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原文朗读】
师:孔子晚年的高徒,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在《论语》中提及二十次。商:孔子晚年的高徒,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在《论语》中提及十九次,是孔门十哲之一,与子游同列“文学科”高足。师愈与:愈,胜,强,好。子贡也觉得“过者”胜于“不及者”,所以认为子张胜于子夏。子贡是孔门弟子中的一个全才,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不仅很会说话,还善于经商,最大的缺点是恃才傲物,争强好胜自我夸耀。他看到老师在夸赞别人,也想让老师夸夸自己,但他不明着问,而是拐弯抹角问老师对子张和子夏两个人的比较。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都够得上贤者了吧,如果他们两个比起来,谁更贤明一些呢?”孔子说:“师呢,有些过头。商呢,有所不及。”子贡马上又问:“照这样说,是不是子张更胜一筹了?”俗话说知徒莫若师,子贡的小心思哪能逃得过老师的法眼,因为子贡的性格和子张差不多,肯定了子张就是变相夸赞自己。所以孔子说:“过和不及是一样的”,就是告诉子贡,你不要沾沾自喜,还要继续努力。上一章用子路鼓瑟做比喻,告诉我们不要放大别人的不足,而要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和优点。那么到了本章,紧接着就探讨如何具备显著的优点,借子贡与老师的对话,用子张和子夏的做事方式作比较,并顺势提出了“过与不及”的命题。本章的主角是子贡,前面十几章已经谈到了颜回、闵子骞、南容、颜路、子路、冉有等弟子,该轮到子贡了,并且巧妙地顺带提到了子张和子夏。子贡是孔子的一个高足,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才华横溢,办事通达,后来曾任鲁国和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信条,被民间尊为财神。孔子对他的喜爱程度仅次于颜回,他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膀右臂。但子贡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恃才傲物,只佩服老师,除了偶然佩服一下颜回外,其他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子贡听到老师夸赞其他弟子,也想让老师夸一夸自己,但他不明说,而是巧妙地拐弯抹角问老师对子张子夏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就再说一说子张和子夏,因为子张和子夏只是本章的配角,所以这里就只简单了解一下他们两个人的特点就行了,在之后的章节中我们再详细展现他们俩的风采。他们两个是孔子晚年所收的高徒,比孔子都小四十多岁,才华横溢,子夏还位列孔门十哲之一,所以子贡一上来就先把他们定义成“贤者”,然后再问老师他们两个谁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什么意思?孔子是说,子张有些过头,卜商有所不及,孔子一下子就点出了两人的最大不同。那么“过”和“不及”到底指什么?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过”是贬义词,是说子张狂妄偏激,而子夏差点火候。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两个弟子都是孔子的心爱之徒,“过”和“不及”只是他们俩的小瑕疵而已。子张追求学问和为人处世,都想做到极致,力争十全十美,这样一来,免不了会走极端,给人以狂妄自大的感觉。而子夏呢,做事比较沉稳,免不了给人“不及”的感觉。子贡一听,自认为“过”比“不及”好,因为子贡自己就是一个常常“过头”的人。俗话说,知徒莫若师,孔子对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了然于胸,子贡自以为自己问得很巧妙,哪能逃得过老师的法眼,就像小孩子的一言一行哪能骗得过父母?孔子看出了自贡的沾沾自喜,但并没有说破,而是淡淡说道“过和不及是一样的”。那么本章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其一,孔子的学生们个性都很鲜明,优缺点也很突出,孔子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既不抹杀弟子们的天性,也适当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其二,提出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凡事做过头不好,做不到位也不行。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