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韦背后的创新故事,更值得我们重视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就医、诊断、治疗及其临床表现的论文显示,患者在病情恶化后的1月26日,接受了瑞德西韦的注射治疗,症状出现了大幅改善。
随后,美国吉利德公司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成了舆论焦点。
由于人们对新型肺炎疫情的焦虑,瑞德西韦Remdesivir一度被称为“人民的希望”。
在迟迟未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终于在武汉启动了三期临床,首批新型肺炎重症患者2月6日开始接受用药。
吉利德表示,尚未确定药物瑞德西韦是否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需等待科学的检验。
瑞德西韦背后的吉利德公司Gilead
1987年,29 岁的医学博士 Michael L. Riordan 创立吉利德科学公司。
Michael L. Riordan,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又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深造,获得MBA学位。
经过多年发展,吉利德公司目前市值已经超过800亿美金,在抗病毒领域实力强劲,在丙肝、乙肝、HIV 治疗药物方面全球领先。
医药领域竞争激烈,吉利德的发展其实也是经历了大起大落。
在吉利德成立之初的10年里,财务状况可以用"惨淡"一词来形容,尽管1992年上市,但是依然没有产品向投资人交待。
到了1995年,吉利德的收入依然只来自项目合作。
1996年6月,公司的第一款新药Vistide终于获得FDA批准,早已做好上市筹备工作的吉利德收到批文后,迅速向各大经销商发货。
1996年吉利德的营收首次超过1000万美元,达到2494万美元。
1999年3月,吉利德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年销售额1.3亿美元的NeXstar pharma,以小吃大,获得AmBisome和DaunoXome两大脂质体产品。
2000年吉利德的营收首次超过1亿美元,达到1.69亿美元,而且营收的主要来源首次从合作经费变成销售额。
2002年吉利德以4.64亿美元收购Triangle制药,通过该项收购,吉利德的抗病毒管线得到很大的加强,2003年恩曲他滨获得FDA批准。
豪赌收购 Pharmasset,成为丙肝之王
2011年,吉利德以110亿美元,溢价97%,收购了丙型肝炎病毒治疗药生产商Pharmasset公司,当时这家公司只有80多名员工,9120万美元净亏损,没有产品上市,核心药物产品Sovaldi 、 Harvoni 和 ledipasvir 刚进入Ⅲ期临床阶段。
吉利德用自己1/3的企业价值,追求一个有临床试验失败风险的公司,简直是一场豪赌。
有投资者认为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买卖。
但是,面对各种争议,董事长Martin说“因为我懂科学”,所以坚持自己的决定。
事实证明,吉利德赌对了。
收购后,核心产品Sovaldi 和 Harvoni 神话般的销量突破了医疗边界,将丙肝的治愈率提高到 90%,让吉利德市值从 2011 年的并购前的 300 亿美元变成 2015 年的 1600 亿美元,挺进制药巨头前十名,成为丙肝之王。
从1996年营收发生转机,到2015年销售额达到330亿美元,通过数次收购,吉利德的营收在20年间翻了1000倍。
瑞德西韦是怎样研发出来的?
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演化历程,正是新药研发的漫长和曲折过程。
瑞德西韦药物研发的突破口,是一个研发代号为GS-441524的化合物。
这是一种核苷类似物,这类分子在药学上通常以“竞争性抑制剂”的角色出现,即“欺骗”病毒的RNA聚合酶与“伪装者”结合,从而扰乱病毒的下一步复制。
美国佐治亚大学Chung K. “David” Chu
2006年,美国佐治亚大学Chung K. “David” Chu 及其团队发表了一系列核苷类似物,针对SARS病毒的活性,其中一种化合物39已现GS-441524的结构雏形。
核苷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艾滋病的一类重要的药物。在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中近50%是核苷类药物。它虽能够抑制SARS病毒,但也具有毒性。
Chung K. “David” Chu也是Pharmasse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Pharmasset公司的化学家团队
2011年Pharmasset公司被吉利德收购之后,吉利德研究人员20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GS-441524正式作为主角出现,表现出广谱抗病毒能力,包括丙肝、登革热、甲流、SARS、诺如病毒等。
截止目前,吉利德研发投入总额为250.2亿美元,回报高达1750亿美元,这还不算在研产品的价值。
重视研发的战略和数次成功的创新企业并购,造就了今天的吉利德。
是什么铸就了医药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美国大多数优秀药企在研发方面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在人才招募上更强调研发能力。
欧美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多、科研设备先进、研究方向较自由、资金分配制度较为公平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各国人才,生物医药领域也不例外。
资金持续注入:
新药研发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充盈、持续的资金投入十分必要。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生物医药领域小微企业的发展,专门针对其制定了扶持和激励政策,如收费减免政策、美国药品监管机构资助项目等。
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企业初期可与大型制药公司进行合作或技术转让,获取专利费等知识产权收入。有些小企业直接被大型公司买断,以另外一种状态生存下去。
成果转化:
美国医药企业跟科研机构对接能力很强,企业和高校等研究机构积极推动新型药物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一些医药公司与大学和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另外哈佛、麻省理工等诸多大学的知名教授也会成立自己的生物技术公司,这些公司中也有很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被大公司收购。
美国科技创新由小公司主导
王煜全
全球科技投资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