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字库塔,全县共有6座,其用途游客基本不清楚,你知道多少
如果不是有缘,你怎会找到我,如果不是精彩,又怎会欣赏到最后,点点关注呗,就当是一个奖励。
小编能够与您相遇,真是三生有幸!
蚕子在桑叶上行走,小编在地球上旅游,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
走在德昌的大街小巷里,不经意间就会与凤凰嘴、魁星阁(钟鼓楼)这些文物古迹相遇,让人生出一些感慨。
田野里可以看大石墓群,大山中可以遇见黑龙潭,这就是德昌不断给游人的惊喜。
在游玩中,这样一个文物古迹引起了我的好奇——德昌“字库塔”。
德昌有11个镇、10个乡,在这些乡、镇中有6个建有“字库塔”,分别是麻栗字库塔(1852年)、仓圣宫字库塔(1836年)、小高字库塔(1862年)、六所字库塔(1829年)、鱼洞寺字库塔(1885年)、茨达字库塔(1870年)。2012年,“德昌字库塔群”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了不少的地方,也游玩了不少的文物古迹,“字库塔”还是第一次听说,也是第一次见识,这样的字库塔群更是闻所未闻。不知为什么要建字库塔,字库塔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说真的,过去经常下乡,我也只是在公路上远远地见过字库塔,白色,不很高大,田野里突兀地耸立着。
从外观看,字库塔具有不同风格与造型,大多是三重塔,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字纸便从小孔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雕梁画栋,特色突出;有的非常古朴,青砖碧瓦,未作更多装饰。
唯有茨达字库塔为五重檐,建造尤为壮观精美。
因多建在乡、镇田坝上,以为是农村人用来做迷信的什么镇“邪”之塔或是用于风水宝地的点缀。小编也问过旁人,但没有人知道,就连岁数大点的老人也是支吾不甚明白。
后来近观,发现部分塔窗口还刻有《惜字库》、《字库》、《惜字宫》等横批,再加之知识的不断积累,也询问过从事文化工作的朋友,知道了德昌这些塔原来是惜字用的。因此,德昌字库塔亦称作“字库”“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
在德昌城东北方、安宁河畔的“凤凰嘴”仓圣宫可以看到宫内供奉着仓颉。民间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中国的漢字就是他造出来的,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文字初祖,亦敬奉他为字神。古代谁掌握了文字,谁就会拥有权力和地位。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兴起,仕绅阶层将文字更加神秘化。
对文字的尊敬,汉字的崇拜,就要求人们爱书惜字,不可随意乱丢字纸。要将废弃的字纸收集起来,统一放进字库塔里面焚烧,以示将文字存放入字库,体现对文字的敬重和珍惜。
德昌6座字库塔集中建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证实,惜字库在很早就有,如广东省南雄市油山镇平林惜字塔,为明代孔子后裔所建。到了清嘉庆年间,嘉庆皇帝特别崇尚文昌帝君,崇尚文字,所以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修建文昌宫、惜字塔之风。德昌因地处西南边陲,到清道光年间,中原惜字之风才影响到了德昌,才有了德昌字库塔的存在。
如今知道字库塔存在的人少之又少,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也不知何物。据北京国家图书馆专家考证,原因在于清末以后科举制度的废除,人们对文字的神秘化也就逐渐淡化了。就以德昌来说,到民国晚期,街上仅有一位读过古书,穿着旧长衫的肖和林老先生在捡字纸。到解放后,这位老先生也停止了他的惜字活动。
解放后国家开展了较长时期的扫盲活动,文字已经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文字的神秘化也就不存在了。再叫人惜字已是不可能,所以,惜字库也就无人知晓了。
虽然对文字的神秘已经淡化,但我们对文字的尊重和崇拜之心应该不会减弱。只有我们对文字有足够的理解和敬重,文字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我们才有更多美好的文章流传千古。
如果你来德昌旅游,不妨去看看这个全国保存较好的文物古迹,你会对文字、特别是我们的汉字有更深的理解和崇拜。
(图片寻自网络,仅用于文章配图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