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限地爱“她”,“她”爱你吗?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天天干货,包你过瘾!
有知识、有文化、有能量、有趣味
老杨品谈>>>>>
你无限地爱“她”,“她”爱你吗?
■文|老杨
...1...
经常说人生、说生活,人生与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非常单一:时间。
人总喜欢用得失来评价人生、品评生活,可你有没有想过,无论你在干什么、不干什么,喜也好、忧也好,时间都不会等你,它一直在走过。
管理时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应该重视的问题,可我们往往把它忽略了。我们在对自己听之任之的时候,时间就在你听之任之的夹缝中溜走了。从青发到白头,恍若一夜之间。
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时间恰若累赘,可当你想有所作为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你已没有了时间。
平时聊天的时候经常说,过了四十五岁了,打工都没人要了。不是岁数增大了,是时间没有了。
...2...
进入互联网时代,时间好像过得更快了,大部分人把时间交给了它,离了它不行。没有手机你能挺多长时间,成了一个调查的热点问题。可对于时间来说,互联网对它不起作用。有互联网它在过,没有互联网它也同样不会停下脚步。
但现在有很多人的时间被互联网磨掉了。
互联网经济是个流量经济,表面上看是一个应用所消耗的流量多少,其实是一个应用消耗了一个人的时间多少。
从中国互联网三大企业BAT的数据上看,三个应用占有互联网人群的时间正好是反过的——TAB。
艾瑞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用户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约为3小时,其中使用到的腾讯系列产品占28%,阿里系产品占8%,百度系产品占3%。
这只是这三家公司APP 的直接访问数据,如果算上视频、游戏、音乐,这三家公司占据了一个人上网的60%的时间。
换言之,我们把时间都交给了这三家公司。时间去哪了?和互联网的流量一起流走了。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耗在腾讯产品上的时间最多,因为腾讯有个产品叫微信。对于很多人来说,所有的信息来源差不多都来自微信的朋友圈,闲暇的时间都是通过微信聊天打发走了。我们在这其中过度地沟通,最后到大骂的程度,在气愤之中你会闭掉它。可气过了之后没有五秒种,又悄悄地打开它,窥视一下别人在说什么。真是爱之深,不可弃。
阿里能满足你实际消费的欲望,流连在商品的海洋里,真的、假的、贵的、贱的,总能挑起你的冲动,总能唤起你的占有欲,在输入付款密码的时候都有一种幸福感,之后进入无限的期待之中……
相对于腾讯和阿里来说,百度留不下用户多少时间,因为你关注的是搜索的结果。
生活在这样的互联互通中一切变得更方便、更简单了,简单到它能让你动一下手指就有食物送到你的嘴边。这在十年前都是天方夜谭。
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我们满足着自己,把日子一天天地放了过去。
...3...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一项研究指出,越有钱的人花在上网的时间越少,这与工作生产力无关,而是娱乐选项的问题:一个人越有钱,找乐子的方式越多,如外出旅行、郊游或上馆子。反之,一个人钱越少,娱乐的选择也越受限,于是花更多时间上网挖别人的生活隐私;毕竟,上网成本是固定价格。
美国人研究发现,上网时间是与经济状况成反比的,越有钱的人越不大上网。而这项研究同时给出了“信得过”的解释:不是“上网致贫”,而是有钱的人有更多生活选择;相反,经济弱势的人活动自由受限,只能“寄情网络”。
在今天的世界上,上网时间最多的是中国人。上网的确在改变中国,“互联网依赖”在麻痹弱势群体,甚至说“上网致贫”都不过分。
上网致贫的确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说法,虽然它不能一下子让有些人贫穷,但能起到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因为它消磨了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斗志。
举个例子说。
前些年腾讯推出的“偷菜”游戏,让无数人夜不能寐,可菜偷到了吗?没有,有可能你还花了不少钱,但虚拟的拥有让你满足了。反过来说,先不讲道德,你有实际偷菜的能力和勇气了吗?没有了。我的童年和青少年都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偷菜是常事儿,主要是偷能直接吃的黄瓜、西瓜、香瓜、西红柿和萝卜。想偷菜成功先要有两种能力,一是细致的观察能力。观察不好看菜人的行动规律、成熟菜的方位、行动的路线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被抓,二是偷回来一些生瓜蛋子不能吃,所以我们那时候比较喜欢偷黄瓜和萝卜,因为生熟都能吃。二是要有较强的奔跑能力。观察得再细,也会有意外出现,跑是时刻准备着的,只有跑得快才能不被抓、不被打。孩童时练就的这两样本事能终身受用,那个年代评价一个人,有这样的说法,叫那个人贼着呢!这种说法并不是贬意的,相反是说这个人聪明。游戏的“偷菜”能练就什么呢?除了精神不振和黑眼圈应该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很多人对朋友圈的依赖效果和偷菜游戏差不多。
互联网提供的虚拟社会给人带来的满足还表现在虚拟角色上。很多人在现实社会中默默无闻,而在虚拟的互联网中却非常活跃,虚拟的角色能让他找到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地位感,从而迷恋于其中。
...4...
由于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存在,很多人陷入“过度沟通”、“人云亦云”、“工具绑架”的境地。对年轻人特别是经济状况较差的年轻人而言,社交媒体正在让他们的感觉钝化,其中特有的心灵鸡汤消解了他们前进、奋斗的动力,用阅读鸡汤和窥探吐槽代替深度学习和参与,似乎在鸡汤中、消费中就能拥有成长的“获得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正在大踏步地走向虚拟,但人永远不能生活在虚拟之中,虚拟只能是现实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永远替代不了现实,现实社会要比虚拟社会复杂得多,永远充满了你想像不到的变数,随时可能停电。
人还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当然就要掌握更多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技能。
有人说,那就要远离互联网了?非也。
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工具就是用来使用的,掌握好使用它的技巧,首先是别让它伤了你自己。
没有必要去爱它,因为它永远不爱你,用好它就行了。
最主要的一点,别让它消耗掉你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