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杂谈】小记三事
文竹与佛
家里的文竹又开花了,今年的花朵比往年大。白色小花点缀在翠绿的毛状叶片中间,一簇簇,一团团,煞是好看。
文竹的花有六片花瓣,洁白娇嫩,在或伸或曲中把佛家的法、无畏、与愿、降魔、禅定五印展现的淋漓尽致。文竹有永恒和纯洁的花语,这二者也恰恰暗合了释迦的修行主旨。
在佛学修行中有三条基本准则,一是平等慈悲;二是去恶从善;三是自度度他。这三条准则中“平等慈悲”是建立在大众心中的水平线,也就是说在佛门之内,不允许凌驾和权威,只有修行。而“去恶从善”是剥离的意思,当我们一点一点摒弃了自身的恶习后,剩余的就是真善美。“自度度他”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度并非单一的度化,而是整体的齐头并进。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曾在陇原读书会的交流,那天晚上大家就“佛及佛经”发表各自的看法,在此摘录我自己粗浅的认识。
什么是佛?佛是另一个我,佛是放在心头的善念。无所谓烧香念经,更不需要三千供养。礼佛者以欲与佛便是行恶。世上凡众皆以为礼佛诵经就可避难,殊不知劫数因果为自己行为的折射。心无邪念即是没有妄图,无妄图则无因果报应。
庙,只是形体的寄宿处,并非是灵的归宿地。入庙礼佛的大众,多数心思不在对教义的虔诚上,而在对家人和己身利益的索求之中。
如何唤醒内心的佛呢?除邪必“修”,退去身上的污浊,剩余就是本真。能看到善就可以唤醒佛,我们用善意唤醒的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善良。要是一味的只看眼中佛,就是执迷,也就是“色”。所以人即是佛,佛即是人,空与空都是心中的影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文竹花虽小,但那是它自己的完整世界,人只能以自己的眼光和心界来定义,所以说,我们看见的只是自己而不是花。
赏与欲
一个时尚女性正在购买水果,得体的着装和匀称的身材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目光。我拿起相机速拍,朋友问:“被吸引了?”“是的,被她外表的美吸引了。”我坦诚回答。朋友接着又说:“对,是外在的美,是为普遍人群所接受的美。”我听后收起手机,就此和他谈论。
外在美是最表象的审美感受,这种欣赏只能说是我看到了自己觉得美的事物,并不能说她真的就美。真正的美除了可以唤醒最基本的审美意识外,它存在一过性和长久性,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外在美与内在美是否处在同一层面,要是二者的落差太大,那你见到的形态美也就不存在,或者只停留在表面而已。朋友听后又给我列举了很多见闻,我的见解是,那不叫美,充其量只是欲望,真正的美不应该以得到为目的,就算通过某种手段得到了,这无疑是对美最彻底的破坏。美不是占有,美是存在距离的欣赏,是排除欲望的赞美,也是启发深度审美的索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并不知道它给了他人美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美才是绝对的美。
表与里
忙里偷闲,把几块蜜蜡原石拿出来打磨,其中有一块,表面有一条贯通裂口,为了去掉这个瑕疵,就设计为玉兰花造型并雕刻。结果在抛光后,发现它里面有赭色线形物,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很像小蚊蝇,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种古老的生物在琥珀中早有发现,业内把它命名为“虫珀”。虫珀很珍贵,收藏人士视得到它是一种福缘,何况又是亲手打磨和发现的呢!对于此,我有几点认识:
一,粗裂的外表往往是为了保护绝美内里而做的伪装。
二,美的发现不仅仅来自眼睛,更多的是用识别的眼光拆去伪装的技巧。
三,假象之于真实是目的;真实之于假象是遮掩。
四,用细致发现生活就会得到生活的偏爱。
五,尽可能的把所见遗忘,让感觉告诉你真实的信息。
半砚斋主: 本名袁世军,出生于1971年,甘肃兰州皋兰人,职业医师,陇原读书会一员,曾荣获2016年甘肃省“百姓学习之星”。闲暇之余喜刻篆,好读书,只为长见识、厚见地、博情怀。
投稿须知:凡原创之小说散文、民俗故事、语录随笔、诗词歌赋、国学经典、诗画艺术均可投稿,以正文、作者简介和近照的形式发至1042267322@qq.com;729939847@qq.com邮箱。
稿费发放:在文章发布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将周内赞赏金额之50%结算给作者。限于人力,赞赏金额为10元(不含10元)以下者,其稿费恕不发放,但均会以手机截图之形式明告作者。
商务合作微信:18093493800
总编:叨客
编委:冯雪兰 赵小峰
朗诵嘉宾:文馨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