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退海之地万古沧桑来(文/王德胜)
德州地处华北平原,这片平原的形成,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
德州所处大地构造部位为华北地台渤海凹陷区,约形成于3.6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该时期华北大地泰山、太行山、燕山等山脉上升隆起,平原部分则沉降为渤海凹陷。到第三纪中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时期,渤海凹陷再次剧烈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海水浸入凹陷地带,直到中更新世,华北平原仍为浅海。当渤海凹陷剧烈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时,黄河进入本区。黄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约经过200万年左右的冲刷、沉积,使地壳不断升高,海水逐渐下退,才形成广阔的黄泛大平原。在第四纪时期的近200万年内,德州所处地层已沉积厚度达230米左右,尤其近1万年内,平均沉积21.64米。
牛王引黄渡槽
德州与黄河休戚相关,禹疏九河,至今有五条在境内。秦始皇改黄河为“德水”,西汉设安德县。隋开皇年间罢郡设州,始有德州之名。
引黄工程
黄河流经德州,文献最早记载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黄河在今河南滑县决口改道,进入德州后主要流经今夏津、平原和德城区,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黄河干流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以上决口,第二次大的改道,此后不再经过德州,历经千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发生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河道再次北移,横穿夏津、武城、德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东京留守杜充在今河南滑县西南决开黄河,黄河改道南移。如今的夏津黄河故道公园、《德县志》中的屯氏河故道,说的就是这一段。
引黄工程:引黄济津潘庄线,从黄河潘庄渠首闸引水,经潘庄总干渠入马颊河,再通过漳卫新河倒虹吸工程奔向天津。
古时的黄河桀骜不驯,西汉安德县的设立,就是期盼德水安澜,在德州的志书中,对“德水安澜”较为详细的表述是清代田雯的《长河志籍考》:德州,古九河之地,黄河所经,汉县名为安德者,以其德水安澜耳。安德县隶属平原郡。那时的平原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管辖着平原、鬲、高唐、重丘、般、乐陵、祝阿、安德、安等19个县。而这一时期,也是饱受黄河水患之际。文献记载,西汉黄河大的决口有10余次,侵袭平原郡五次: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濮阳决口;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在馆陶决口;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在今夏津灵鸣犊决;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在今河南滑县决口;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在平原决口,德州首当其冲。其中其中最建中的濮阳决口,《汉书》卷六记载:“(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1907年6月7日,齐河县,黄河渡口
由于古黄河的长期冲积、泛滥和迁徙改道的影响,以及近代运河的泛滥冲刷,造成了目前德州的地形地貌景观。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最高处,位于夏津陈公堤高地,海拔 32.6米(黄海基面,以下同),最低处位于庆云东北,海拔 5.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