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失衡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各类疾病都可能会导致体液失衡的情况发生,这时就需要临床医生的介入进行调整,根据患者的检查报告推算补液的内容和剂量,做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而体液修正也是一门“技术活”,“缺啥补啥”的思路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会陷入疾病布下的重重陷阱,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男,52岁,肝硬化代谢失常,因肺部感染加重收入ICU,出现腹水,胸腔积液,下肢和腹壁水肿。
电解质显示Na+122mmol/L,K+3.7mmol/L,Cl-87mmol/ L,临床医生进行常规补钠治疗,同时补充氯化钠和白蛋白,再次查验电解质,Na+138mmol/L、K+3.6mmol/L、Cl-99mmol/ L,水肿迅速改善。
然而第三天开始,患者电解质出现高钠低钾状态,Na+达到147mmol/L,K+3.1mmol/L,临床停止盐水,增加氯化钠补充。第四天患者Na+已经达到155mol/L,患者出现躁动。为了针对这一临床中常见问题,医学界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蕾主任合作推出《体液和钠代谢的平衡与紊乱》精品课程,课程汇集了临床中可能遇见的各类体液问题误区和对策,体液问题临床往往通过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忽视了患者自身的基本情况,“缺啥补啥”的思路很容易被检查结果带偏,进入误区。对于上一案例,朱蕾教授课中做出了精彩解读,请看视频:
实际上,临床中关于体液问题的误区还有很多,在迷雾重重的表象下,可能隐藏着一个又一个陷阱,朱蕾教授将体液代谢中可能遇到的误区和对策,结合经典病例及临床实战经验总结,推出《体液和钠代谢的平衡与紊乱》精品课,供临床医生学习,内容精彩,干货多多,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