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源头,石头和水的风景,绿苔藓红茱萸点缀,有缘的话能捡到黄蜡石

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摄影师,没有参加过什么摄影比赛,也没有获得过摄影家证件,以至于参加嵩县某景区风景推广群一天后就被摄协主席踢出群。

近5年来拿着入门级的单反,在伊河两岸,走访过数百个村子,留下了上万张影像,记录了几千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几千块钱的相机在我手里,只是感觉拍出来的照片,比手机好看一些,仅此而已。

因为各种原因,自媒体账号改过几次名字,就有交流几年的老铁私下问我:“老韩,你记录的故事不错,希望我们能提前知道你明天要去的地方,万一有时间私跟着了,也好调整路线。我们也想到真正的乡村走一走,看一看。”

是呀,5年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去什么地方。于是,做了一晚上的分析,决定继续走村,不过,是从伊河的源头开始寻访,计划用一到两年的时间,走访伊河沿岸的800多个村子,听一听村里的故事,走一走流传千年的传说,寻找汤王拜访“华夏第一贤相”伊尹的轨迹,探讨大禹开辟龙门的遗迹……

伊河,河南省西部,源出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在偃师市杨村附近入洛河。《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洛。”伊河是洛阳境内唯一有着完整生态的河流,源于栾川、过嵩县入伊川,绕洛阳,在偃师汇入洛河,如今陆浑水库干渠供应着伊川、偃师、以及巩义、新密等地饮水浇灌。

据说伊河有三个源头,导航直接搜到的是“伊河源生态风景区”,网上搜集了一些基础资料,开始进山。车行到公路尽头,是一户农家宾馆,用陶罐在巨石上摆出了连环流水的造型,农家没有人,罐子里的水也干涸了,再向前走,就是步道。看了看导航,到这条山沟的伊河源头,还有十几公里,当时已经是中午了。

本来计划的是在村里找地方住下,下午寻找年长的村民了解当地情况,第二天再进山,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在上午10点左右发生了改变,由阴天变成了小雪。而山里到下午4点多,天就快黑了,我们最多只有2个小时的进山时间。

农家宾馆向里200米,是一汪碧绿的潭水,捡了块小石头扔进去,看声响,最深处2、3米应该是有的。走过一条水泥仿石材小桥,看到的警示牌竟然写着“未开发景区,进入后果自负”,而在山下,我们专门打听过,往里走5、6里还有人家,既然有人家,又怎么是“未开发景区”呢?

山涧里溪水不大,却有淙淙响声,石阶两旁,还有很多没来得及采摘的山茱萸,给这儿冬日的萧条增添了一分颜色。栾川山区种植山茱萸的比较多,像路边这几棵树,已经有烩面碗口粗细了,应该是30来年前栽下的。拇指大的果子压垂了树枝,却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采摘,半个月前在宜阳花果山,那里的山茱萸早就已经摘完了。

步道趁着山势,沿小溪迂回辗转,河边的巨石大都是有名字的,比如这一块,叫做“官靴石”。

溪水从几块巨石缝隙里面流出来,这儿是“龙潭”。不知道这些名字是景区初步开发的时候取的,还是山里人根据形状随便叫的,有些还挺贴切。如果没有这些刻有名字的提示,游客可能会匆匆而过,看了提示之后,再仔细端详打量这些景观,就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也不知道究竟走了几里路,终于又看到了人家。豫西山区农村,每个生产队的住户其实也不是在一起的,很多地方是这儿一家占据一个山坳,那边两户守着一块平地,老的民房大都是修建在山边不好的坡地上,通过挖山或者垒砌石块垫起来宅基,这儿似乎也不例外。

村子不大,约有5、6户人家,因为他们的门口广告招牌做的很大,避免广告嫌疑,就不放近景图片了。

询问大妈得知,往里再走6、7里路,还有两户人家,再往里面走,还没有开出来路,如果没有本地向导带着,容易迷路。

大妈和老伴儿没有开农家宾馆,夏季有游客进山的时候,在家做一些凉粉,捡一些黄蜡石废料,等着好奇的游客消费。到了初冬,家里300多棵山茱萸树,需要他们老两口一个来月忙活。大叔摘山茱萸不是用竹竿敲打,也不是像宜阳的大妈们一样逐个采摘,他背上背着一块电瓶,手里举着的杆子尽头是带有马达的钩子,只要把钩子搭在树枝上,树枝就像触电了一样晃动,地上顿时下起了红色的果子雨。

告别大叔,继续前行,山里石头上的余雪多了起来,有些干枯的老树上面,也存有积雪。青青的苔藓、红红的茱萸,是这山谷里活着的颜色。

伊河源景区没有门票,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继续开发,现在的基础设施较为简陋,却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在巨石缝隙里修出通道,在山岩上开凿阶梯,正因为没有太多人为建设的痕迹,保持了山谷应有的本色。

远离村庄很久以后,终于又见到一群人,他们居住在不远处的另外一条山谷,那儿只有他们一户人家。女主人说话有很浓重的栾川口音:“那不是老穷门,俺会老想搁这儿住,外头买不起房子门……”

向他们询问山谷里是否还有人家,得到的消息是没有了,再往前走,连路也没有了,山上好多雪,不好走。大哥告诉作者:往里面曾经有个报废的黄蜡石矿,以前有小路,能过三轮车,矿开采完了之后,路也没人管了,都被树梢子、荒草遮盖,慢慢的,也就找不到路了。要想看到伊河源头,得早上来,走三四个小时,到半山腰,乱石堆里流出来一股泉眼,那应该是就是源头。

看了看时间,已经接近下午三点,女主人说:“恁要是不走了,俺家能住下呀,要是走喽,赶紧走,俺这山里头黑的早,路没有硬化,下坡不好走。”

问清这儿是伊河源头之一的龙潭沟,在带的地图上打了一个X,这趟寻找伊河源头的形成以失败而告终……

这两块石头算是这趟寻源之旅的最大收获,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黄蜡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