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奇的科尔沁蒙医整骨——蒙医整骨创始人娜仁阿柏

■包树海

娜仁阿柏像

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有由来已久的医术,这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自然法则。蒙古民族久居朔漠,逐水草而游牧,民风剽悍,常以摔跤等角力为游戏,终日在马背上游徙,外伤或是骨折事故较为常见。蒙医正骨医术也因此应运而生,且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如今以科尔沁蒙医整骨学为支柱的蒙医整骨学在世界医学宝库内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人类医学的一朵奇葩。

有文字记载,蒙医正骨最为广大人民所知晓和崇拜是在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的皇太医以蒙医居多,尤其是正骨大夫。当时的人们把骨科大夫统称为蒙古大夫,足以证明蒙医善长正骨,医术精湛。如今,西医“称霸”,一些古老传统的医术不断退出和隐居,蒙医正骨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医学之林,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不断在发展壮大。

笔者带着无尽的好奇和疑问,查阅诸多资料,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采访到科尔沁包氏蒙医整骨第四代传人、蒙医正骨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包金山教授,近距离接触蒙医整骨医术及蒙医整骨大师,触摸到了悠远而深沉的古老医术,有感动、有震憾、有思考……

蒙医正骨的渊源和流派

包金山大夫今年七十五岁,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没有一点古稀老人的模样,说起蒙医正骨更是侃侃而谈,思路敏捷,对答如流。

“每个民族基本上都有其独特的正骨医术,正骨医术可不像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它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包大夫谈起正骨,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

约在公元前100年,在《医药月帝》里就记载了北方民族治疗骨伤医术的记载,也足以证明公元前蒙古民族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高原上已经有了正骨医术。

包金山教授是蒙医整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优秀专家,曾荣获首届乌兰夫基金奖、首届华佗奖等多个奖项。他得到的荣誉太多,接受的采访更多,电视、电台,还有网络;有地方台、内蒙古台,还有中央台,中央四套曾专题报道过他和科尔沁蒙医正骨医术。因此对于我的提问,似乎早有准备。

“我知道你一定会问到,为什么蒙医不叫正骨,而称整骨。”包大夫笑着答道。“蒙医正骨大夫一直传承着过去的医术和习惯,他不仅治疗骨折,还治疗与骨头有关联的其他病症,如脑震荡、腰间盘突出、骨囊肿等多种疾病,所以称蒙医整骨更贴切,更能反映出治疗特点和民族特色。”

在蒙古高原上,先后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民族相继称霸或建立庞大国家。在突厥统治时期的公元八世纪,开发始有文字出现,然而没能普及和流传下来,现在没有几个人能解读那刻在石头上的碑铭。契丹人创造了契丹大小字,然而随着辽朝灭亡和契丹人的汉化,文字也只留在了契丹人的坟墓里。女真文字还没普及,便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蒙古成吉思汗时代,创建了蒙古文字,延用至今,使北方大漠人民有了记载自己生产生活的文字。然而战乱和没有定居的蒙古人,没能留下太多的文字资料,连《蒙古秘史》这样重要的史册,也仅剩下用汉字拼写的版本,其他更无从谈起。

“蒙医正骨虽然古已有之,然而古代蒙古人没有留下太多的医学方面的文字记载。”包教授扼腕叹息。

教授说得极是。蒙古人创建文字比较晚,而且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习俗,很难留存书本纸张,使得蒙古族的诸多优秀生产生活技术都没能记录下来。“蒙医正骨方面的记载太少,甚至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尤其是治疗技术方面,只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

即使到了元朝,关于蒙医整骨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蒙元时代战事频繁,骨伤众多可想而知,一定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蒙医整骨大夫,然而元朝典籍中对此几乎没有记载。包大夫在谈话中,对诸多优秀的原始治骨手法的失传,流露出无奈和惋惜之情。

包大夫说:“我想我们祖传下来的整骨手法和治疗手段中,一定会有古代蒙医整骨术的影子。”

(待续)


科尔沁蒙医整骨创始人娜仁阿柏

清朝时期是蒙医发展的新时期,是蒙医逐渐走向理论化、文字化、系统化的时代,在清朝时期蒙医开始形成了一套蒙医诊疗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整骨如日中天,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推崇,也得到了清朝政府的肯定和支持。蒙医正骨大师绰尔济莫日根在北京行医,其医术精湛,受到广泛欢迎。俄罗斯沙皇听说绰尔济莫日根的医术后,1728年曾派人到北京拜师学医,学习蒙古人独特的治骨医术。蒙医伊桑阿也以善长正骨闻名,他就职于清皇御医期间,广收门徒,教授治骨医术。

由于蒙医正骨医术高超,清朝曾从蒙古人当中选拔善长治骨的蒙医。《清史稿》卷五O二载:“选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庭执事人员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报痊,逾期则惩治之。”足见,这种鼓励与惩罚政策下,对蒙医正骨的发展一定有非凡的作用。尤其有军务的察哈尔八旗蒙古人,当时出了不少的正骨大夫,其中巴腰特姓氏道尔吉家族的正骨医师名气最为响亮。道尔吉为察哈尔镶黄旗正骨医师,镶黄旗有名气的治骨医师还有道尔基的儿子热格金巴宝,另有古鲁格、洪哈、策仁、敖依德布等正骨大夫,都相当有名气。

提到察哈尔系,包大夫说:“蒙医整骨的察哈尔流派曾经非常强大,不过后续力量不足,发展缓慢。”

蒙医正骨在清朝红极一时,到清末民初的时候,住在北京的太医德寿田和文佩亭两位老蒙医,打破传承规定,招收汉族弟子,培养骨科人才。其中最为出名的徒弟是刘寿山,刘寿山后来成为中国一代骨伤科名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蒙医正骨的北京流派,现在北京不少所谓的中医正骨都是从这一支发展而来的,原本都是蒙医正骨系列。

除了察哈尔和北京两支流派,还有四川的何氏蒙医正骨,再有就是科尔沁蒙医整骨这一流派了。也许历史上还有其他流派,但是因为没有传承下来,又没有文字记载,如今已无从查考。

