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峰:放羊灯
在我的家乡陇西,-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莫过于过年。过年时最能体现人们“好高骛远”的梦想精神的,莫过于放羊灯。
羊灯是用纸糊成的,为了减轻重量,先用毛竹扎成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圆圈,再用细铁丝在圆圈上扎出交叉的“十”字,这是为了在交叉点上放置引火的东西。羊灯所有的骨架就是这个带“十”字的圆圈。扎好圆圈,再用纸糊,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原先糊羊灯用的是麻纸,为的是麻纸极富柔韧性,后来没有麻纸了,糊羊灯就一律用白纸。羊灯总有一人多高,顶都糊成三个角或两个角的形状,羊灯糊好后,需要有人从角上提着,从四面扶持着,以免纸坍下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放置引火的东西。原先发火用的是羊油——这也是羊灯名称的由来——后来就用煤油或柴油了,也是图了方便。拿些纸片,用油浸了,挂在铁丝的交叉点上,这样,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羊灯须现糊现放,因而,糊的地点就是放的地点,通常是在野地里。糊羊灯的过程煞是热闹,往往由好事者牵头,大家凑钱买了材料,拥到野地里,扎的扎,糊的糊,跑腿的跑腿,喊叫的喊叫……无论大人小孩,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的喜悦。直到天黑透了,才能放羊灯,因为羊灯就是在夜空点了一盏灯,添了一颗星,人们只是为了看那点光亮儿。
羊灯的原理类似于现代的热气球。点着了引火之物,几个人要把竹圈摁实在地上,让热气充胀羊灯,等到羊灯通身臌臌的了,这才徐徐地把住竹圈将羊灯抬起来,缓缓地送入夜空。看着羊灯扶摇直上,人们都高兴得大呼小叫。起初,还能看见羊灯,可羊灯上升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看不见羊灯了,只见一点火星融人夜空的群星里了,只不过这颗“星”显得红些、大些,还在随风飘移。
羊灯一升空,人们就追着羊灯跑。高空风要大些,羊灯移动的速度很快,人们眼望夜空,盯着移动的那点火星儿,黑咕隆咚的,高一脚低一脚往前跑。由于在野地里跑,摔倒是常有的事,摔倒了爬起来再跑。总要在羊灯落下来的时候,赶到落下来的地方。追羊灯一是为了奔跑中的刺激和乐趣,其本质大约类似于夸父追日那样的追逐理想;二是为了拿回羊灯,下次再放。也有追不上的时候。有时风太大,羊灯飞得很快,飞得很远,至翻山越岭,鞭长莫及,也只好追追罢了。有时是糊的问题,没飞多高,就已歪着身子在空中烧了一把天火,自然没得可追了。有时运气不好,羊灯落在人家家里,或点着了人家的草堆,这就不但没有羊灯,还会被别人找点麻烦。过年时节,人们都是一团和气,羊灯放得顺利了,可以眉飞色舞地夸谈经过,放得不顺利了,可以唉声叹气地讲讲故事,都是引人入胜、到第二年还在谈论的话题。
参与放羊灯,身在其中固然有无穷的乐趣;即使不在其中,老远地看见,也令人惊喜。茫茫夜空,突然出现了一只羊灯,你的目光不由要追随着它一直到消失,前后大约总要几十分钟。其间,你也能想象到那些追羊灯的人在野地里磕磕绊绊、气喘吁吁的场面。一只羊灯放起,会有许多的人看见,众人就会在同一时刻共同地欢乐着。
羊灯不过是偶然出现在夜空的过客,在这小地方,在初春的寒风里,它牵动着人们的视线,似乎把人们的希望和理想送到了天上。家乡的人实在,重现实,轻幻想;重现在,轻未来。唯独在放羊灯这件不着边际的事上,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谁说实在的人没有梦想呢?但是,如果家乡的人有谁不放羊灯而放了一个热气球,那恐怕众人对他会非多于是了。
汪海峰,笔名简淡,1958年生于甘肃陇西。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同年至陇西师范任教。2005年底调入定西师专工作,现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馆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假期暇日,或到处游走,或静心冥思,其间感受,用散文随笔、旧体诗歌、相机镜头记录抒写。也未专事创作,诗文摄影,自娱而已。《汪海峰作品集》(上册“格律诗选”,下册“散文随笔”)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程遥 微信号:gslxcys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启 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