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刹大慧寺——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身的艺术瑰宝(一)
大悲殿
大慧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大柳树村大慧寺路11号,现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内。
大慧寺全景
大慧寺为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所建,整个寺庙建筑原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嘉靖年间太监麦福提督东厂,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圣观”,因明世宗崇道抑佛,太监惟恐大慧寺被毁,又在寺后小山上建道观“真武祠”,借道观保存寺庙。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由王锡爵撰记立碑。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记载:“明正德癸酉(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寺于宛平县香山乡畏吾村,赐额大慧,并护敕于碑。……嘉靖中,太监麦某提督东厂,于其左增盖佑圣观,于是合寺观计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亩。”当时大慧寺和佑圣观共有殿宇183间,占地421亩,规模相当可观。
大悲殿
到了清康熙年间真武祠、佑圣观已废,李东阳、李本、王锡爵三碑无存,龚景瀚的《游大慧寺记》记载:“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士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珑灵,其登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惟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业,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中,而藉祠以存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重修庙宇,乾隆帝亲自题写前后殿御书匾额和楹联。据清朝《日下旧闻考》记载:“大佛寺即大慧寺,今存殿两重,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前殿恭悬御书。额曰:慧灯常朗。联曰:妙士真如空色相;净开正觉摄声闻。后殿供范铜佛像,恭悬御书额曰:灵峰慈荫。联曰:潮音普觉声闻界;水观中涵智慧珠。”
大慧寺旧照
清光绪年间,大慧寺逐渐荒毁。光绪十九年(1893)前后,将大慧寺拆卸下来的木材、石料用于修建万寿寺行宫的梳妆楼。宣统元年(1909),正红旗蒙古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继印禄路过此地,观其庙貌,“久兼风雨,瓦檐脱落”,不忍作践,便出资对大慧寺修补一新。清宣统元年(1909),正红旗蒙古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继印禄出资修葺。1949年后,山门、门前照壁、东西配殿及大悲宝殿尚存。
大悲殿旧照
20世纪50年代开始,寺院的山门、配殿等残留建筑被拆除。1957年10月28日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以来,大慧寺被楼房层层包围,致使外界很难看到它的雄姿。1983年4月15日,因测绘引入电源,将300瓦的大灯泡挂在木柁上,烤着起火,烧毁殿顶及西部天棚藻井达60余平方米。从1998年开始加大对大慧寺重点抢救。先后两期维修工程,共投资100余万元。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大悲阁座落在钢铁研究院食堂餐厅的北侧,外面由围墙保护,不对外开放。
大慧寺主体建筑现仅存大悲阁。大悲阁典型的明代大木式结构,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坐落在石台基上,系重檐庑殿顶式建筑(我国最尊贵的建筑上常用庑殿顶,这种制度由殷商一直保留到清代),高约 30米。外檐斗拱较大,起着一定支垫作用。内檐为鎏金斗拱,隔架科为一斗三升重拱荷叶斗拱,上层单翅重昂七踩蹓金斗拱,下层重昂五踩镏金斗拱,虽然经过了明万历,清乾隆、光绪年间的多次修缮,但此殿无论建筑结构,还是工艺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大悲殿
大悲殿前有垂带踏步7级,高高的台基,使这座建筑整体感觉庄严敦实。由于年代久远,外部殿墙及顶部檐下木结构虽已褪色,但那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富有装饰意味的檐下斗拱所暴露出来的清细木纹自然回归,更显得与时代贴近,古色古香。最棒的是坡式屋顶形成了饶有变化的建筑“轮廓线”。飘卷翻翘的飞檐呈现出的优美曲线,给人一种升腾向上的感觉,拓宽人们的视野,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悲殿
大悲宝殿,从建筑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为供奉观音菩萨而修建的庙宇、殿堂。
步入殿内,仰头看去,天花吊顶中有蟠龙藻井,内外皆有旋子彩画。
藻井
藻井
藻井旧照
所有榫头各饰一尊木雕彩色小神像,现存20尊。
主殿内原有一尊铜铸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15米,铸造的精美绝伦,法像极为尊严。从明正德年间建大慧寺,直至清乾隆雍和宫万福阁内白檀香木迈达拉佛建成前,大慧寺千手千眼观音铜像为北京地区最大的佛像。明清两代大慧寺因这尊大佛像驰誉全国,得名大慧寺。
观音像
观音菩萨铜立像,在抗战时期也未能幸免于难。卢沟桥事变后,驰名中国的这尊大佛像被日军拉走化为钢水,制造武器,使保持了400多年历史的大佛溘然消失。图为赫达拍摄的残破的大佛。
观音像旧照
后来日军惧怕佛界的因果报应,便复制了高15米大佛和左右两个协侍菩萨,皆以整根原木为胎,外加苎堆金沥粉彩绘。时至今日,也成了历史的见证。由此,人们诧异大殿中的主尊佛像与环列两侧的28尊众像,在艺术格调和水平上迥然不同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这三尊佛像虽无法与明代铜像相比,但其气宇轩昂的雄姿也让人流连忘返。
观音像
胁侍菩萨像
观音像旧照
胁侍菩萨旧照
大悲阁内东西山墙及后檐墙前的须弥座上,分列有二十八尊明代泥塑彩绘诸天神像,塑像皆高约3米,须弥座高1.1米。呈横列阵容,拱立于大殿中央主尊周围,气势宏伟,比例匀称,造型丰满,纹饰流畅,栩栩如生。其中,帝释、梵天雍容华贵;天王、韦驮威武逼人;鬼子母等女神端庄慈祥,所有塑像造型各异,个性突出,十分生动逼真,为北京现存的明代塑像中的精品。
诸天旧照
诸天起源于印度,到中国明代,增加4位,成为24诸天,而大慧寺竟有28诸天。中国自隋唐以来对观音的崇拜日盛,兴建起很多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在现存的28尊彩色妆玺泥塑造像,在众多的史籍中,却难以查找到对其有详细确切的记述。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28部众及其名号。对照经典记述发现有的塑像与梵名有出入。再结合明清佛教造像吸收道教神祗的世俗化倾向,初步完成28尊塑像名号的认定。
诸天旧照
以北壁为首,右列自左而有:梵天、阿修罗、乾闼婆罗、维摩诘、阎摩罗、吉祥天女、东方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日天子、密迹金刚、辩才天、鬼子母(含迦喽啰及毕理孕迦)、监牢地神、难陀跋难陀龙王。
左列自右而有:帝释天、摩呼洛迦、紫微大帝、紧那罗、地藏王、摩醯首罗、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月天子、韦驮、摩利支、散脂大将、菩提树神、东岳大帝。
诸天旧照
东1是梵天像,也有学者认为是龙王像。
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
梵天像
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
印度的梵天形象
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法海寺壁画中的梵天
智化寺大梵天像
东2为阿修罗像。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以及地狱道,天龙八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犹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阿修罗像
由于阿修罗王众多,其形不一,阿修罗王的形象,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须弥山四倍;有的千头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须弥山;有的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体相。这些形象都难表现,画家们往往画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双足立海上,身越须弥山。
印度的阿修罗形象
(未完待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