科尔沁蒙医整骨流派,经五代传承人的发扬光大,支撑起了蒙医整骨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蒙医骨伤科,填补了蒙医学的空白。

科尔沁蒙医整骨创始人娜仁阿柏

十五世纪,阿拉坦汗称雄草原,他将喇嘛教引入蒙古。喇嘛教自从来到蒙古草原后,不断排挤蒙古的原始宗教博教(萨满教)。在清朝用喇嘛教柔训蒙古,大力扶持喇嘛教,喇嘛教对博教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打压,甚或赶尽杀绝。

博教是蒙古人的原始宗教,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博教首领与大可汗并列,可与大汗平分秋色,足见博教在蒙古人中地位的尊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博教不仅是宗教信仰,博教还充当着治病救人的角色,是融宗教礼仪、占卜、治病于一身,是人民大众不可离开的生活指南。

科尔沁整骨流派的创始人娜仁阿柏就是位渥都干(女性博的专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娜仁阿柏出生在鄂尔多斯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博。娜仁阿柏出生时家人见她掌心有一大红痣,形同红日,便给她取名娜仁(蒙古语太阳)。

娜仁从小跟着爷爷学习博术,且天赋聪颖,领会极快。爷爷见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全部本领,便在她10岁时送到贺兰山拜隐居修行的名博好必达来学艺。几年时间里,娜仁学得一身本领,占卜、治病都能独立完成。当她回到鄂尔多斯的家乡时,正值喇嘛教借助世俗权贵对博教大肆迫害之际,做为一名渥都干,娜仁无处藏身,于是背井离乡,来到博教仍在盛行的科尔沁。

娜仁到科尔沁大地哲里木盟后,给当地百姓治病,治愈无数骨伤患者,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地百姓尊称她为阿柏。阿柏是蒙古语,是蒙古人对尊贵的夫人的称呼,即太太。娜仁阿柏的名字从此流传开来。

(待续)


包教授称娜仁阿柏叫“包木拉太太”。蒙古人有个习俗,讳语祖上和长辈的名字,从而诸多古代蒙古人的名字意思尽失,如成吉思、忽必烈等,现在全然不知其意了。做为娜仁阿柏的曾孙,包金山用娜仁阿柏墓的尊称包木拉称呼她的曾祖母。

蒙古人盛行土葬后,尊贵的人死去都要建墓,因娜仁阿柏的坟茔在当地建得相当尊贵,人们称娜仁阿柏的墓为包木拉,为了讳语曾祖母的名字,包金山的族人都称包木拉太太,连邻近村民都这么称呼娜仁阿柏的名字。

娜仁阿柏来到哲里木盟,当时的盟长是图升业图亲王诺尔布仁沁,原本是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札萨克,也是科尔沁右翼系出任的第一任盟长,他对朝廷百依百顺。诺王听闻博教人物娜仁阿柏渥都干技高胆大,在哲盟地区影响越来越大,为了贯彻朝廷抑博教而扬喇嘛教的政策,决计用过刀山、薪火烤等九道关考验博教的名义,对哲盟地区的博予以铲除。诺王通知召集了哲盟境内的三百多名博和渥都干,声称只要有一位博教师傅能在九把尖刀上滚九个来回,能忍受薪火烧烤等九道大关,即可赦免全部博和渥都干。

娜仁阿柏渥都干和科左中旗的呼日勒博二人勇担重任,用自己的法术和技艺,度过了极为残忍的九道难关。诺王眼见为实,口服心服,对博教由衷地产生了敬畏之心,允许博教在哲里木盟境内生存发展。

纵览蒙古地区,原为全民崇信的博教,最后只在哲里木盟(指清时哲里木盟共十旗)大地上生存繁衍下来。这与哲盟王公贵族以及平民百姓崇信不无干系,同时与博的技艺和治病救人的手段,深受民众信服不无关系。因之,哲盟地区的蒙古民众祈福时,常常把博教崇信的长生天和喇嘛教信奉的佛合为一体,敬重“宝日很腾格里”即“佛天”,将二者混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一种信仰方式。

娜仁阿柏就这样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她在科左后旗行医期间,嫁给了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王后裔阿嘎洲台吉腾格力克,在科左后旗的哈布特改村居住行医。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的哈布特改村由于来了一位神仙媳妇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为治病、为接生、为治骨、为驱邪,人们四面八方来到娜仁阿柏处求医问药。娜仁阿柏用其毕生的医术和功力,给求医者驱除各种病患,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包木拉太太有很多传奇故事,村屯人和长辈们都传为佳话。”讲到娜仁阿柏的传奇故事,包金山教授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据上一辈人讲,包木拉太太救过一条大蟒蛇,从蟒蛇洞里得到两个宝石,称为蛇蛋花宝石,用在骨折按摩中,效果极为奇特。”

包大夫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两个形如蛋卵的两个光滑圆润的石头,这是他给患者按摩时用的,也是他曾祖母传下来的宝贝。笔者将两个宝石拿在手里,在手臂上按摩滚动,感觉冰凉剔透,温润沁体,确实是件极好的按摩器具。

包大夫继续说:“包木拉太太还能与动物交流,能听懂牛马羊等家畜的语言。”据说村里有一家养了一匹铁青马,脾气暴躁,无人能驯服。娜仁阿柏走进围栏内,看着马的眼睛径直走了过去,马居然没有躲跑,当她举起手在马面上轻轻地抚摸几下,马便乖乖的低下了头,任她放上马鞍骑在背上驰骋,使马的主人和在场人无不惊讶万分。

在草原上,驯马是件既危险又有难度的工作,对一些烈性马,村民常常要求助一些有经验的驯马师来调教。而娜仁阿柏做为女人,将无人敢驯服的烈马调教得服服帖帖,无异是通马语的渥都干才能做得来的事。博教认为万物皆有灵,从当代科学发展解释,马这样的动物应该是有智慧有思维的,从这点看博和渥都干能与动物交流,并不荒唐和不可能。

(待续)


