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弯弓射大雕,盘古霹雳开天地,Cell旗下的期刊封面连女娲也开始不务正业了!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2414天
科研人自我放飞之后......
在多数人的普遍印象中,科学枯燥似乎已成定论。每每提及科研,脑海中总是会被各种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充斥填满。
宛如天书般的学术论文亦让人退避三舍,明摆着是一副拒外行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不由自主地就开启了膜拜模式。
而这天崭般的壁垒也让科研者被不明就里的“外行”硬生生地按上了一板一眼、严肃刻板类似的字眼。
不过,谁说科研就非得一本正经的搞?总有一些风趣的科研者不按套路出牌。他们看似高冷,内心却十分逗比,只要他们想,分分钟可变身为行走的段子手,耿直得让人瞠目结舌。
他们以生动、风趣、充满创意的学术表达,在秀出了自己“炫酷”幽默感的同时,也将科学研究从阳春白雪变得下里巴人。
这不,近期,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化学系教授石枫教授就联手《中国化学》期刊杂志精心打造了一张“女娲补天版”封面图(见下图),在高冷、严肃学术平湖中掀起阵阵涟漪。
当然,这波“出圈秀”并不只是简单粗暴、毫无理由的“恶搞”。
实际上,这番创意背后有一整套理论的支撑——石教授设计了“构建烯烃-吲哚轴手性骨架”的策略,弥补了轴手性大家族骨架的空缺,所以她才用女娲补天这一神话做贴切的比喻。
而除了这次炸出圈的“女娲补天”,石枫教授团队还曾经出过“倚天屠龙记”的创意,那张图中刀剑齐舞,石枫教授同样是红衣赤带立于人间,这图配在严肃的论文页面中,极具冲击力。
石教授此番“石破天惊”、突破固有条框的表达形式,充分展示什么叫“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不过,有关“女娲”的大胆创意并非独属于石教授,类似的表达也并非只此一例。
浙江大学王福俤教授团队也曾以“女娲补天”的形象在《科学通报》发表封面论文,该封面还被评为中国科学杂志社2019年度最佳封面。
其实,不止是女娲补天,青花瓷、水墨画、大熊猫、万里长城、太极功夫、龙凤、哪吒、孙悟空......这些中国元素在近几年里也是愈发频繁的出现在各大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上,让世人新奇,让国人自豪。
中国风的期刊封面图
1.盘古开天辟地
2017年,Developmental 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题为“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SEC)drives neural stem cell fate commitment”的论文。
该封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文章中,超级延伸复合体SEC与神经干细胞中的Notch信号通路所形成的正反馈环路,不正如盘古手中的大斧,一举劈开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命运,从此,神经祖细胞与干细胞之间就是天壤之别。
2.后羿弯弓射箭
2016年,Cell Stem Cell发表了题为The Dlk1-Gtl2 Locus Preserves LT-HSC Function by Inhibiting the PI3K-mTOR Pathway to Restrict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的封面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Gtl2位点编码的miRNA,通过抑制线粒体的代谢活动,保护造血干细胞,一如后羿弯弓射箭,射下熊熊烈日,保护万物苍生。
3.孙悟空练就火眼金睛
2015年,Cancer 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文章“LKB1 Inactivation Elicits a Redox Imbalance to Modulate Non-Small Cell LungCancer Plasticity and Therapeutic Response”。
该研究指出缺失LKB1的肺腺癌一如被八卦炉里烧炼的孙悟空,持有更强的可塑性,不仅可解除更高的氧化应激,且可以进行系统重编程转分化为肺鳞癌产生耐药性。
4.中国山水图
2015年,Cell杂志则发表了题为“A XEN-like StateBridges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 during Chemical Reprogramming”的封面论文。
研究揭示了化学重编程过程中的一个类似于胚外内胚层细胞的中间态,就是画面中间的那个山头,而山头之间的两座桥梁即为小分子化合物,可让细胞命运的转变变得更加容易,更加自然。
图中的小船指的是转基因诱导iPS的方法,尽管它也可以从体细胞状态通向多潜能干细胞转态,但是转基因方法和小分子方法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5.彰显大国气象的万里长城
2015年Cell Stem Cell的封面图则用万里长城描画了m6A在mRNA序列上的形成过程,其中火代表m6A,烽火台代表腺苷酸(A),microRNA代表木柴。
6.画龙点睛
还记得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吗?动粒组装的关键(点睛)之处在于组蛋白H4的20位赖氨酸的特定修饰H4K20me1。
7.双龙戏火珠
喜庆的双龙戏火珠,源于先秦,代指两大蛋白复合物Mediator与Spliceosome(双龙)调控RNA(火珠)可变剪接。
8.双师舞球
双狮舞球,经典的中国民间艺术表演。造血干细胞「花落谁家」,由Irf4与Pu.1两个转录因子之间的拮抗作用决定。
画风清奇的论文配图
这些“中国风”版的期刊封面还仅仅是个性十足的科研者们“小试牛刀”,而画风清奇的论文配图,才是暴露了科研人有趣一面的最戳心窝的一种方式。
这些论文配图或捎带自嘲特点,或完全走灵魂画风路线,无不彰显着科研者“胆大包天”、逗比十足的幽默气质。
1.表情包派
万万没想到网上聊天常用的表情包竟然也能成为顶刊配图,作者的胆量之大,真是人既讶异又佩服,毕竟现实中还真没有多少作者有勇气把此类论文配图提交给期刊编辑吧。
2.漫画派
(Doi: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6.12.102)
显然,该文章的作者必然是经典漫画《七龙珠》的真爱粉,他以耳熟能详的漫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说明了BPO-BHN异质结结构和其高催化性。
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IF=3.6)所收录的文章《A visual comparison of normal and paranormal distributions》通篇只用这一幅漫画来诠释正态分布和超自然分布的区别,除此之外,别无它言!
