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
文 | 有书不雨亦潇潇 · 主播 | 阿成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公元744年,当时的大唐正值盛世之巅,四海豪杰都梦想着跻身长安,求一世功名。
然而,一个在长安生活了近五十年的老人却嚷嚷着要回到越州山阴的老家去。
这个老人便是贺知章,此时的他已是86岁高龄。
大病初愈的贺知章向唐玄宗提出了辞职,玄宗见他满头银发,面容憔悴,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为了表彰贺知章对朝廷的贡献,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太子更是持学生之礼,率文武百官为他送行。
觥筹交错,喧闹过后,贺知章真正地与身外名利挥手告别。
当他带着深宫美酒的醉意,晃晃悠悠走出人群熙攘的长安时,他的人生经历开始在脑海中飞速闪过。
贺知章的人生是幸运的,他生逢盛世,十几岁时便以诗文闻名当地。
公元695年,武则天恢复科举取士,贺知章闻信进京赶考,并在路上写下了不凡的抱负:“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科举是唐代学子实现梦想的途径,同时也是很多读书人的梦魇,不知有多少读书人屡考屡败,久困科场。
但贺知章何其幸运,在恢复科举的第一年便一举高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第一个有史记载的状元郎。
科举的顺利为他打开了人生的新篇章,而这时的他也许还不知道,自己的回乡路竟然走了足足一生时间。
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成为状元的贺知章成了整个大唐的焦点,当时工部尚书陆象先得知贺知章是自己的亲戚后,便主动前来道贺。
两人都是著名才子,一见面便谈古论今地聊了起来,陆象先更是被贺知章的才华深深打动,以至于每逢人便感叹道:
“贺兄言论倜傥,可谓风流之士。
我跟别人离开久了,毫不挂念。
但是一天不见贺兄,就觉自己变得浅俗狭隘。”
虽然起点很高,但贺知章并没有一飞冲天,而是在基层摸爬滚打了近三十年,一直是一个从七品的博士,相当于长安大学的老师。
作为首都大学的资深教师兼东宫的特聘高教,贺知章的身价本来应该是很高的,只可惜,他运气不好。
因为奸相李林甫的挑拨,东宫很不得玄宗待见,太子老师的日子自然也不太好过。
有个名叫薛令之的老师,和贺知章一起教太子李亨读书。
有一次,薛老师想要发发牢骚,便随手在墙上写了几句诗: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多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
碰巧的是,他的牢骚恰巧被玄宗看到了,玄宗顿时大怒,续诗其后:
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可想而知,薛老师因为几句牢骚最终丢了饭碗。
有了前车之鉴,即使眼看着同时入朝为官的人已经官至高位,贺知章仍表现出了难得的淡泊。
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从不懈怠,从不旷工,后来要不是陆象先的举荐,恐怕他就会在这个岗位上终老了。
在陆象先的举荐下,贺知章得以升任礼部侍郎,正式步入仕途。
如此一来,他终于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这年,唐玄宗欲东岳封禅。
皇帝出行,自是锣鼓喧天,但唐玄宗不想过于喧闹,便召见贺知章前去拟定礼仪制度。
贺知章便进言说:
“昊天上帝是君位,五方诸帝是臣位,帝的称号虽然相同,而君臣的地位不同。 皇上应到山上去祭祀君位,群臣当在山下祭祀臣位,这足以垂范于来世,是变革礼法的大举措。”
贺知章的一席话既为唐玄宗解决了问题,又突出了他作为皇帝的尊贵,因此深得玄宗赞赏。
不久之后,贺知章便调任太子右庶子、工部侍郎,后又改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官从三品,因而又被称作“贺监”。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在贺知章混迹长安的五十年中,他没有坐拥豪宅大院、宝马香车,而是遨游里巷,觅一酒肆,醉后属词,动成卷轴。
如此纵诞,无复规检,因而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
也正是如此的快意生活,让贺知章在长安交到了许多朋友,使他京漂的生活热闹许多。
他和“草圣”张旭是好友,二人经常酒后挥毫泼墨,切磋书法。
贺知章尤善草隶书,笔锋潇洒狂放。
当时的书法家窦蒙点评当时名家书法时多有讥贬,唯独推崇贺知章书法“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
如此高评使贺知章获得不少粉丝的追捧,以至于“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贺知章不仅墨宝备受追捧,其诗文更是名震长安,与张若虚、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