娜仁阿柏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有一次,娜仁阿柏遇到出殡的人群,看见简陋的棺材里滴出新鲜的血液。赶紧叫灵车停下,打听到是位孕妇难产死亡,她叫人把棺材打开,发现孕妇还有微弱的心跳。于是让孕妇家人把“死尸”抬出棺材,从包中拿出铜针烧红,针炙死者穴位,并按压胸部,那个“女尸”居然活了过来,并在太太的帮助下产下婴儿。这个孩子起名敖力召,意思是意外收获。包大夫说:“记得我小时候,敖力召的后人每年春节都来我家拜年,表达他们家族对包木拉太太的感激之情。”

蒙古人的殡葬有很多种,草原深处还留存着古老的天葬、树葬,还有一些地区施行火葬,而东部哲盟地区以土葬为多。蒙古人有个习惯,人死后马上就入敛出殡,忌讳隔天或存放尸体数日再下葬。由于草草下葬,有可能把这种假死现象的人当成真死而埋掉。而遇到娜仁阿柏的这位妇女,意外地捡了一条命,笔者看来她才是真正的“敖力召”。

关于娜仁阿柏治骨的传奇故事流传很多。当年阜新蒙古贞葛根庙的四世活佛骨折,久治不愈,无奈请娜仁阿柏治疗,不久痊愈。活佛感念之余,佩服有加,也改变了活佛对博教的偏见。“包木拉太太为主的博教人物,能够躲过喇嘛教的迫害,据说也与这位四世活佛为博教向朝廷说情有关呢。”包大夫说。

据说在顺治和康熙年间,清政府接二连三地蚕食蒙古人土地,时为科左中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便统领嫩科尔沁部(后来成为哲里木盟十旗)联合后来成为锡林郭勒、卓索图、昭乌达等盟的各部蒙古旗起兵进攻清朝。

蒙古贞葛根庙是东蒙古最大的喇嘛庙,住持活佛与满珠习礼平素关系融洽、感情甚厚。清廷便派遣葛根庙活佛斡旋,蒙古联军提出一系列条件后罢兵。因此葛根庙活佛备受朝廷恩宠,在众多喇嘛教宗中地位显赫。其后葛根庙历代活佛长期在北京和东蒙古之间传递消息,成为朝廷的代言人。而清朝的建国元勋满珠习礼死后,清廷就此定罪追责掘其坟墓,尸骨上钉上镣铐,以示惩戒。

娜仁阿柏的治骨医术,拯救了活佛的命,也拯救了濒临灭绝的博教。博教在宗教斗争中逐渐成熟,改变了过去参政议政的态度,只在民间发展传播,从而继续延续了下来。包大夫说:“据上辈人讲,朝廷赏赐包木拉太太玉石腰带、七星宝剑,都是葛根庙四世活佛在朝廷为包木拉太太说好话的结果呢。”

大夫、医生,在蒙古语中叫额木齐,蒙古语的字根是额木,即药的意思,而加上“齐”,便专指从事一种工种的人,额木齐就是药者的意思。从此可以管见蒙古大夫的起源,应该是使用药物的人,看来用药治疗是蒙古人自古就有的医疗行为。蒙药用动植物、矿石、金属等多种成份为制作原料,药效生猛,能治愈疑难杂症而闻名。如今,蒙药以其奇特的疗效,赢得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问到蒙医整骨的用药问题,包大夫说:“我们家族祖传下来有两种药,一为旭日图乌日勒,一为敖民乌日勒,两药并用,相辅相承,加快骨折愈合,且损伤的神经能够快速恢复。这两种药都是包木拉太太传下来的。”

包大夫在多年的医疗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和私利,将祖传治骨良方旭日图乌日勒和敖民乌日勒的方子无偿地拿出来,用于医院的治疗事业。经过临床科学实验,药效超过国内其他任何治骨药方。这两种治骨良药经过包氏家族几代人的研究探索,日臻完善,现在已经注册了专利,等待进一步的研发,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光绪元年(1875年),娜仁阿柏在哈布特改村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生前,她教诲她的孩子们说:“将来,天上的星星会洒满人间、铁蛇绕着地球转、金鹰满天飞、千里之外的人相互说话、穿乌拉鞋(指贫民)的人平富贵。”生活在草原深处的渥都干,预言了未来世界的电灯电话和飞机火车的现代化时代,还预言到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待续)


“我在大学是学数学的,所以自认为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当包木拉太太的传奇故事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时候,不得不唯心起来。”包大夫笑着自嘲。

科尔沁蒙医整骨

第二代传人包达尔玛

过去蒙医正骨都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将整骨医术传授给自己的儿孙,而且是代代单传。娜仁阿柏将全身的本领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包达尔玛,包达尔玛成为第二代科尔沁蒙医整骨医师。

“我没见过我爷爷,据父辈讲,爷爷长得俊秀,又极文雅,不爱说话,手特别灵巧,什么活儿都会做,且做得又精又巧。”包教授如此描述他的爷爷。一双灵巧的手,不正是整骨人的手嘛,一定是遗传了母亲的巧手了。

包达尔玛出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娜仁阿柏的次子。他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看着母亲为患者治疗,每天耳濡目染,年幼的他慢慢地喜欢上了治疗骨伤、治病救人。

娜仁阿柏看着儿子从小痴迷于整骨,也开始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他,在给骨伤患者或是其他患者治病的时候,总是让小达尔玛跟随在身边,让他熟悉整骨治疗时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平日里娜仁阿柏让达尔玛注意牛羊的骨骼结构,让他熟悉各种骨骼的形状、位置、支撑力方向,以及骨与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娜仁阿柏还用牛的瘤胃里装上牛羊折断的骨骼,让达尔玛从瘤胃外面抚摩,感觉到骨折的情形,然后还要把骨头又捏又拽,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聪明好学的小达尔玛,一天比一天长大,越来越表现出治骨方面的天才。同时母亲高尚的品德、高超的医术,也深深地感染着他,他暗自下决心要成为像母亲一样草原上的神医。在娜仁阿柏亲手指导和带领下,达尔玛开始独立行医。娜仁阿柏看到儿子对整骨如此专一,把浑身的医术和技艺全部传授给他。得到母亲真传的达尔玛,慢慢开始在科尔沁大地有了妙手回春的美誉。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逼近天津,僧格林沁受朝廷命令驻防大沽口,特意调遣家乡的整骨名医包达尔玛,随军到前线为士兵治伤。僧王发现包达尔玛医术非凡,想赐官予爵留在身边。可是包达尔玛想念母亲、想念家乡,遂婉言谢绝,连日策马回乡。由于这次治骨在军队中出了名,京城里也开始流传科尔沁神医达尔玛如何治骨的神奇故事。