不过我等凡人就不要在正经论文中作死了,要知道大佬之所以是大佬,那无论做神马都是无比牛叉的,如此才配得上万人敬仰。
(DOI:10.1007/s12274-009-9047-2)
这张漫画出自彭笑刚教授于2009年发表于Nano Research的文章末尾,实验室的搬砖工(自封“合成之王”)在合成了完美的单分散纳米晶后,遭到企业工程师和老板们的质问其用途以及能否挣钱。颇具一些自嘲的意味。
3.脑洞派
还记得这些造型各异的纳米小人嘛?这些堪称有机合成届卖萌鼻祖的纳米小人是美国Rice大学James M Tour教授的科普计划“纳米小子”一部分。
(DOI: 10.1021/jo0349227)
当然,后面陆陆续续还出了“纳米马达”和“纳米汽车”等等。
Nanocar(DOI: 10.1021/nl051915k)
Nanodragster(DOI: 10.1021/ol902312m)
Nanoworm:(DOI: 10.1021/ol703027h)
4.萌萌哒派
当然,若论经常出没于论文配图的模式动物,实验小鼠可是科研界中实打实的杠把子,自然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研究者们画笔下的核心人物。
上图中就不乏小鼠的简笔画、写实画风以及抽象画派,但更多时候,小鼠走得可是呆萌版的可爱路线——卡通版小鼠:
(DOI: 10.1021/nn301633m)
此外,还有胖乎乎圆滚滚的“二师兄”:
5.手绘派
(DOI: 10.1021/nl303157n)
这篇刊登于权威期刊NANO LETTERS的文章Graphic abstract是手绘的,如果此文历史悠久也就罢了,但偏偏此文发表于计算机已经普及的2012年,且作者只有一人。果然,大佬就是任性,怎么懒怎么来。
图片来源:ACS Catalysis
同为手绘画风,这篇发表在在 ACS Catalysis 上的题为“CO2 Hydrogenation Catalysts with Deprotonated Picolinamide Ligands ”文章,作者在摘要上倒是花了颇多的心思,显得诚意十足。
(DOI: 10.1098/rsbl.2010.1056)
这篇发表于Biology Letters(IF=3.348)期刊的文章Blackawton bees发现了,大黄蜂在寻找花朵的时候的确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模式的能力。其作者大部分是Blackawton这个镇的小学生,因而论文的插图都是“熊孩子们“手绘的,且文章没有一篇参考文献。
6.暗藏玄机派
上述论文插图,虽然有趣,但整体来看,也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但下面这个就属于高端玩家了。
2018年,Scientific Reports 的一篇介绍从动物如猴子的粪便中提取DNA方法的论文(见下图),就把科研者暗讽的特质显示的淋漓尽致。
看着配图中平平无奇的猴子和它的便便,但是当你把便便放大放大再放大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脸庞就出现了。
特朗普:该文章对我充满了恶意!
估计特朗普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拥有了自己的论文。不过由于影响不好,后面编辑要求作者把图片替换掉了,不过还是佩服作者的脑洞和勇气。
无厘头的“段子式”论文
如果说上述论文配图还属于科研人的正常脑回路(毕竟论文正文内容还是正经严肃的),那么下面这些论文可以说是科研人的自我放飞、不按套路出牌,无厘头的逗比气息一览无遗。
1.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
因会议WMSCI2005对潜在的与会者发送大量邮件邀请,以实现收取会务费大量敛财的目的,2005 年,UCLA计算科学教授的Eddie Kohler就曾提交了一份显然恶搞的会议论文用来抗议,该论文通篇只有7个单词的重复: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
2014年,澳大利亚的计算机科学家Peter Vamplew因不堪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Technology(IJACT) 投稿邀请电邮的骚扰,便把能代表他心声的这篇会议论文“正式”地发送给杂志。
让人意外的是,该杂志回复Vamplew说,论文经过同行评议后得到了excellent的评价准备发表——不过,前提是先缴纳150美金的“论文处理费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当然,论文最后肯定也没发表。
2.chicken chicken chicken...
2002 年,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Doug Zongker完成了一篇只有一个单词chicken的论文,但当时没能发表。
不过,在2007年,他在AAAS年会上作报告时,该Chicken论文一炮而红,且最终在《不可思议研究年鉴》上发表。
所以,学术圈从来不缺幽默,科研人也不乏有趣的灵魂,只要你能细心发现,也许TA就在你的身边。这里不过抛砖引玉而已,欢迎在评论区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