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召开
时间:2020-12-08 16:06:46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徐建军 □黄强 通讯员/曲海青 栾心龙)近日,青岛市召开“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省交安委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精神,总结今年以来市交安委工作,对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暨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进行再部署。
据了解,今年以来,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平安行·你我他”行动,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1+6+N”体系,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41个镇、2948个村全部建成交通安全管理站和交通安全服务室,配备基层交通安全管理员、协管员2538人,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全市建成“警保合作”标准劝导服务站79个。二是道路交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摸排道路交通安全隐患406处,整改率达到100%。完成6个“马路市场”整改搬迁。“两客一危”等重点车辆检验率、报废率和重点驾驶人审验率、换证率均达99%以上。通过农交安APP系统录入交通安全劝导信息203.3万余条。实行了事故救援“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合理布建了44个救援点和28家专业救治医院,事故受伤人员救治效能有力提升。三是顽症痼疾得到有效整治。多部门联勤联动,城市、公路、农村三大战场同步发力,超载超限专项治理等整治行动交替进行。
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今年以来,我市已经发生2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冬季历来是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期,随着元旦、春节临近,人流、物流、车流加快流动,道路交通安全压力持续升高,主要面临着“四大风险”:一是货运安全风险。临近年末,各行各业赶工期、赶进度,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量大,是货运传统高峰期,货车多拉快跑、加班加点带来的超限超载、疲劳驾驶肇事风险突出。二是恶劣天气风险。冬季昼短夜长,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频发,特别是团雾、冰雪天气极易引发连环相撞事故,夜间事故和高速公路多车相撞事故易发多发,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三是包车客运风险。岁末年初民工返乡、冬季旅游带动包车、拼车客运需求增加,“黑出租”“黑旅游”揽客发现难、查处难,非法营运、线路不熟导致事故风险上升。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冬季寒冷,“黑校车”接送学生和面包车超员问题将可能增加,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四是农村交通风险。冬季探亲过节、集市聚会活动将增加,农村地区客流物流增多,拖拉机、三轮车、货车违法载人以及面包车超载问题多发,加之农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薄弱、路况差、监管力量相对较弱,事故风险突出。
副市长、市局党委书记、局长隋汝文在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省市部署要求上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真正把安全发展理念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确保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会议强调:一要着力整治源头安全隐患。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理念,坚持从源头上、根子上抓起,靠前一步清剿隐患。全力以赴“控增量”。全过程加强道路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等环节风险管控,紧盯新建、改建、扩建道路,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严格车辆生产、销售、营运准入、报废等环节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改装、拼装、报废回收等“四非”行为。严查违规、超标电动车,补齐安全短板,淘汰落后车型。改进完善驾驶人培训教育模式,定期公开培训质量,推动驾驶人安全意识提升和良好驾驶习惯养成。加强经营性客货运驾驶员、危险货物驾驶员从业管理,严格从业准入及日常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双推送”机制,对查获的酒驾、醉驾党员、国家工作人员分别由办案单位向人员党组织关系以及工作关系所在地的监察机关通报,市公安局向市监察委、市委组织部通报。二是滚动清零“减存量”。紧盯“两客一危一货”、校车、农村面包车等重点车辆检验、报废、违法及驾驶人审验、换证等源头问题,持续开展隐患滚动“清零”。改进完善道路隐患动态排查、挂牌督办、效果评估和临时管控等机制,重点治理长下坡、急弯、临水临崖、平交口及开口、桥梁、隧道等高风险隐患,每季度梳理排查,每半年“回头看”,跟进问题整改。加强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动高速公路护栏按照新标准提档升级。加大酒驾、醉驾积案集中清理力度,确保在12月20日前全部办结。三是紧盯重点“防变量”。年终岁尾,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集市多、频次高,人员聚集性强、密度大,要全面迅速排查全市非法“马路市场”、非法集市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人员聚集区,立即进行整改,严防发生群死群伤道路交通事故。
消费日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
7. 联系邮箱:xfrbw218@163.com 电话: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