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学科壁垒,这所学校探索出一条走向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统整之路

一所学校如何从低年级开始,探索一条打通学科壁垒,走向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统整之路?

每6-8周,一个主题单元学习结束,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都会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单元学习成果展。无论是作品展览、情景剧展演,还是义卖活动,学生都乐在其中。显然,这已经成了龙泉学子的一种期待。

这不是一次孤立的活动,而是基于跨学科整合学习的一部分,是一次表现性评价。此前在历时一个半月的学习中,他们要经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整理、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

里没有固定的上下课铃声,因为每个年级都有自主设计的一日流程;没有填鸭式教学,因为“做中学、研中学”成为主要学习方式。他们用一个个探究活动串起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科知识巧妙融入主题单元学习中;他们把教减到最少,把卷面考试尽可能转化为表现性评价,所有这些不是学习的点缀,而是龙泉学子的学习常态。

这里呈现了不一样的学习样态,这样的方式为孩子打开了另一种学习的世界。

播放GIF

把学习带进生活

吉若慈是今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与其他学校同龄人的学习内容不同,一开学她所学习的是一个叫做“校园”的单元主题。

“交到新朋友”是吉若慈接到的第一个学习任务,这是“校园”主题探究的起点,然后她经历了“逛校园”“装扮教室”“小小升旗手”“校园小导游”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测量校园里的公共空间,需要通过绘画画出自己眼中的校园,需要梳理在校园发现的汉字、词语,需要在分工合作中解决真实问题。学科知识的学习就是这样为探究任务而开启的。这种因需要而产生的学习,让学科知识学习变得更加“有用”,也更加“有意思”。

在这个单元学习的最后,年级组举办了一场“校园小导游”单元成果展来庆祝和检测学生的探究所得。在整个主题单元学习中,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一个个好玩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公共空间、需要、规则、仪式、符号、约定、信念”等概念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融入了基于标准的学科学习机会,同时学生对“自律、负责、文明”等必备品格和交流、自我管理等关键能力有了初步理解和行为自觉。

校长张永梅说,这个主题主要聚焦于校园里的公共空间、规则与成长等,学生通过对校园的探究,认识这个自己将长期生活和学习的新环境,并逐渐认识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达成对校园的基本理解。

二年级“食物”单元的学习成果展有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名字——“舌尖上的龙泉”。这一天,整个校园广场成了一个美食街。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摆摊设点售卖自己制作的特色食品——五香鹌鹑蛋、糖醋里脊、自制花生糖、小锅贴、香芋地瓜丸、红烧凤爪、披萨、鸡翅、糯米团子、水煮肉片等花样繁多的美食应有尽有。学生有人做厨师,有人负责收款,有人负责招揽顾客,不少家长也参与其中担任志愿者。

这样的活动不仅是二年级学生单元学习成果的总结评估,同时又是一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一年级学生全程观摩了整个活动,活动结束回到教室,主班老师会带领学生讨论、交流“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 副班老师负责运用“Y图识字”分三个区域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发言。记者看到黑板上“Y图识字”中,“看”的区域记录了像“庙会”“三明治”“甜食”“免费送东西”“美食”等词语;“听”的区域板书了“吵吵闹闹”“介绍”“吵闹”“很吵”“音乐”等词语;“感觉”的区域板书了“糖很甜”“心意”“卖东西很辛苦,希望有人来买”“无数的东西”“很甜”“哥哥姐姐不容易”等词语。

老师还引导一年级学生运用“双泡图”梳理校园美食街与心目中的美食街的异同点。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成果展示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他们还要结合这一成果展示学习百分数、估算等数学内容。各班核算了本次活动的收支情况,收入统一捐赠给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孩子。

这就是来自真实生活的学习。在这一主题探究中,因为要解决真实问题,学科知识的学习成了一种刚需。

播放GIF

当困惑变成共识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堂,让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钟斌惊讶不已:原来教学真的可以有如此大尺度的改变!如今在农村学校支教的他,因为有了对比,更加意识到这种“大单元、重参与、强体验”主题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为什么龙泉的学生如此喜欢学校,如此热爱学习,这与教学方式有关。”钟斌说,“这一课程思想,高处看是概念、是主题,低处看是学科、是思维。”

