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安徽《粮票的故事》作者:马洪星 朗诵:红日

作者:马洪星

主播:红日

编辑:小鹿

粮票的故事

所谓粮票,是指国家供给制时期凭票购买粮食的凭证,粮票分为粗粮票和细粮票,上面印有全国通用粮票,有省市粮票,还印有斤两数量,那个年代的粮票就是命根子,有了它,人就能有吃喝,没有它,人就难以生存,尤其出门在外。

新中国是在多年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才刚刚起步,可谓白手起家,百废待兴。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基本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但是,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前苏联背信弃义,撤走援建项目和专家,以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所有制,导致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相对匮乏,国家不得不实行供给制,即凭票供应生活物品。于是,各种票据纷纷出笼:买粮食要用粮票,买布匹要用布票,买肉要用肉票,买煤要用煤票,买盐要用盐票,买烟要用烟票等等,总之,来到了买什么都需要票据的时代。

印象最深的是,1978年我高考题名,外出上学期间问题凸显。本人户籍由农业转为非农业,但也不可能装着粮袋去上学啊。所以,上学期间使用的都是由粮食兑换成的粮票,当然都是细粮。所谓细粮就是通常的白面,所谓粗粮就是指玉米、高粱等粗杂粮。当年定量为每人一天一斤粮食,而实际情况是每人一天至少一斤半的食量,缺口部分就得张手找家里要,这样每个月家里要补贴15斤左右的细粮票。这15斤细粮票,在当时也是一个家庭不小的负担。因为,对于单一的落后的普通农家,需要勤俭持家、节衣缩食,有可能还要变卖一些家什等等才能保证需求。当年,本人和哥哥同时考出上学,虽然上的都是师范类院校,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其缺口还是很大的,为了保证学业,父母及全家付出了超长的艰辛劳作,淌下了更多的汗水。

那个年代,要是有事出门在外,尤其去省外,必须拿当地粮票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这样才能做到有饭吃,才能保证完成工作事项。所以,粮票同金钱一样重要,而且是第一重要,少什么都行,唯独不能少了粮票,它是人们吃饭生存最基本、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东西。

八十年代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提高,解放了生产力,粮食生产年年获得大丰收,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也大力改革粮食供应体制,粮食不再是一家独营,粮食市场自由买卖,市场活跃丰富。作为供给制下的粮票,虽然生存多年,也在那个特定时代发挥了应有作用,但再也没有其存在的市场空间了,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退出历史舞台的各式各样粮票,有的被收入博物馆珍藏,记载特殊年代的芳华,有的秃废于民间,但它永存在经历过的人们的脑海中。

原创

首发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