同治元年(1862年),有一位皇室近亲骨折,于是传科尔沁蒙医整骨大夫包达尔玛进京治疗。后来达尔玛治愈了皇室近亲的骨折,皇帝感念达尔玛的精湛医术,赏他七品官衣袍。可是达尔玛说:治病救人是做大夫的份内之事,于官于财无关,谢绝重赏,只接受了普通的皮衣和帽子带回家中。这一次的随军和进京,使年轻的达尔玛见识了京城的同行,开扩了眼界,对他日后改善整骨医术有很大的帮助。

包达尔玛不仅治骨手法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达尔玛从患者的走姿,就能断定骨折位置,说出因何事造成骨折,常让患者目瞪口呆。在民间还流传着他对失血过多的病人进行验血补血的传说。

包达尔玛常说:“大自然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做治疗骨折的工具,问题是看你如何使用它,其中整骨者的双手是最宝贵的工具。”人称神之妙手的达尔玛,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在他一生中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带给人间幸福,因而得到妙手回春的美誉。

宣统元年(1909年),包达尔玛在家中去世,享年74岁。

科尔沁蒙医整骨

第三代传人包玛沙

科尔沁蒙医整骨第三代传人包玛沙

包达尔玛生有三子,其中二子玛沙最为灵动。包玛沙身高一米八五,体格魁梧,力大无比,胆大心细,手又奇巧。达尔玛早就描上了这个儿子,最后选定为他的传承人,所以平时把玛沙带在身边,调教有加。在父亲的悉心教诲下,玛沙学得一手绝顶治骨技法,早早就能独立行医,治疗各种骨伤。

玛沙在草原上行医,常骑一匹白马。有一天,他骑马去外村给患者治病回来途中,在一处林子里休息,把马放到草甸子上自由吃草。这时一匹白色野马跑来与其坐骑争斗,两匹马斗杀声惊动了林荫下休息的他。等他走出林子,看见自己的坐骑已经倒地毙命,那匹白马已经受伤无力走动。

蒙古人最爱马,把马视为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玛沙看到自己的爱马被踢死,全部的怒气就想撒在这匹白马上。但见这匹白马,眼神中跳动着光芒。再看这匹马,体型修长、体格健壮,全身没有一点杂毛。那一刻,玛沙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匹精灵,当他走上前去,白马也没有躲避,原来白马的下颌骨也被踢脱臼了。玛沙抚摸着这匹马,抓住马的下颌,猛然一使劲,一下子把马的下颌复位了。玛沙将马抓住,并把自己原来坐骑的笼头和鞍子套在这匹马上。从此这匹马成为玛沙大夫的坐骑,无论玛沙到哪里,白马就在哪里。所以,玛沙的后人讳语其名,都称玛沙“莫力太爷爷”。

包大夫自豪地说:“这匹马我还骑过,这是一匹野马,是一匹神马啊!”“莫力太爷爷去世后,我们家把这匹马放生了。”这匹马跟随着主人37年,玛沙去世后,他的后人将这匹有了灵性的马,按草原的习俗,在马鬃上系上红丝带放生,从而在草原上自由行走,一直到终老。放生的马,草原人是绝不能抓的。

玛沙出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伴随他的出生和成长的年月,正是草原被殖民被垦荒的时期,抗垦起义事件此起彼伏。1929年达尔罕旗的嘎达梅林起义,起义部队被官方称为匪,而民间却认为抗垦起义将士都是蒙古民族的英雄。

一天玛沙在宾图旗境内朝鲁吐一带行医,在老乡家里遇到两个人,这俩人欲言又止。玛沙断然说:“把你们受伤的人弄过来吧,我给治疗。”此二人便是嘎达梅林队伍里的士兵,听说玛沙在这里行医,来打探消息的,想让玛沙给他们受伤的士兵治疗骨伤。这次不仅给起义队伍的两名骨伤士兵治愈了骨折,还把身上带的旭日图乌日勒、敖民乌日勒等治骨药以及其他各种随身携带的药,全部送给了起义战士。并让士兵给嘎达梅林转达:“只要有骨折战士需要我玛沙治疗的,尽管给哈布特改村捎个口信,我骑上我的白马,两三天内就会找到你们的!”

“莫力太爷爷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讲为嘎达梅林的战士治病的经历。他说嘎达梅林的队伍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是为我们打抱不平的队伍。”之所以嘎达梅林的抗垦队伍在官兵围剿下能坚持二年,这和人民群众在暗地里支持是分不开的。

玛沙行医,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而且不分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患者上门来请,从不拒绝。玛沙行医从不索取钱财,多数时候还会“劫富济贫”。一次他给一位富户治病,从不开口索要钱财的他,特意要了一头牛,把牛送给了该村最穷的牧民巴图吉尔嘎拉家。

玛沙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九口人的三世同堂的家,在他的经营下,弄得家徒四壁,勉强维生,这哪是一个整骨大夫的家呀。可他常常跟家里人讲:“包木拉太太告诫我们把财产分给穷人的!”有这样的“败家子”,解放后才评定为贫农成份,躲过了一劫。

娜仁阿柏的预言,不仅拯救了蒙医整骨,也拯救了这个家庭。不过没有玛沙的“实践”和“败家”,在“文革”中有着迷信色彩的整骨医术,肯定被打成牛鬼蛇神,全家遭到不测是在所不免的事。

玛沙整骨治病的传奇故事很多,民间几乎传得神乎其神。包大夫无不感慨地讲道:“莫力太爷爷看病治病,我一般都在他的身边,他有很多神奇的治病经历。不过有一次治病,算是最为神奇。”

