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庄先生绘画朱梅邨补景的鸳鸯图

1980年夏朱竹庄先生画就一对鸳鸯寄给兄长朱梅邨,请予补景。朱梅邨【(1911.12-1993.3)别名独眼半聋居士,江苏吴县人擅人物、山水、花卉、年画。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员,并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济大学等院校事美术辅导工作。1950年加入“新中国画研究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人同为母舅吴湖帆的入室弟子,兄弟在漫漫人生路上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兄长朱梅邨补景给朱竹庄的画有多幅,但这幅画特别饱含了兄弟深情!

“闲引鸳鸯香径里”

出自五代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春风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涟漪。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轻轻揉搓。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此件作品乃朱氏兄弟合璧之作,由朱竹庄画图中鸳鸯,朱梅邨则补了画中池中夏荷的背景。朱竹庄的文禽画得一丝不苟,既有五代黄筌富贵的花鸟遗风,又在造型上运用了西画的手法,使得鸳鸯丰满华丽。而朱梅邨以大写意手法于其弟的工谨秀致相对比,以色和墨描绘画了荷花盛开的池塘一隅,技巧娴熟,一挥而就,调子明快,深得恽南田之法。

自古以来鸳鸯被认为是永恒爱情的象征。其优美的体态以及美好的寓意是文人墨客最倾心的宠儿。抒发对诸多美好事物的向往。朱先生所画的鸳鸯别具摩登气息,深潜诗礼内涵,是为了寄托思乡之情。他一直有“叶落归根”的想法,晚年思乡思亲之情逾加浓厚。未能在现实生活中返回苏州老家,通过由兄长补景之法回归故里。情深意切,思念满怀。

兄长朱梅邨不仅补景还为画作起名为“闲引鸳鸯香径里”,其意颇深:在你有闲之时可携恩爱夫人一起回家乡,这是后人的推测。兄弟之间书信往来频繁,想必对此有更确切的诠释,睹物思人(此画现已流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长流…

发布于 12-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