然而,选择这项改革,龙泉实验小学的教师团队的确鼓足了勇气。

龙泉实验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4年前,一纸调令把在民办学校担任校长的张永梅调回了这所公办学校。新官上任,张永梅怎样“烧起第一把火”?她选择了从“寻找共识”开始。

与新入职的教师第一次见面,张永梅有意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分析目前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学生思维方面,你认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收集上来的答案,张永梅越看越激动——

“学生不是积极思考,而是静等老师讲答案或照老师的思路答题,无自己的思想……”

“大家都被教材拴住了……”

“学生思维方面特别容易受教师影响,导致出现众多的千篇一律……”

“学生的阅读量跟不上,思考问题面窄,缺乏主动性、创新性,拘泥于老师的答案……”

“不少孩子厌学,主要原因是学习过程枯燥、缺乏趣味性……”

问题设计的初衷是考察老师对教育的洞察力和自己独立的思考。张永梅没想到,这些彼此尚不认识的教师,不约而同达成了共识。这更坚定了张永梅在这所新建学校里作出一点大胆的探索——做跳出“舒适区”的教学改变。

经过头脑风暴,他们进一步锁定了问题的核心:在课程设计上缺少协作,缺少对课程与教学达成共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教师封闭在自己的学科内部,跨学科的教学研究罕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基于教材,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束缚了学生的理解力与创造力;考试和评价主要基于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概念性理解;主流的分科教学形式和固定的课时安排限制了师生的探究性学习;课程标准没有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分离;学生的学习与其生活分离。

张永梅在与教师交流时,曾引用过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说的一句话:“我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 这句话打动了所有教师。

“我们再不能一厢情愿地教到无以复加,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张永梅说,“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开启我们的行动?”

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对话和共识中开启的。

于是,这所学校从低年级开始探索一条打通学科壁垒,走向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统整之路。

播放GIF

保护童年,保持热情

郝天宇、郝天齐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一段时间以来,两个人为缝制一副手套忙的不亦乐乎。这是在学习“服装”单元时,两个人准备给妈妈送的礼物。每天放学两个人都会把“工作”带回家。家长说,两个平日里顽皮的哥俩,变成了手拿针线、一丝不苟的“暖男”。

因为将学习带进了生活,知识的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学生的识字量、口头表达能力、运算能力以及考试成绩都明显提升。

让教师更加坚定改革信念的是,来自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

一年级有学生提出,显微镜为什么能把很小的东西看清楚?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为什么不一样?磁铁为什么会有吸引力?五星红旗上的五颗五角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钢琴能弹出音乐?病毒为什么会对人有害?

三年级有孩子提出:为什么有些车需要四个轮子,有些车需要更多的轮子?我们骑的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为什么人掉不下来?如果人类没有吃蝙蝠,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一开始被学生问得很尴尬,因为很多问题实在无法回答,渐渐地老师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孩子的学习正是从提出他们惊奇和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二年级主班教师宋鹏鹏说,“现在我的课程观发生了变化,以前上课主要关注的是教材,现在当学习与生活相连,孩子便发现了学习的意义,只有建立起意义感,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与宋鹏鹏的感触一样,主班教师刘冬敏以前教数学,从不敢越界教书,现在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材顺序。

各年级的主题设计秉持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全科设计。不同学科教师根据主题需要协同备课,让每位教师都有儿童视角和立场。二是全员参与。备课与实施,打破班级、教师、学科之间的界限,实行校内“走班”,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教学资源。“我们的努力不是给予,而是顺应和保护,是让孩子对生活、对学习保持热情。”张永梅说。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消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有新的变化: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是从日常生活概念到准科学概念再到科学概念的过程,由综合到分化,对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调整。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综合,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将学科性质相近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整合为“科学”,保持与分科基本内容一致等。

这个消息让张永梅格外高兴,在这个新变化里她读出了“被认同感”。

继续阅读(剩余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