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全国Ⅰ卷地理选修试题分析之我见

一、选做题《环境保护》考题分析

考题分类汇总

考情分析

   1、考题:

   背景与情境源于生活,源于某局部区域的客观存在;设问角度多是环境问题的危害及措施;答案语言脱离教材,源于生活和专业术语的概括。

2、考生:

   会联系生活和所学知识,但受生活经历和感知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受限,且语言与所给答案差别较大。

  3、变化

     (1)改变了“无图不成题”的惯例;

(2)审题对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3)答案打破“校园和学科常规思维”,引导“社会和专业术语”

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多设计学生活动

2、教学内容与素材多关注“三生”

3、增加课外实践,践行地理实践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选做题《旅游地理》考题分析

考题分类汇总

年份

考点

图示类型

上级考点

具体考点

2017

旅游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村民生活在“传统古村落”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景观照片

(实景图)

2016

旅游评价

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区域图

2015

旅游安全

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等高线地形图

考情分析

   1、考题:

   通过景观照片或区域图,以某局部区域的客观存在为载体,;设问角度多是旅游评价或旅游安全;答案语言脱离教材,源于生活和专业术语的概括。

2、考生:

   会联系生活和所学知识,但受生活经历和感知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受限,且语言与所给答案差别较大。

3、变化

     (1)通过实景图代替传统“地图”,越来越接近生活景观;

     (2)审题对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3)答案打破“校园和学科常规思维”,引导“社会和专业术语”

 (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多设计学生活动

2、教学内容与素材多关注“旅游前沿”问,大角度,小切口开展教学

3、增加课外实践,践行地理实践力,提升综合素养

三、选修模块高考试题的现状与建议

现状

1、试题背景大部分脱离学生实际

目前高考试题说是“生活”和“鲜活”,其实大部分是脱离学生生活的,而是部分大学教授就某一狭窄部分的研究区域,与“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相差很大。如“高位虾池”、“传统古村落”、“民宿旅游”等。

2、答案太专业性、太成人性、太社会性

所给答案基本上脱离教材,与学生语言和教材语言差别太大。如“迎合了……的心理需求”、“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等。

建议

1、高考命题要有纲可循,建议成立“考纲分析组”

“核心素养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是一线教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希望有关部门,能接受我们基层中学老师的建议:高考试题命制出来后,一定要由专业人员(国家课标、考纲的制定者及一线中学教师),对照课标和考试大纲,仔细分析、研讨,命制的试题是否超纲,到底考查了什么。

2、增加知识覆盖,建议文综分开考查

文综考试合卷这么多年,弊端逐渐显现。两个半小时考核三大学科的内容,必然以严重减少考点覆盖面为代价,两本选修教材仅仅通过两道(多数只有一问)题来考查,考试的分数往往严重背离考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也背离了选修课选修的初衷——本来选修课是为了照顾到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而设,本应是在选修的课程方面孩子有兴趣、有造诣、有区分度的,但目前的选修试题区分度很少,平均得分很低。正因为此,有些孩子对选修大胆放弃,压根可以不学,考试时反正差别不大。这不是催生教育界的投机取巧之心理吗?但愿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改可以更加完善教育和考试。

3、增加生产实践,建议成立学生生产实践基地

知识源于生产,生产蕴含知识;知识服务生产,生产刺激创造。目前的教育,学生基本上脱离了生产活动。这种脱离生产活动的教育生活,一方面会因学生没有相应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导致接受知识困难;另一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很长时期内难以理解学习知识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真理。鉴于此,建议国家采取措施,强制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要有相应的时段离开学校,前往工厂或农场参观、学习或实践;同时也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工、农业生产部门都要有相应的学校作为必须的服务单位。此建议如果实施,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另一方面真正践行了“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