但奇怪的是,他虽然诗名很大,却并不高产,《全唐诗》中仅仅收录了他的19首诗。
或许对于贺知章来说,酒才是他生活中的主角,至于诗赋只不过是乘兴而作的配角罢了。
这也正如李白所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二人皆好酒,故而成了忘年交,唐朝的历史也因此留下了二人共饮时的一段佳话。
公元742年,李白初到长安,在宫观紫极宫中做了一名道士。
这天,贺知章来到紫极宫中,李白闻讯求见。
他见李白“仙风道骨”,很对自己的脾胃,于是两人便攀谈起来,说着说着,干脆就近找了一家酒店,进去摆酒叙话。
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对他的诗才十分欣赏,于是笑着问:
“李老弟近来可有新作?拿出来给老夫欣赏欣赏。”
李白笑道:
“能得到贺监的指点是我的荣幸。”
说罢,便拿出诗作恭恭敬敬地请这位诗坛前辈指点一二。
贺知章看完李白写的《乌栖曲》,赞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再看《蜀道难》,贺老更是忍不住点赞,称李白“天上谪仙人也”,从此李白便有了“诗仙”的称号。
二人相逢恨晚,又同是好酒之人,一个“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二人恨不得将往日未同饮之酒,今朝一饮而尽。
酒兴正浓时,店小二却来要酒钱,两人一摸口袋,却发现都没带钱。
贺知章略一思索,顺手解下随身佩戴的金龟当作酒钱。
李白认得此物,这金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标志官员品级的东西怎么能换酒喝呢?要是被皇帝知道了,那是要治罪的!
想当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孚便因把皇帝赏赐的金貂拿去换酒喝了,从而遭到弹劾丢了官。
李白见状,急忙阻拦说:
“万万使不得!这可是朝廷按品级发给您的,怎么能拿来换酒呢?”
酒逢知己千杯少!贺知章豁达率性,怎么会在意?
只见他仰面大笑说:
“这算不了什么!今天我们有缘得见,一定要喝个痛快!区区一个金龟,何足挂齿!”
说罢,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了金龟递给店小二,用来抵押了酒钱,这便是“金龟换酒”的故事。
诗狂与诗仙相交,诗情和酒意挥洒,人生至乐不过如此,当饮三大白!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有多少人选择漂泊,只因故乡安不下灵魂,他乡容不下肉身。
贺知章则不然,他的灵魂得以妥帖安放,肉身也无需挂碍,异乡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只不过,再如意,终究是个漂泊的异乡人,他始终对故土怀有一份牵挂。
公元744年,贺知章离开了这个寄居大半生的繁华京都,回到了自己最初出发的地方。
当贺知章拖着孱弱的身躯,再次踏上故土时,早已物是人非。
一别五十载,沧桑迟暮,唯有那一口乡音未变。
不曾想,村口几个孩童笑嘻嘻地望着自己,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
孩童无心,诗人有意。
刹那间,他强烈地感觉到:
流水依旧,故人不在,曾经相熟的一切是那么陌生,自己竟成了故乡的外人。
贺知章百感交集地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便是对贺知章一生的高度概括。
回乡不久后,贺知章便病倒了,须发皆白的贺知章躺在病榻上,窗外微风吹拂,镜湖水波荡漾。
忽然间,他停止了咳嗽,口中念念有词。
儿子俯下身子仔细一听,原来念的是他最近作的一首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的一生一如这湖波,任你春风缭乱,我自初心不改。
后来,李白听闻贺知章过世的噩耗,感伤万分。
想起当初一起举杯共饮的美好时光,禁不住泪满衣襟,遂写下《对酒忆贺监诗序》一诗以示悼念: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已至暮年的贺知章回到故乡,叶落归根,安然离去,他这八十余载的圆满人生,实在幸福得令人羡慕。
朝庭倚赖的重臣,潇洒率真的狂士,幽默风趣的老头,贺知章穿梭在不同的角色之间,为多彩的盛唐平添一抹亮色。
贺知章一生平顺,善始善终,既没有李白那样的大起大落,也没有杜甫那样的颠沛流离。
他喜好交游,上自公卿,下至百姓;他饮酒谈诗、参禅论道,不求名利,豁达自如。
他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了无尽的快乐,因而被时人评为:“雍容省闼,高逸豁达。”
在他离世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无数文人的心碎了。
而对于贺知章来说,他最幸运的就是一生横贯整个盛唐,在醉酒中迷迷糊糊一辈子,然后在盛唐落下帷幕前悄然离场。
如此人生,令人神往!
参考内容:
1.《旧唐书·文苑·贺知章传》
2.《新唐书·隐逸·贺知章传》
3.《饮中八仙歌》
4.《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