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出帖的三种训练方式


——  ——  ——  ——

正文

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文/胡抗美

我这里讲的从碑帖中走出来,还是侧重于在临帖阶段的“走出来”的观念。只是说,临帖的精临阶段、广临阶段过去以后,那么,在临帖要有强烈的出帖意识和强烈的创作意识。这些意识的指导下,还有哪些临帖的方法呢?我介绍三个方面。

一是强强联合,各取所需。

所谓强强联合,就是在广泛临帖的基础上,吸取各家各派的精华,打包组合,广纳百收。这相当于米芾的集古字。集古字非常必要,没有积累,就没有想象和创新。积累厚实了,艺高人胆大,什么创新奇迹都可能发生。反之,对经典知之甚少,内心空虚,必然重复古人,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下去。就和腰包里的钱一样,每个月紧巴巴的只够吃饭,哪有能力去投资,去建设。

但是,集古字像股票市场,看似赚了很多钱,不知道哪天暴跌,亿万富翁变得一钱不值了。所以,集古字还不能说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这个阶段,我们要运用这些打包组合的东西去临帖。比如,用打包组合后的用笔点画、结构和章法去临某一个碑帖,使被临的作品同时兼有几种法帖的特点。

董其昌曾说:“余每临怀素《自叙帖》,皆以大令笔意求之。”临帖到了这个阶段,心中要有对象。古人讲“意在笔先”,广义的意思是指书法家综合素质的修养。狭义的意思是在临摹或创作前,心中有数。就像董其昌一样,他临《自叙帖》,胸中却装着王献之的整体风格。这样临出来的《自叙帖》,有大令味,有古意。

这种临帖方法,是利用众多法帖的长处,去临某一个法帖,增加了临帖技法的丰富性。在强强联合过程中,不断的巩固临帖成果。同时也可以将诸帖在一起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对各种法帖的研究分析。不足的地方是缺乏创造性,有可能出现“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的情况。

然而,这种方法又是一个很不错的临帖方法,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可以想象董其昌的临作,不像《自叙帖》,又像《自叙帖》;不像大令,又有大令;不像董其昌,又是董其昌,是一种创新,一种意外。强强联合需要积累、需要智慧,这时的临帖已经由“无我”变为“有我”了。

二是讲故事性临帖。

这种临帖方法,近似于通常讲的背临,但又不是背临。在一些人看来,背临是指通过反复临摹,把所临的法帖从文字内容到点画形状、到章法布局都熟记在脑子里。然后,不翻开帖,不看帖,完全可以临摹的一模一样。

这固然是一种背临方法,但这种方法往往帖是帖,我是我,创作时很难用得上。如果硬用,就把古人的字原模原样换个地方,放大或缩小,其他没有什麽变化。我说的讲故事性临帖,是指在理解、认识、消化、吸收法帖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临帖。换句话说,就是把法帖的元素、特点、风格、面貌等等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故事讲出来。

临帖就像讲故事,要有情节,有起伏,有变化。最后,我们再来品味背临,是背下来然后再临好,还是理解了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好?我觉得背下来是复制古人,靠的是记忆;作为讲故事,是穿古人的鞋,走自己的路,靠的是印象。印象的东西就像两个泥娃娃一样,先把它打碎了,然后和成泥,在塑造成两个泥娃娃。这时的泥娃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是移花接木固其本。

我这里讲的是更大范围的外延了的临帖概念。移花接木的办法只把法帖的文字作为一个载体,而把法帖的风格特点作为内容。这个临帖的方法是胸中有法帖的点画、造型,而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与法帖的文字无关。

临摹的是法帖的本质内容——对比与对比的关系、组合与组合的关系、节奏的表现方法等。移花接木法强调两点:

一是“笔墨当随时代”运用法帖内容去夸张点画、结体、墨色和虚实,立足创造性思维,创新视觉效果。

二是突出传统性,表现古代大师的特殊语言。我记得周作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学。”我想,移花接木有个古与不古的问题,要把时代的素材古朴化。

