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要行“跪拜礼”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古代人行跪拜礼。特别是大臣们向皇帝行跪拜礼时,当场面大时,黑压压的一片跪倒在地的画面,震撼过后,总有一种怪怪的味道。跪拜礼是怎么形成的呢!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顿首与稽相同,只是拜时叩头时间短而快一些。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双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口平齐,也叫“拜手”。“九拜”除此之外,还有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在西汉时期,还没有正式的凳子和椅子。人们在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席子,人都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他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要好一些,上面有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几让其倚靠。古人“坐”的姿势,与现代人的跪着差不多。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在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这样,使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到了东汉,西北民族将凳子带入中原,人们不再“席地而坐”,改变了原来生活中的“跪坐”姿势。但跪拜礼仍然存在,成为了严格的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民间只保留在重大礼仪庆典之中,如祝寿、祭祀、拜神等风俗中。由此可见,跪拜礼的形成与古人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历朝历代臣子见皇帝都要行“下跪叩头”大礼吗?公元1792年,早已崛起的大英帝国派专使马甘尼出使大清帝国,乾隆皇帝却拒绝马甘尼晋见。原因很简单,英使马甘尼不肯中国式跪拜礼。在乾隆皇帝心目中,上下几千年,哪有臣见君王不下跪叩头的道理!其实,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如此的。从确切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东周到秦汉上千年的时间,并没有发现臣子见君王的“下跪叩头”记载。
据学者研究,官场跪拜礼起源于西汉,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但刘邦手下的大臣们是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行为自然缺乏修养和规矩。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并自荐为朝廷制定了一整套的礼仪。其中,就有大臣见皇帝要行跪拜礼。不过这时候的跪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完成了,并不像满清时期,跪下来,双手甩出马蹄袖,整个人再趴下去叩头。
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在临时大总统大会上,孙中山提请废止跪拜礼,大家以普通相见为一鞠躬,最高级敬礼为三鞠躬。得到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从此结束了这种官场上的跪拜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