症,在治疗上很少有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更多依赖于运动处方及行为控制,所以对肥胖儿童的生活管理至关重要。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在度过危险期后,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管理,每日监测,按时吃药,定期复查,适量运动,放松心情,不适随诊。很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方式导致的,很多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恶化是由于没有按照医嘱吃药复查而导致的,有些演变为冠心病,成为猝死的主要原因,对以自己的不关心,往往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全科医生在实施“预防为主”慢病管理和控制医疗费用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应受到全社会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