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孩靠输血续命,4年住院143次,父母无奈献血60多次
“从查出女儿患病的第二个月,我和妻子就开始频繁的献血、献血小板,4年来已经献了60多次,有时是一个治疗量,有时是两个,到现在预计已经献了两万多毫升,就是为了孩子能及时的用上血。”6月7日,40岁的林绍康无奈地对摄影师说:“孩子来来回回住院已经143次,平均每月要输4个治疗量的红细胞和3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要是不能及时输上的话,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林绍康是云南昆明西山区海口镇中平村人,因家庭条件欠佳,16岁初中毕业后就到一家小修理厂当学徒工。29岁那年,在一次检修中他发生严重工伤,导致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和腹部开放性创伤,幸运的是经过抢救,他挺了过来。“我住院时,妻子杨世美不顾亲友反对,不离不弃地照顾我,出院后我们就结了婚,后来就有了我们唯一的女儿林宁。”图为林绍康的女儿林宁5岁时的照片(家属提供)。
林绍康介绍,他工伤后干不了体力活,就和妻子摆了个地摊维持生计。“2014年3月,地摊生意越来越难,为给女儿的将来创造好条件,我们把她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然后跑到思茅想做点小生意。谁知刚去一个月就接到孩子爷爷的电话,说她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其中一项指标很低,医生让尽快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我们紧急跑回家,后来在昆明市儿童医院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图为林宁在医院接受治疗。
“一开始,我们不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啥病,后来听医生说,是孩子的造血功能出了问题,骨髓不造血了,而且她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指标都很低,没有了抵御致病菌的能力,随时有可能因缺氧休克或者出现内出血和外出血,危及生命。”林绍康说,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有三种:药物治疗、胸腺免疫球蛋白治疗和骨髓移植。因家庭经济原因,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采用花费不大的药物治疗。图为林宁在输悬浮红细胞。
因药物治疗需要定期输血,林宁每过六七天就到医院输一次血小板,过几天再输一次血小板加一袋悬浮红细胞。由于输血量大,经常因血库缺少血小板而排不上队,为挽救孩子生命,林绍康只得和妻子一起去献血,因为按照规定,献血者可以优先用血,而且献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还可以报销互助输血费840元。从此,“用鲜血养育孩子”成了林绍康和妻子杨世美的生活日常。图为林绍康在血站献血。
“从孩子患病的第二个月我和妻子就开始交替献,可献血一年只允许两次,完全不够孩子用,后来就献血小板,半个月献一次,有时一次献1个治疗量(250毫升),有时两个。”林绍康说,从女儿6岁患病的4年间,他和妻子共献了82个治疗量、两万毫升以上的血小板。“我妻子经常一献就是双份,后来她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加上要为后期移植做准备,就没再继续献,而我还在坚持。”图为林绍康和妻子的部分献血证。
林宁每月平均要输4个治疗量的红细胞和3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每次都是住院输血,4年来,年仅10岁的小林宁已经住了143次医院。“每次住院约有3000元左右的费用,除去医保及互助献血补贴,年复一年已累计花去近30万元。”图为小林宁在医院输血小板。
长期输血致使林宁血液中的铁蛋白高达五千多(正常三百以下),服用的去铁药疗效也在减弱,以前一盒能吃十天,现在只能吃五天。而且血小板也不像以前输进去就涨到近两百的指标,现在输了也仅涨到七八十。“医生说这是血小板输注频繁导致的输注失效,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持续的高浓度铁蛋白会损害孩子脏器的正常工作,骨髓移植已迫在眉睫。”林绍康说。图为林宁在吃稀饭。据了解,血小板太低时,普通的饭粒容易划破肠胃,引起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