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火车站的范仲淹立像
苏州站南广场 —— 一尊坐南朝北(面朝车站背对苏州城平门)高达9米的范仲淹铜像矗立在广场正中央,而“吴文化始祖”泰伯、“姑苏城的缔造者”伍子胥、“南方夫子”言偃、“山塘始祖”白居易、“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兵学鼻祖”孙武、“圆周率之父”祖冲之则分立与广场东西两侧,且个头只有范公一半大小。
通常看,人物雕像背对主体建筑是国内外公认的常识,同时此处范仲淹像若是背朝车站面朝苏州城,也有重回苏州的有蕴意,符合他二度归族被拒的坎坷人生。不过若说此处主体建筑是苏州城,那么背城面站也说得过去,既然1000年前范公办过范氏义庄接济苏州范氏族人,如今站在苏州城前做下迎宾也应该乐意为之。
范仲淹是苏州人,不过直至逝世,他在苏州的时间累计才两年半左右。
第一段,是他的童年时期。范仲淹出生后二年,父亲范墉因病去世,小范仲淹就在这段时间随母亲谢氏回苏州住过一段日子。为何如此推断?因为范墉是葬在苏州天平山的,自然谢氏携子送夫灵柩送回苏州,并与范氏家族商谈小范仲淹的抚养问题,时间大约也就是两年的样子。期间,他的母亲谢夫人因生活所迫(遭苏州范氏家族拒认),而改嫁给了在苏州当“平江军推官”的山东淄州人朱文翰。
苏州的范氏族人为何不认范仲淹跟他娘。原来,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离开苏州时,带去的是他的第一个妻子陈氏。送他灵柩回苏州的却是第二任夫人谢氏,也就是范仲淹的生母。生母谢氏是在徐州被范墉纳为继室的。按照封建礼教,谢氏如果是以正妻的身份进入范家,是应当回苏州老家祭告祖宗,有迎亲、坐花轿、拜堂成亲的一整套礼仪。但很显然,范墉的这套手续没有做,所以,苏州范族以此拒之。
第二段,是他的青年时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朱说(谢氏改嫁了朱文翰后,范仲淹改姓换名,叫“朱说”(yue))一举成进士,任广德军司理,成了大宋王朝秩为九品的预备役官僚,沉积在朱说胸中多年的归族的心愿终于萌发。朱说带了母亲,一起来到苏州,欲还范姓,却又再次遭拒,看到的仍是一副副冷面孔。这段时间估计也就十天半月。
范仲淹此时作为一名宋朝的新进士,已经有了些许政治资本,想恢复范姓,却仍遭到一阵横炮。这事一直拖了二年,到1017年,朱说升任亳州节度推官了,才得以恢复范姓。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复姓要经皇帝批准;另一种解释是,最后惊动了皇帝,请到了圣旨,才恢复了范姓。
范仲淹归族后不计前嫌,在开办“范氏义庄”前,就不断地用自己的薪俸和奖金(恩例俸赐)对苏州范氏族人进行经济上的接济和补偿。而决定开办“范氏义庄”,已是范仲淹的百年后的安排。范仲淹真是很对得起苏州范氏族人。
但即便这样,母亲谢夫人百年后的归宿,依然成为范氏和苏州本族间解不开的一个结。1026年,范仲淹38岁,正忙着以兴化县知县的身份在苏北大修海堰。这年,谢夫人去世,殡葬成了难题。说她是范墉的女人吧,她已改嫁了朱家;说他是朱家的女人吧,她儿子已经复了范姓,她自然也是范家的人。两者相衡,进范家的理由更充分一点,也是范仲淹所希望的,但这个结果没有出现。范仲淹只能将母亲葬到河南伊川,洛阳南郊,万安山下。
河南伊川 范仲淹生母秦国太夫人墓
而范仲淹自己和他的长子范纯佑,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以及一侄九孙六曾孙和两个曾孙媳妇也全部安葬在这里。本来,河南就有范仲淹的家。
第三段,是他的壮年时期。范仲淹45岁调任苏州任知州,但这一次,在苏州的时间并不长,从1034年的8月到1035年的3月,总共做了半年的苏州知州。因为按照宋朝的律令,范仲淹是不能回家乡做官的。但这一年苏州水灾很严重,而范仲淹对治水又很有一套,所以,朝廷才破例将范仲淹调来。水灾治理好了,又匆匆将他调走,并予以嘉奖,并进了京,当了开封府的一把手。
范仲淹自己也常说,吾是北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