原来在吉尔嘎朗有一位木匠叫马占山,伐树的时候被树碾轧,致小腿粉碎性骨折,皮开肉绽,流血不止。玛沙大夫用新鲜马奶洗净创口,把腐肉剪掉,用银筷子将碎骨头捡出来,再手法复位、缝合、牵引,敷上药后包扎伤口。再留下口服的祖传药方,嘱咐静卧疗养。数月后马占山痊愈。

“马占山康复后,走路稍稍有一点点垫脚,几乎看不出来。”“这可是医学上的奇迹啊!”包大夫感叹,他行医六十年,也没见过几个如此重的病人,而且是用最古老的整骨方法治愈的。

玛沙大夫还有一件事,既让人捧腹,又令人惊奇。有一位扎鲁特旗的老人,领着胳膊骨折的孩子来看病。老人进屋后说明来意,便拿出5元钱放在玛沙前面。玛沙看后不悦,叫他抓紧回去,把村北埋在牛粪堆里的15元钱取来,捡牛粪的人马上走到牛粪堆那儿了。老人一听脸刷白,连连磕头喊着“神仙啊!果真是神仙啊!”当老人跑回藏钱处,确实遇见捡牛粪的人走过来。

玛沙大夫发现这位扎鲁特旗来的患者家庭极为困难,不仅没让他们花一分钱,还在家里白吃白住,回去时又给了路费。玛沙这种扶助弱者的故事举不胜举,而预见过去和占卜未来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玛沙大夫的名字远近闻名,他的名字还一度让人误解为蒙医整骨大夫的统称,或是代名词。当我进一步了解他精湛的医术和为人后,我想他的出名,不单单是因为整骨技艺,还有他的豪爽大气、他的仗义疏财,成就了他一代名医的英名。

1969年,玛沙大夫去世,享年80岁。


科尔沁蒙医整骨第四代传人包金山

1939年7月13日,包金山出生,是为娜仁阿柏的曾孙。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意志刚强,从小就表现出了对蒙医整骨的浓厚兴趣,在他7岁的时候,从众多孩子当中被其叔父玛沙选定,认定为他的传承人。

这是个四世同堂的家,依靠整骨的收入以及放牧和耕种,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家族中谁传承了整骨技艺,谁将会衣食无忧、一生受益。在如此情形之下,玛沙没传给亲生独子,而由其侄子包金山传承,足以说明在诸多兄弟当中包金山聪颖过人。而包金山后来的发展,也恰恰证明了玛沙眼光独到,选人正确,就是他选中的传承人包金山,后来把祖传蒙医整骨发扬光大,把蒙医整骨推向了世界。

在叔父玛沙的口传心授之下,几度春秋,包金山已经掌握了治骨的全部要领,15岁时已经能够独立行医。在科尔沁草原上他的名字慢慢传开,人们叫他“巴嘎好必拉干额木齐”,意思是“小神医”。巴嘎是蒙古语小的意思,这里不仅是指他岁数小,也是为了区别“大神医”玛沙。

1959年7月,他考上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是逻辑性最强的学科,凡事追求因果推导关系,也许就是这种严谨的学习内容,赋予了他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论证思考方法,为他日后揭秘神秘的蒙医整骨奠定了科学的思维基础。

大学毕业后,包金山分配到科左后旗欧里中学任教,并兼校医,同时给闻名而来的骨折病人治疗。他在学校是一位好老师,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他又是一位好大夫,无偿为患者治病,深得人民的爱戴。由于他的整骨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

然而“文革”开始后,造反派将他划定为“牛鬼蛇神”。当进一步对他进行迫害时,他坐上火车南下阜新,躲避到曾经被他治愈过的农民家里。在这位农民老乡的举荐下,当地矿医院如获至宝,让他在医院上班,给矿工治病,从而躲过了造反派的再度迫害。

当躲过风头后,他又回到家乡,回到欧里中学操起教鞭,一边还为骨伤患者无偿治疗。然而他的治骨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就在这个时候,科左后旗医院要成立蒙医整骨科室,旗领导和医院领导早已听说当年的草原小神医包金山,如今在欧里中学教书,也在治病救人。为此旗委政府派出游说团队到欧里,请他“出山”,组建蒙医整骨科室。

何去何从?在这决定和改变命运的时刻,他犹豫,他徘徊。教书是他的专业,是他的科班,而且从教以来各种荣誉和即将能看到的“提拔重用”。然而他也时时想到,他的科尔沁蒙医整骨第四代传人的身份,祖先的传承不能在他这一代断了香火。而且从未放弃过的对蒙医整骨的浓厚兴趣,以及解读古老的蒙医整骨技艺的冲动,终于驱使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弃教从医之路。

创建蒙医整骨科室,其后再组建蒙医整骨医院,一切从零开始,能够想象得到他创业的艰辛。如今的蒙医整骨医院已经发展成了1万平米的现代化楼房设施,110多名正式职工,现代医学器械完备的医院。

已经退休多年的包金山,即使与医院没有了任何关系,但是他还是牵挂着医院的发展,无论是跑项目跑资金,还是培养人才,都责无旁贷,身先士卒,心里永远装着医院,想着医院的发展和未来。

自从大学开始,在业余时间里,他寻找和攻读蒙医学著作,那时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爱好之上。而进入正规医院之后,他越来越感觉到蒙医整骨缺乏系统而书面的医学理论,难登大雅之堂。为此,他开始不断学习蒙医学经典著作,系统学习蒙医学理论,同时拜读中医和藏医理论。他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不断回忆玛沙师傅的讲解。他深知蒙医整骨是有系统理论的,然而理论却没有文字化、书面化,只是以口传手授的形式在流传,而口碑理论又没有科学的整理和归纳。

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在驱使他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一边整理祖传整骨理论和实践经验,一边又学习中西医正骨学理论,又多方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的正骨理论和治疗实践,发现蒙医正骨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治骨理念和技术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发掘蒙医正骨的独特治疗方法和非凡的治疗效果。在他的勤奋努力下,第一部26万字的著作《祖传正骨》(蒙文版)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蒙医整骨有了系统的理论、有了文字的记载。他不断总结和归纳祖传整骨理论的同时,还不断创新整骨理论,撰写论文,著书立说。在他的努力下,蒙医骨伤科这一独特医学治疗科创立,填补了蒙医学的一大空白。

