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为啥常见 “子曰”、“诗云”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出于《诗经·国风·桃夭》三篇中。这里的重点是“宜其家人”。上面两篇最后都有同样两句,那便是“宜其室家”和“宜其家室”。我们后世用在结婚喜事上的“宜室宜家”来源于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是指那个要出嫁的姑娘,既有年轻健美的外型,也有深藏不露的才能和良好的德性。“之子”相当于“这个孩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的意思就是这个女孩子嫁过去了,一定很合适于这个家庭。他家里会发达了,娶了这样一个好媳妇。
“宜兄宜弟”是引用《诗经·小雅·蓼萧篇》里的一句。指周公摄政第六年“泽及四海,统一华夷”,因“怀远人”、“柔万邦”之盛德所感,诸侯宴会并无猜忌,如兄如弟相亲相爱。使人读后,便会怀念“成周一会,俨然未散”之思。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是引用了《诗经·国风·鸤鸠篇》中的句子。“忒”:有正心不变的意义。这是指在当权者对于诚意、正心的初衷,须要做到表里内外如一终身不变.才能正己、正人。家庭中如此,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才可自立、立人,相率天下以正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四书里,为什么会常常碰到“诗云”、“子曰”等句子呢?
第一,曾子的时代,历史经验留下的文献,并不多。当时孔子《春秋》刚好新出笼,所谓各国史料的《国语》,以及《左传》、《公羊》、《谷梁》等《春秋三传》还未流行,要引用前人的历史经验,只好以《诗经》最为恰当。
第二,诗句,往往浓缩简练了历史社会上许多复杂的事实和情绪感慨,文字精炼却包含内涵意味无穷,不是破口大骂,或任意批评,或随便恭维,而是能引起引起共鸣。如诗圣杜甫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关键的感慨在哪里呢?详情请点击文中音频收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