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一块钱”(二)【语音版】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
老杨品谈>>>>>
贰|成本
为什么我们建国时没有发行更耐用的硬币,而选择了发行纸币?为什么现在又开始发行硬币,停发纸币?
说到底是成本问题。
建国初,国内什么金属都缺乏,连铁都不够用,铜更是稀缺产品,做子弹壳还不够,合金技术还没掌握,没法发行硬币。相对来说制造纸币更容易,成本更低。
到现在,产能过剩,有色一系价格大跌,金属变得比纸还贱。原来在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硬币的制造要比纸币难。现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硬币的制造变得很容易、更精制、更省工,而纸币的印刷工序复杂、用工量大,得不尝失。
币值也是个大问题。
首先是本币的价值和制造成本的问题。工资是两位数的时候,人们生活在毛票、分票时代,一元钱虽不是大票,但也很值钱,它的制造成本远低于一元钱,也就是说,银行用不到一元的纸换了你一元钱的东西。而到了今天无论硬币还是纸币的制造成本都超过了一元钱,也就是说银行亏了。这是银行不想要的结果。
怎么办?选择成本更低、更耐用的硬币。
一元纸币的使用周期只有一元硬币的五十分之一不到,相对使用成本,硬币也就是纸币的五十分之一,这样货币发行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其次是通胀的压力,让银行不得不降低造币成本。
先看一组数据:1990年,也就是牡丹币发行的时间,全国广义货币总量(M2)是0.7万亿,GDP总量是1.9万亿;到了2015年,全国广义货币总量(M2)是140万亿,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是70万亿。广义货币总量(M2)在25年里增长了200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6.8倍。也就是说印多了200倍的钱,产生了36.8倍的效益,对于银行造币来说是产出倒挂,这样就要降低造币成本,从而推行更便宜的硬币。
那么,现在的一元和1990年的一元有多大的差别呢?那就要用GDP总量除以M2的总量,就是一元钱的理论性社会价值。结果是:1990年一元的价值是2.7元,2015年一元的价值是0.5元。也就是说银行要把一元货币的使用成本降到0.5元以下。
使用硬币,停用纸币,是为了降低成本。纸币成本变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提高原因是生活成本的提高,生活成本提高的原因是物价升高,推动物价升高的是货币总量,是货币本身。
这是当下经济一个难解的困局。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峰会上表示,人民币政策将在稳定的环境下相对宽松。2016年的政府计划中货币增长率为13.3%,也就是要增发18到20亿人民币,增发的这些人民币中就会有一元硬币。
我们的人民币实际进入了“胀而不流”的怪圈。什么意思呢?
人民币按发行量来说是处在很严重的通涨状态,而在实际生活中人民币的流通性又在减弱。以去年为例,人民币总量到了140多亿,增发了18%,但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有多少呢?40亿,100多亿变成了存款。
货币流动性的减弱代表的就是消费水平的下降、购买能力的下降。根据货币购买的水平,美国穆迪公司,下调了中国主权债务等级,从展望调到负面。
对于一块人币这样的小钱,人们很少存银行,不少中国家庭喜欢把它存到储蓄罐里。
这在经济困难时期是个很好的习惯,但到了今天,它变成了一个坏习惯。
零钱的积攒没有任何意义的,随着物价的连年上涨,那点钱实际上已经变没了。而又造成了市场上小面值货币的短缺,使零售业和服务业无小面额的货币可用,只能望着客户的大面值钞票望洋兴叹。在最没有办法的时候,找银行内部人员高价值换取零钱。即花了冤枉钱,不搞乱了行风。
花掉零钱是个好习惯。
(一块钱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明天讲给你听,谢谢关注!)
人生不过三万天,
行走江湖几十年。
看淡成败荣辱,
追求快乐一天。
关注身边小事,
感受世界万千。
快乐时光尽在《老杨品谈》。
草根谈世事,凡人品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