玛沙大夫去世前交待:“在我百年之后,整骨大夫会像沙坨子里的兔子一样多起来的。”当时谁也没料到,让骨科大夫像兔子一样多起来的,正是他的传人包金山。一是包金山著书立说,二是广收徒弟,三是在内蒙古蒙医学院(今内蒙古民族大学)专门讲授蒙医整骨学。

包金山把祖训“只传男不传女,只传内不传外”彻底打破。他桃李满天下,他的徒弟学生遍布各地,为广大骨病患者解除痛苦。如今七十五岁的他,还在承担自治区的传统蒙医正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的教学培养任务。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各个科室中,蒙医骨伤科是医院的主打科室,是吸引区内外患者的主要科室。

包金山潜心研究整理祖传蒙医整骨理论和治疗手法,同时对祖传秘方旭日图乌日勒和敖民乌日勒进行临床实验,验证了两付药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国内其他治骨药方。这一科研当年获得了哲盟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如今这两种药广泛用于整骨治疗,深受医生患者的肯定和欢迎。

他还委托在吉林农大中药材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女儿,对两种治骨药方进行药理分析,使神秘的治骨秘方在现代化仪器的检验分析之下,不仅揭开神秘面纱,而且针对药理分析,对个别药方进行了补充和替代,使其祖传秘方更加完善。另外,针对时下驰名商标抢注册滥注册的情况,对两种药先行进行了专利注册,用法律武器保护祖传秘方的独特性。

包金山在科左后旗蒙医整骨医院任党组书记、副院长期间,曾经担任八届自治区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无论是担任哪一级人民代表,他都走访基层,与最底层人民接触,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呼吁。

担任自治区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为农牧民减负递交议案、为改善基层知识分子待遇问题递交议案、为法律改革促进法治建设递交议案、为民族教育建设资金投入递交议案……他递交的议案质量高、针对性强、反映问题全面,递交的议案均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注、答复和批示。

他在各级代表中是有名的“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的代表”。按他的话说:“人大代表不是回来传达会议精神的,而是向党和国家反映人民意见的,是代表人民去审查国家政府执政行为的。”

包金山说:“包木拉太太为什么能把蒙医整骨传承并发扬光大,与她的上能与官府对话,下能与百姓亲近,同时还能与喇嘛教妥协这种积极处世态度分开不的。”他为人民奔走呼号,也是在为蒙医整骨呼得一席之地。

他任内蒙古蒙医学院骨外科名誉主任、光明函授大学中医骨伤科学院顾问、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会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编委会委员、高等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委员会委员、蒙医药症诊断疗效标准审定委员会专家、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999年9月,他光荣退休。即刻被赤峰市巴林右旗蒙医院高薪聘请,后又被通辽市职业学院聘请任名誉院长,继尔被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聘请,承担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期间,多次被内蒙古卫生厅邀请参加国内外大型医学学术会议,向大会介绍蒙医整骨学,展示蒙医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展示蒙古民族的当代风采。

一直以来,包金山笔耕不辍,不断用科学理论解读蒙医整骨医术,不断将治疗经验和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章,让更多学习治骨的人借鉴。他参与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蒙医部分,自《祖传整骨》出版之后,又著有《养生保健集》、《古今名医医德集锦》、《中国蒙医整骨学》、《科尔沁蒙医正骨五代人》、《科尔沁包氏蒙医整骨学》等著作,在《综合整骨》(日本国)、《中国中医骨伤》、《中华医学史》、《健康报》、《中国医药报》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现今统计,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合计约有300万字。他用文字向世人全面详细介绍了蒙医整骨医术,使蒙医整骨学理论终于实现了文字化、系统化的梦想。这是蒙医整骨的财富,也是祖国医学的财富,更是人类健康幸福的财富。

谈起包金山的成就,他从心底里感谢党和人民。他深情地说:“我这一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最大关怀,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励,我心足矣!”

他一生获奖无数,他是哲里木盟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批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骨伤杰出人才、世界传统医学百名民族医药之星、国际医学百家名星、荣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称号、首届“郭春园式好医生”、首批自治区中老名医称号……

如今年已古稀的包金山教授,每天上午去办公室,接诊,查房,制定治疗方案,答疑解惑,布置学习内容和作业,下午开始静心写作。没有人能看得出来,这可是位七十五岁的老人啊。


科尔沁蒙医整骨第五代传人包占宏

说起传承,包金山沉重地说:“我算是个逆子吧,违背了祖上的规矩。”孝子还是逆子,历史早有定论。时代在发展,医学也在飞速发展,如果娜仁阿柏在天有灵,对曾孙子的行为会大加赞赏,一定会宽慰的。
    包金山打破了祖传整骨的传内不传外的祖训规矩,如今桃李满天下。包金山有三女一子,其子包占宏继承了父业,现在是蒙医整骨副主任医师,在他父亲亲手组建的医院——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担任副院长。
包占宏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归纳,又钻研中西医骨科理论,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著书立说。论文《肘关节脱位奇特复位法》、《蒙医整脑术》、《蒙古族喷酒整骨法的由来及奥秘》、《蒙医整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00例》、《蒙医整骨按摩治疗腰间盘突出》等二十余篇,发表在《中国中医骨伤》、《中医整骨》、《中国民族医药学》、《东方医药》等十多种刊物上。著作《包氏祖传蒙医整骨学》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历经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出版发行。他马不停蹄,整理归纳蒙医整骨中的按摩术,出版了第二本专著《包氏祖传蒙医整骨按摩术》。继尔他又整理出版了第三本书《科尔沁蒙医整骨传人金玉箴言》。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肯定和荣誉。包占宏的论文获得伊喜巴拉珠尔奖等多项大奖,荣获通辽市青年科技奖。
     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实践又不断上升为理论。随着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又不断的临床实践,包占宏大夫的手法复位、按摩治疗等医术不断提升。而且包占宏做为蒙医整骨的第五代传人,长期跟随其父亲学习,得到乃父真传,其治疗手法和效果,不断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和赞许,至今已治愈骨伤病人四万多例。付出就有回报,他不仅被评为自治区名蒙医称号,又荣获了通辽市“五一”劳动奖章。
     已届不惑之年的包占宏大夫,年富力强,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治骨技术炉火纯青。当谈及包占宏的治骨医术传承乃父几分精髓时,包金山大夫自豪地说道:“人的遗传,分为生理遗传和精神遗传。”言外之意昭昭,包占宏做为他的儿子,所能见到的、学到的和理解的,都得到了他的真传。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包占宏往往能把疑难病例治疗的得心应手,常常让乃父惊异不已。
包占宏医德高尚,生活和工作中坚守祖训:“做一名骨科大夫,必须要有一颗牛奶一样洁白的心。”他在出诊中,不仅做“观望切”,还会观察患者的衣着、探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最后还要量体裁衣。对经济情况不好的患者,能门诊治疗的不住院,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重药。多少次对贫穷的患者进行治疗不收取费用,有时看到特别贫穷的还会接济路费和药费。
      他长得又俊又结实,而且有一颗柔软的心,当看到经济困难的患者,忽闪的大眼睛中常出现晶莹的泪花。就因为有着这样的恻隐之心吧,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2011年他被评为全区医德标兵。
“占宏的身上,总能看到他莫力太爷爷的影子。”他的父亲这样说他。是啊,自古以来大夫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只有心怀善心的大夫,才会造就传说中的“道目太额木齐”,即成为有神灵的大夫。