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之后,书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纯粹供人“观看”(亦即欣赏)的图像艺术,这种转变,对书法的审美活动和书法创作都带来巨大影响,也牵涉到对书法传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问题。从“阅读”(强调对文本内容的阅读)转向“观看”(即书法形式的观赏),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不管我们从个人情感上是否愿意接受的这种变化,书法传统形态的现代转型已经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史的事实。所以,研究书法审美活动中的“读”与“看”关系,并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寻找和解答书法艺术中各种视觉因素,从中总结影响视觉的书法形式规律,这是每一个书法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书法史上,基于特定用途的铭文、碑刻、信函、手札等,构成了宋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也代表着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面对这些作品时,都是以“艺术品”来对待的,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介入方式是借助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是这些作品的形式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过是书法审美活动中的附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创作者而言,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却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些基于实用的书法艺术品,其原始的创作动机,首先要供人辨识,其次才考虑书法形式上的创造性表现。所以,就传统书法而言,作品的文本内容的可识可读性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必须在识读过程中逐步打开。但现代书法已经发生转变,作品内容的释读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我们进入展览大厅,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一下说出哪些作品感动了我们,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

书法审美活动中由“读”向“看”的转变,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而这在传统书法创作中却是居于第二义的。所以,作为视觉形式规律中最重要的构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最重要的形式内容。沃兴华先生曾经将构成作为书法现代性的形式标志,正是基于书法已经脱离实用,成为一种图像艺术,从而做出的极具洞见的判断。

当然,我们可以说,传统书法具备了形式构成的所有法则,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中的构成关系,在书法创作中占的地位不同,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作为“阅读”文本的传统书法,欣赏方式是在手上把玩的,结字和点画是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整体形式的构成意味。但在现代书法欣赏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整体构成的形式感,然后才是结字、点画,最后才考虑文字的内容。所以说,从审美活动的过程看,传统书法从“阅读”文字内容开始,通过玩味艺术家有意味的结字和点画意味,在阅读中完成艺术的审美活动;现代书法则是从“观看”整体的构成形式开始,然后进入结字和点画的品鉴玩味,而书法的文字内容的释读,则不再构成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能有人会质疑,既然今天的书法审美已经从“读”转向“看”,是否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甚至解构汉字,转向纯粹的笔墨构成呢?我认为这是偷换了逻辑概念。书法从“读”为第一义转向“看”为第一义,属于书法的审美范畴,而汉字和文字内容,则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我们欣赏一棵树,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是树干的形状,树叶的色彩,枝干的穿插,我们不必关注这棵树的物种属性,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物种属性,离开物种,一棵树就失去了应有的美。同样的道理,中国书法的美,依托于汉字造型表现、空间分布和连续的文字书写中的节奏表现等,前者构成书法的空间艺术特征,后者构成书法的时间艺术特征,从而使书法完全不同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如果解构了汉字,打乱了文字内容的连续性(释义性)和书写的规定性,书法也就失去了本质属性,必然走向抽象绘画。所以,我们谈书法审美从“读”转向“看”,并不是不要可读性,而是指出书法艺术的本体内容(即书法形式的意味)正在成为书法创作和欣赏的第一要求,这种书法艺术要素的形式意味,是在保留可读性的文字和汉字的前提下完成的。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在强调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这个词源自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但却是所有造型艺术的规律。规律和法则,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现在书法界很多人一看到“构成”这样的说法,就认为是西方的理论,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传统书法绘画理论中的布白、章法,其实就是一种构成理论,其内在的形式法则与西方的构成理论是一样的。但从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构成”一词,比“布白、章法”更为丰富,更严密。另外,“构成”一词已经成为各个艺术领域通用的术语,其内涵与外延早已被国内外艺术研究领域所广泛认同,今天的书法发展、书法传播、书法研究不可能再局限在封闭的书法内部,我们要进行广泛交流,和国际交流,和国内外其他艺术领域交流,要把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纳入当代文化艺术的潮流,必须要在理论表述上打破封闭的传统理论体系,采用通用的艺术理论术语,这是一种学术规范,与是否西方化、民族化没有关系。这一点,是大家必须要想清楚的。由此可见,空白不是被分割剩下边角余白,也不是字间、行间排列的距离,而是书家创造、创作的产物,是书家主观追求的结果。

(0)

相关推荐

  • 书法记事功能与艺术性。

    汉字是由抽象的陶绘.符号.图腾等发展而来,之后人们逐渐赋予它音.形.义成为实用的文字.中国书法源于文字,是文字的书写,指出也是记事.记录信息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成为艺术,又随着时代的进步,书法的 ...

