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泉州古港,是怎样成为世界大港的?
泉州是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港口,位于福建省东南的晋江入海口北岸。五代时,留从效据闽,发展海外贸易,在今泉州拓建城垣,环城植刺铜树,故有“刺桐城”之称,简称“桐城”。
泉州,秦代属闽中郡,汉代属会稽郡,唐代名晋江县,后置泉州,治所在晋。宋代继承唐代建制,仍称泉州。元改泉州路,和浙江的庆元路一样,是州府建置。它管辖的范围很广,包括今天晋江流域、澎湖群岛、厦门、金门、同安等县市。明清两朝,均为泉州府。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衰落,泉州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唐代,泉州不过是土夯城墙,宋代改筑为砖城,明代营建为石城,曾经作为最繁忙的国际贸易口岸而扬名中外,但也因为闭关政策,而使这一名港旁落在淤泥之中。
一、世界大港的形成
泉州居于东海海隅,经济远较广州落后,唐代广州已是岭南大港,而泉州只不过一道土墙,但经悉心经营,因势利导,渐成一座世界大城,这确有着一定的历史经验。首先是通商海外,发展贸易。历史的事实说明,泉州过去的光辉,是建筑在对外开放政策上的,没有宋元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也就没有泉州的历史光辉。
北宋神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置市舶司于泉州,因为它在唐代时已有外商来往经商,但开始时还不能与广州抗衡,到了南宋和元代,泉州已压倒广州,一跃而为第一贸易大港。
泉州港包括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和安平港等区域,以泉州湾为主。泉州湾中的后渚港,背山面水,港道深广,是泉州港的主要泊所,犹如广州的黄埔一样。南宋迁都杭州后,统治中心移驻东南,泉州、庆元(明州)、杭州海道相通,地理上较广州更为方便。
南宋的大宗出口商品瓷器,主要是浙江和福建的产品,龙泉、处州、建州等出口瓷窑,又都与泉州相近,广州的一些大食商人,也移居泉州经商。这样就使泉州得天时地利之便,与广州并驾齐驱,当时并称泉广。
南宋绍兴末年,泉广两地外贸收入约二百万贯,各占一半,约占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的七年间,泉州市舶总得不过九十八万贯,到了绍兴末年,一年收入即等于以往七年的总和,可见泉州贸易的发展速度。
由于外商及其家属定居泉州的日趋增多,宋代在泉州也设有类似广州的蕃坊,地址在泉州城南。例如大食巨商施那帏,南昆国(今印度马拉巴)商人罗巴智力干父子等,均居泉南。佛教徒、天竺国啰护那也建宝林院于泉州之城南。对蕃坊的治理,也类同广州办法,蕃长人选和法律事宜,均受中国政府管理。
南宋视泉州为经济命脉所在,所以迁移大批宗室定居泉州,管理宗室的南外宗正司,即设在泉州。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适,就是于南宋嘉定、宝庆年间(公元1208-1227年)提举任泉州市使的。起用皇室掌管泉州市舶,反映了宋政府对泉州经济的倚重。
元代的泉州仍较其它口岸更占优势,各国商人纷纷来此。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
“凡印度之贸易船,来泉州入者其众,且输入香料及其他高价之物品。中国商人多集于此,凡由外国输入中国之大宗宝石珍珠及其他货物,均藉彼等之手,分布于南中国一带。余敢断言,如供给基督国家各种货物之亚历山大港及其他诸港,仅可驶入胡椒船一艘,而泉州之港虽百艘或百艘以上之胡椒船,亦可驰入之。此港可称为世界二大贸易港中之一焉。”
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到了泉州后说:
“刺桐城诚世界最大港之一,或迳称为世界唯一之最大港,也无不可也。余曾目睹大帆船百艘,辐辏其地,至于其他小船,则更不可胜数矣。”
泉州一跃而为世界大港,给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引进复出,开创先例
泉州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有经济贸易往来,据南宋泉州市舶使赵汝适的记载: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东起日本,南达南洋,西至印度、阿拉伯、东非海岸四十余国。泉州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漆器、铁制品等手工业品以及铜钱。进口品种有香料、珍珠、象牙、吉贝布、木材、工艺品等。
泉州既向世界各国出口丝瓷等各种货物,同时也从外国引进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在宋元时期,特别是在明代中期,尤为显著。
宋元之交引进的棉花,在闽广两地种植,开创了我国种棉的历史。十六世纪中叶,泉州和吕宋(菲律宾)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不少泉州商民去吕宋经商定居,烟草、甘薯、花生、玉米等重要经济作物均由拉丁美洲传入菲律宾,而后又由菲律宾引进到泉州、漳州等地种植。今天,这些作物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中外经济交流史上的贡献。
明代在泉州建置市舶,嘉靖罢而复开。漳泉两口以及有识之士,虽力主开海贸易,但由于明代中期以后,腐朽势力日趋上升,主禁派渐居上风,泉州海外贸易已不能与宋元时期相比。
清初,因郑成功据台而严禁省下海,著名于世的泉州港,也因淤塞日趋严重而无法通航,泉州终于旁落了。但历史的经验是清楚的,今天泉州港重获新生,它正在以新的姿态参加到国际贸易的行列中来。
【本文由“野谈历史”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