科尔沁蒙医整骨理论基础简说

蒙医讲人体组成有三要素,即赫依、希日和巴德干,这三者与生俱来,成为蒙医的三元论学说。三者相辅相承,维持健康体魄;三者失去平衡,则引起病变。科尔沁蒙医整骨遵循蒙医三元论,坚持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认为人与自然不孤立、人体器官血脉间不孤立,反对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对待病患,把人体与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治疗注重系统化,促使人体三元平衡,恢复健康。

蒙医整骨将血运、复位、固定作为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血运是供应、维护生命器官的活力组织修复的关键,复位是将骨折对位复位,固定是将骨折固定起来。关于三者的看法和作法可能就是蒙医与西医的最大分歧。蒙医整骨认为血运不仅化淤,还要给骨折处形成骨痂输送养分,血运旺盛则加快骨折愈合。

复位以手法复位为主,以手术复位为辅。包金山大夫解释其中道理:“如果手术复位,由于肉体受损、骨膜破坏,血运主要供给的是手术刀口愈合的营养,而骨膜、骨痂次之,从而造成骨痂形成慢,骨折康复晚。”

固定有坚强固定(绝对固定)和弹性固定(相对固定)两种。所谓的绝对固定就是西医的钢板固定,弹性固定就是中蒙医正骨常用的夹板固定、皮革固定等。其实所谓的绝对固定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往往弊大于利,由于钢板密度和强度都大于骨胳,会造成骨痂形成不积极,成为“懒汉”,怠于生骨,造成骨不连等现象时有发生。

蒙医整骨认为外自固定疗法是弹性的、相对的、活动的,骨折断端有一定的活动,显微位移会刺激骨痂加快生成,起到迅速愈合骨折的作用。包金山大夫讲道:“无论是钉钢板,还是打石膏,会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骨折断端如果有‘若即若离’的状态,会刺激骨痂加速形成。”“人体的恢复功能非常强大,蒙医整骨就是要把患者的这种机能全面激发出来,加快骨折愈合。”

蒙医整骨医术来源于自然,是顺应自然而生的治疗科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体内各器官血脉间和谐。蒙医整骨治疗坚持系统论思想,这种思想在蒙医整骨学中由来已久,只是没能达到现代系统科学的水平而已。因之在治疗骨伤患者时会“全面治疗”,病人往往“因祸得福”,当骨折痊愈时,身体其他病症也会一扫而光,或征兆减轻。

蒙医整骨学理论还有很宽广的研究领域,有待于一代代人的努力,通过发达的现代科技和迅速发展的蒙医学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使蒙医整骨学理论再上一个新台阶。


科尔沁蒙医整骨特色治疗理论

科尔沁蒙医整骨学自娜仁阿柏开创以来,历经四五代传承人的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理论的治骨学说。科尔沁蒙医整骨以蒙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手法复位和夹板固定为主,辅之以按摩、药物、饮食、功能疗法等,不仅操作简单安全,而且不受条件限制,具有方便群众,使患者痛苦少、疗程短、合并症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以及费用低等诸多特点,其精髓归纳为“三诊”、“六则”、“九结合”。

1. 三诊,即诊断的方法,指眼看、手摸、心想。眼看就是观察病人的年龄、姿态、表情、伤肢肿胀、成角、弯曲、倾斜、旋转、缩短、高突、凹陷等状况,还要看伤口和伤肢功能情况。手摸就是要用轻巧的手法检查伤处肿胀、畸形,进一步感知疼痛程度和方位、骨折移位情况、有无骨擦音和假关节等。心想就是考虑到骨折的季节影响、有无多发病以及病因和症状等等。通过三诊,确定骨折的原因、位置、形状、程度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治疗方案。

对特殊疾病的鉴别诊断,三诊可以结合X线片、CT片和化验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更能准确确诊。包教授说:“借助X线片,是蒙医整骨治疗的一次飞跃。然而,当下诊断和治疗过分依赖现代科技,致使医生逐渐丧失固有的天性和心智,也会使患者本有的修复能力减弱。”

2. 六则,是指治疗方法,即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按摩、蒙药辅助、饮食调节、功能锻炼。

手法复位最能看出骨科大夫的水平。蒙医整骨讲究意念归一、形神归一,要求心气相应、心灵手巧、心随手转,做到法从手出、功随病至。包金山大夫解释说:“一个优秀的蒙医骨科大夫,首先要有一双带着心和眼的巧手。”

