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背后的担心

1

珠海连续22天无新增病例,到今天确诊病例也清0了,理论上讲,珠海已无感染者。前几天,澳门也已清0,珠澳地区已成功地控制了疫情。

相比还在严防严控的我的老家黑龙江齐齐哈尔,这是个好消息。

两周以来,珠海的企业也都陆续开工,人们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相对其它行业来说,餐饮业的开工率并不高。虽然一些地区没有取消堂食的限制,但基本也没人管了,小的餐饮业都正常开张了,大中型餐饮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在等待或观望。

我也营业三天了,但基本无人就餐,这也是大中型餐饮业等待或观望的原因。相对小餐饮来说他们的运营成本更高,没有足够的就餐量,开业还不如不开。

人们愿意不出来就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还有一部分人存在恐惧心理。这也很正常,毕竟通报了那么多死亡数字,挺吓人。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全年死亡人数是993万人,年死亡率为7.13‰。

按这个死亡率计算,一个千万级的城市一年的死亡人数是71300,平均到一个月是6000人。就算每年的冬春之交是死亡高峰期,一个多月差不多就是10000多人,这个数字并不小。如果这个数天天公布也挺可怕的。而在数字前加上一个吓人的定语,或者是会传染,恐惧心理自然会产生。

第二、由于疫情的影响好多人快两个月没有收入了,消费的欲望大大降低,再加上避险的心理起作用,出来的人就餐的人自然以几何数量级下降。

第三、因为对疫情的恐惧,人们存储了一定量的食品,到现在还没有吃完,不像平时家里连米、面也不会存,只能到外面吃。很多年轻人存的网购食品还没吃完,有的还没到货。

第四、别的城市我不知道,以珠海公共交通的使用状况看,还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还没有返回,这也极大地影响了餐饮业,特别是小餐饮业。

2

除了这四点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挺让人担心的副产品,那就是人们就餐习惯的改变。

本来随着经济的下滑,基础物价的上涨,副食品在电商的推动下广泛地走进现代家庭,中国人出来就餐的愿望已经降低了,而这次一个多月的疫情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就餐习惯。

比如说,原来有一些人不会做饭、炒菜,很大一部分原因有可能是工作忙没时间,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让大家学会了。还有,原来有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吃,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发现自己做的才更适合自己的口味。

这也是为什么说服务业发达就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因为经济发达带来的充分就业,把社会分工变细,做饭的做饭、洗脚的洗脚。时间通过分工的方式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了别一个人身上。

可以说,没有这次疫情,随着经济的下滑,我们天天喊着叫着要发展的第三产业也会出现发展趋缓的现象,只不过不会这么快。而一个多月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的习惯得以养成,要不然新兵连就不是一个月了。小孩学习也一样,你逼着他学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是没用的,逼一个月以上习惯就养成了。

人的习惯当中最可怕的是餐饮习惯,也就是口味,口味一旦改变,想改回来挺难。

人的口味依靠的并不是好不好吃,而是连续刺激的重复,一旦这种重复停止了,口味也就改变了。

生理学上讲这是刺激引起了消化酶的改变,长时间不吃消化不好。

而一个多月的时间的不重复刺激,口味就有可能改变。原来觉得你家做的东西不好吃,一个多月吃习惯了自己做的口味,再出去吃就觉得有点不对味了。

口味还是一种带有情感因素的记忆,就是我们永远忘不了家乡的美食。虽然这种记忆可以长久,但你的味觉系统会叛变。这也就是,人成年之后总是觉得小时候吃过的食品才好吃、才对味,但离乡多年之后,再回去吃日思夜想的家乡饭菜会发现,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其实是你的味觉系统在长期不被刺激的情况下叛变了。

所以,餐饮业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有可能比想象的要慢长得多,也许下半年都没有希望。

而这里面起推动作用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就业,逼着大家没时间做饭,餐饮业才能有希望统战消费者的味觉。

3

这次疫情更让人担忧的还有三件事。

一是对强制管控这种治理模式的认同或无意识自觉性遵从。

如果没有疫情这种灾难性的事件,人们的生活往往会更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是人的本性。但在灾难的威胁面前,人们会为了自保而放弃这种追求,在趋于更保险的选择同时,认同强制管控。虽然谁都知道这对于长远发展来说是有害的,但因为有恐惧在,人们无意识地选择自觉性遵从。

其实这也是我们和西方社会在治理模式上的一种冲突,而在这次的单一事情上时段性地证明我们对了,这无疑强化了这种治理模式的合理性,开始嘲笑别人不会抄作业。

问题是看似是一道题,双方要的答案也差不多,但前提条件不一样,所以没法抄。

有人会说,咋不一样了,不都是为了保命吗?

表面看是一样的,可保命的前提是不一样的。一面是对权力体系的问责和制约,一面是对权力体系的证明。

二是灾难事件会让人更短视,那就是活着就好。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低的人生观,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如果没有灾难事件发生,这种低级的人生观很难得到大众认可,而死亡的威胁下这种人生观被推到了台面上。这样下去后面的剧情也许就不那么好看了。

这些年在我们追求经济至上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在利益面前已经够短视了,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生观,笑贫不笑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中国人自古就有人生穷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但这次疫情无疑对这种短视的人生观做了一次突发性的强化。

三是在人们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今天,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信息混乱会让我们习以为常。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有可能会有人认为这就是不加强管控的后果。其不知道,这就是想要的结果,让所有人失去寻找事实真相的冲动,认为加强互联网信息的管理是正确的。

戈培尔有一句名言:混杂部分真相的说谎比直接说谎更有效。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过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这本书提出: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就有可能形成群体。而当个人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易怒、缺乏理性、缺乏批判精神和判断力、情感过度夸张、智力下降、易于冲动和自信倍增等心理特征。

而相同心理诉求的达成最佳的条件就是集体灾难。我们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表现出的易怒、易于冲动、情感过度夸张、自信倍增基本符合这种心理特征,这是比经济下滑更让人担心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