  • 看大师们如何把审美情感转化

    作者:可一 编辑整理:宣琪 <欢喜书法禅>四期学员 我们怎么把通过生活提炼典型化了的审美情感转化为书法的点画造型形式?比如当你诗兴大发时,当你有了书法创作的兴趣时,这种情感的意向和书法点画 ...

  • “书临千家始言创,无意创新自出新。”

    中国书法,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沧桑巨变,历经3000年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风貌反映着时代精神,书法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书法家, 上至秦汉.晋唐,下至明清.当代群星璀璨,历朝历代涌现了一些代表人物,李斯 ...

  • 当书法成为纯艺术形式的时候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书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几乎要被消亡的民族艺术形式重又兴盛起来,拥有最大的群众基础,有最为广大的欣赏者.爱好者和实践者.全国各级艺术协会中,中书协的会员最多.各式各样的书展不断 ...

  • 胡抗美: 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我这里讲的从碑帖中走出来,还是侧重于在临帖阶段的"走出来"的观念.只是说,临帖的精临阶段.广临阶段过去以后,那么,在临帖要有强烈的出帖意识和强烈的创作意识.这些 ...

  • 胡抗美: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我这里讲的从碑帖中走出来,还是侧重于在临帖阶段的"走出来"的观念.只是说,临帖的精临阶段.广临阶段过去以后,那么,在临帖要有强烈的出帖意识和强烈的创作意识.这些意识的指导下,还有哪 ...

  • 胡抗美: 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我这里讲的从碑帖中走出来,还是侧重于在临帖阶段的"走出来"的观念.只是说,临帖的精临阶段.广临阶段过去以后,那么,在临帖要有强烈的出帖意识和强烈的创作意识.这些意识的指导下,还有哪 ...

  • 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胡抗美 我这里讲的从碑帖中走出来,还是侧重于在临帖阶段的"走出来"的观念.只是说,临帖的精临阶段.广临阶段过去以后,那么,在临帖要有强烈的出帖意识和强烈的创作意识.这些意识的指导下 ...

  • 书坛名家: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我这里讲的从碑帖中走出来,还是侧重于在临帖阶段的"走出来"的观念.只是说,临帖的精临阶段.广临阶段过去以后,那么,在临帖要有强烈的出帖意识和强烈的创作意识.这些 ...

  • 三种训练方式帮助提升足球耐力

    提升耐力的关键点是重复快速奔跑,短暂休息.曼城体育科学主管Sam Erith先生设计出三种训练方式让你保持90分钟的体能. 训练方式1:带球跑(初级) 从球场一端的边线开始带球,横向盘带至球场的另一端 ...

  • 涂鸦被捧上天,胡抗美东施效颦,曾翔赞其美出了新境界

    当代的创新书法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视公众审美的批评意见,自顾自地指鹿为马.圈内互相吹捧.这些人用西洋美术理论的逻辑正确,取代了书法直观审美感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符合西洋美术的创新和个性,以及各 ...

  • 学习原中书协副主席胡抗美“草书创作造型应放在首位”一说

    天哲按:今天早上看到这篇胡抗美先生写的文章<草书创作造型应放在首位>!天哲读了两遍,自我感觉,这是我接触了解草书以来,读到的最好的文章,文章不长,一针见血!重要的是,文章揭露了草书的本质- ...

  • 【书画欣赏】 王羲之 行书《道护帖》三种

    砚田书院 传承文化 传播经典 155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王羲之行书<道护帖>,又称六月十一日帖,6行,56字.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 王羲之行书六月十一日帖,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