蒙医整骨的夹板固定是外自固定法,是弹性固定,随着骨折部位的肿胀,随时调整夹板固定力度和位置,做到固定骨折部位,又要做到血流畅通,还能挤压淤血汇聚。

按摩是蒙医整骨的一大特色,有捻、滚、压、擦、揉、搓、颠、推、拿、掐、撑、捏、嵌等14种手法。最为典型的是喷酒按摩,喷酒有消毒、止痛、活血等多种功效,再行按摩促进血流加强,促进骨折愈合。另外还有用青铜镜和银杯按摩,这两种器具不仅是草原人民的常备之物,而且又有极强的导热作用,因而冰凉的表面具有麻痹和止痛功效,还能增加大夫的按摩力度,完成人手无法完成的角度和力度,近期有人研究发现铜和银均有杀菌作用。

科尔沁包氏蒙医整骨世家祖传的旭日图乌日勒和敖民乌日勒两种蒙药,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完善,疗效显著,堪称治骨神药。这两种药无毒性、无副作用,以增加身体机能、调解和修复损伤神经、减轻患者疼痛,达到康复患者的作用。不仅对骨折患者有疗效,还对股骨头坏死具有特殊疗效,敖民乌日勒对个别癫痫病有特殊疗效。

功能锻炼是蒙医整骨又一大特点,这是蒙医正骨与西医正骨最大的差别所在。手法复位固定后,分为早期、中期、后期功能锻炼。通过功能锻炼,加强了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之所以蒙医整骨治疗的患者痊愈后不留下后遗症,就是因为治疗当中有功能锻炼。

3. 九结合,即医生和患者结合、三诊与X线结合、喷洒与手法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内因与外因结合、治疗与护理结合、固定与锻炼结合、意和气结合、形与神结合。

关于结合说,包大夫解释:“结合就是和谐,比如医患结合,医生与患者通过肢体接触、眼神交流、心灵沟通,医生应该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希求和康复的欲望,同时让患者在医生的气场里感受到怜爱、呵护,树立治疗的信心。”

“当前的医患矛盾就是因为医生漠视患者,继尔患者仇视医生,医患没有结合没有和谐,反而相互排斥,致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商业化。谁先放手呢?我想应该医生主动会更好些。”包大夫谈起当前医患关系痛心不已。

科尔沁蒙医整骨学是以科尔沁包氏蒙医整骨理论发展出来的整骨学说,这一流派已经成为当今蒙医整骨学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的整理归纳主要归功于包氏整骨第四代传人包金山教授,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把口传身教的整骨理论成为一本本整骨理论典籍。有了系统的、科学的、书本化(文字化)的理论,蒙医整骨才得以让世人认可,蒙医骨伤科才能堂而皇之的成为一门学科。所以,包金山是现代蒙医骨伤科创始人,当之无愧。

蒙医整骨治疗准则:

减轻痛苦的生命观念

救死扶伤的思想行为

纯洁善良的人生观念

巧妙神灵的手法复位

适宜肢体的夹板固定

厚薄适应的压垫放正

按需所动的沙袋夹挤

合适重量的牵引结合

经穴伤处的喷酒按摩

微量元素的饮食调节

补益肝肾的对症用药

动静结合的功能练习

心理行为的精细护理

——摘自包金山著《中国蒙医整骨学》

科尔沁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享誉海内外,其中科尔沁蒙医整骨是当之无愧的一座文化丰碑。在当下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的旗帜下,科尔沁蒙医整骨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法和完美的治疗效果,走在科尔沁文化品牌建设的前列。祝愿我们的科尔沁蒙医整骨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祝愿我们的科尔沁大地迎来再次升腾的曙光!

(0)

相关推荐

  • 论中医的医术。

    现在还有多少会看病的中医大夫,又有多少中医大夫会号脉,望闻问切,现在还有会的吗?现在的中医都是披着中医外科的西医罢了,看病都是按照西医的方式检查,抽血化验,还有中医吗?

  • 走近神奇的科尔沁蒙医整骨

    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有由来已久的医术,这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自然法则.蒙古民族久居朔漠,逐水草而游牧,民风剽悍,常以摔跤等角力为游戏,终日在马背上游徙,外伤或是骨折事故较为常见.因而蒙医正骨医 ...

  • 董氏医骨堂正骨整脊

    中医整脊科是一门继承创新的学科,调曲复位是其主要技术.而调曲复位所运用的正脊骨十法和牵引调曲法,部分是古籍文献已有记载而世代传承下来的,部分是在整理古籍文献过程中发现,加以研究提高而应用于临床的.这些 ...

  • 走近神奇的干细胞

    众所周知,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又是从哪里来的?近日,有人体母细胞之称的"干细胞"成了医学界的宠儿.全世界围绕它的研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解开它的神秘密码,将会给未来医学 ...

  • 熊秉真谈近世中国的幼医与幼蒙

    熊秉真(章静绘) 熊秉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哈佛大学理学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际哲学及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熊秉真教授是中国儿童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权威专家,新出 ...

  • 黄芪不仅只能补气,还有很多神奇效果,学会应用便是大医

    浅析黄芪的几种特殊效用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现通常认为黄芪具有&quo ...

  • 『医宗金鉴』周身名位骨度

    周身名位骨度 头 [注]●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 [注]●头者,头骨之髓也.俗名脑子颠 [注]●颠者,头顶也.颠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囟 [注]●囟者,颠前之头骨也.身儿初生未阖 ...

  • 江海涛:医宗金鉴学习笔记——换骨丹

    中经气实宜换骨, 喎斜瘫痪芷芎防, 冰麝朱香槐苦味, 仙人麻首蔓苍桑.  [注]中经气实, 谓风邪中经之人, 形气实也. 瘫, 左不用也; 痪,右不用也. 换骨丹, 白芷, 川芎, 防风, 冰片, 麝 ...

  • 走近医保~退休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金每月有多少?

    今天小编上班路上遇到了邻居刚退休的李大爷,他说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顺便查了查医保账户的明细,总觉得每月医保个人账户上的数对不上,问小编是怎么回事.个人账户金可不是个小事,小编赶紧找了医保专家,快看看他是怎 ...

  • 熊秉真教授最新力作《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正式出版

    <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生命在其开端有着特别的魅力.中国的语言文化世界里有着一些特别的关于儿童的素材,尤其是在艺术史及健康医学方面留下了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