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征文 | 我的宣化街 | 作者:郭红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星期天,沁阳一同学来电话,说趁周末想来济源玩,景区去多了不想再去了,市区有什么好逛的地方吗?我一听笑了,“当然有了,我们的宣化街啊!来济源不逛宣化街,你等于没来呀!”
同学戏笑道:“一条街,俩岗楼,三座破庙一群猴,有什么看头?”
“那早就是老黄历了,现在变化大着呢,虽比不上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但比起你们的“香港街”绰绰有余,来就来,不来拉倒!”我反驳道。
放下电话,我心潮难平,宣化街,我对它是有着深深的爱,我和它的缘分,深远悠长。
宣化街的前身只是一条狭窄的老街,后来才逐步拓宽的。
小时候,记得有次爸爸带我去城看在人民医院工作的爷爷,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城。看完爷爷后,爸爸说要带我出去玩。我高兴坏了,紧紧跟着爸爸,当时人民医院到宣化街这段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
哇!这个地方人真多啊,这街道虽不是很宽但感觉好长啊,道上鲜见有机动车,往西竟还有一段土路。商铺一个接着一个,比较凌乱无序。这些商铺大多都属小作坊,黑瓦灰墙,有的在商铺里还能看到瓦房下的小椽,比较讲究的用芦苇打棚彻底遮住小椽,棚下面再糊一层报纸,就显得比较干净整洁。这些商铺都属于国营或大集体,都是由当地民房改造而成,门口台阶一般比民房都高,店面用的都是板摘门。有开饭店的,有卖馒头油条的,有卖肉丸的,有卖蔬菜的,有卖针织纺织的,有卖土产日杂的,有卖日用百货的,还有搞寄卖行的……林林总总铺摆的好长好长,这比村里赶的“老会”大多了。我兴奋地跟着爸爸从路东到路西跑了一大圈,爸爸给我买了一双“解放”牌回力鞋,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随后爸爸又让我在肉丸摊上喝了一大碗肉丸。这一天把我美的比过年还开心,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垂涎三尺。我不知道,这就是宣化街,这也是平生第一次来这里。
上学以后,每年的寒暑假,父母都要派我去城照顾年迈的爷爷,因为奶奶过世早,所以我这个长孙就派上了用场。
人民医院离宣化街不远,爷爷因为是有名的老中医,所以虽退休每天还抽空给疑难杂症的患者看病会诊。我趁爷爷给别人看病时,每个星期都要偷偷跑出来好几次到宣化街玩。大十字、小十字、西臊门胡同、人民广场都是我们玩伴们疯跑的地方;钟鼓楼、百货楼、汤帝庙、大槐树下更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场所。有时还到中华照相馆痴痴地看人家照相;有时还趁工人俱乐部查票人不注意,偷偷钻进去美美地看一场电影;有时又安静的聚在小人书摊前看半天不走;有时又到广场看大人们玩套圈,打气球,如果碰巧兜里还有零钱,就急不可待的去路边小商铺吃雪花酪或炒冰。宣化街,它给我童年留下了美好甜蜜的回忆!
长大以后,来宣化街的次数少了,但心中对它的依恋情怀一刻都没有少。只要来城,一定都会来宣化街走走,转转,看看,逛逛,买不买东西无所谓,就想感受一下它的温情,它的浪漫,它的妩媚,它的容颜,它的喧嚣,它的沧桑。有人曾开玩笑说,济源人谈恋爱搞对象,宣化街必得逛几逛,这样的爱情才稳当;还有人戏言,驾驶证拿到手,宣化街能开过,你才真正算成手,这可能说的就是宣化街人多车多不好走吧,由此足以说明了宣化街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当然,逢年过节就更不用提了,如果买东西,宣化街绝对是首选,许多人宁愿舍近求远也要来宣化街选购,不为别的,就是想趁机再逛逛,这骨子里融进的情感,一般人你真的体会不到。
我就是这类人中的代表,结婚时我购买的大件都源自宣化街,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是在百货大楼买的;缝纫机,床上用品是在工区大楼买的;衣服裤子是在汤帝大厦买的,甚至鞋袜也都是在宣化街沿街的商铺买的,媳妇戏称我是宣化街购物活广告,我打趣道我是宣化街形象代言人。
买房住进城里,这种对宣化街爱恋的情怀依然不减。闲暇时间,我就喜欢骑着山地车慢悠悠穿梭在宽阔笔直的宣化街人流中,毫无目的,更没个点数。骑累了,索性把车子路边一放,或进店看看地道质朴的手工布鞋和手工鞋垫;或与满头银发的修表师傅闲聊;或看路边人家下棋,或看商铺旁一堆人打扑克牌。明媚的阳光透过颇有年头的法国梧桐树的叶子,投下斑斑驳驳的影子,我舒心地在大树下享受着绿荫的庇护。看到街道上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各行其道,人们都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店选购着自己喜爱的商品,我就想啊,曾来过宣化街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仙诗圣们,若今天再请他们走进宣化街,他们一定会写出更美更为神妙的诗篇来。
华灯初上,我徜徉在宣化街,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璀璨的灯光交相辉映,让我眼花缭乱。
小十字,大十字,汤帝庙,西关口,我一路走,一路逛,现代大都市才有的生活节奏啊,在济源这小城市也能享有。吃一串烫嘴的羊肉串;啃一个晶莹透剔的冰糖葫芦;摊一个济源特有的“鸡蛋不翻”;夹一个地道的“老李家”肉夹馍;撕一只老字号“老翟家”烧鸡,品上一口纯正的愚公老酒;再来碗鲜香可口的“老二”烩面,那老作坊的口味,那老宣化街的味道,咋叫人那么迷恋,那么回味,那么意犹未尽!
有人说,走过一条宣化街,也就领略了济源的发展史,宣化街也正像时代的轴线,见证这里的繁华,记录城市的变迁。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宣化街就是济源商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是济源城的根系,济源城的魂脉!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给古老的宣化街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宣化街也不负众望当仁不让的成了引领济源潮流的第一街。
随着济源大跨步快速发展,宣化街紧紧抓住市政各机关搬迁南移的有利时机,加大老街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引进外来资金,高标准布局一批市政工程设施。同时,严禁商铺店外经营,严禁各类车辆随意乱停乱放,并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来规范商户们文明经营,倾力打造温馨和谐的购物环境,彻底扭转了困扰宣化街多年的脏乱差顽疾。老街也迅速从短短窄巷改造发展成数千米的宽敞大街。街口都统一画了醒目的斑马线,安装了红绿灯,让人车行走更加安全。商店门前专门用彩砖铺了人行道,主街道路专门画了行车标记,并在敏感地段又增设了监控,为来此购物的人们筑牢了最后一道防护篱笆。许多旧建筑旧商铺,或拆迁或改造,大多都已面目全非风貌不存。
“老市委"被气派的曼哈顿广场代替;"老政府"被别致的建业步行街取代;“老人大政协"成了老人们颐养天年的公寓;驰名的地下餐厅被信尧购物广场淹没;西关商店被改造成商业气味更浓的西关大厦;喧闹嘈杂的宣化影院被美尔惠鞋业广场替代;中华照相馆被卖衣服的商铺取代;济源第一家国营饭店——济渎饭荘已不见踪影;人民广场被新修建的源园休闲广场代替……唯有三百余年的大槐树还蔚然屹立在那里,静静地俯瞰着老街,见证着老街沧桑的变迁。
街两边悄然矗立的幢幢高楼和造型别致的商铺,让宣化街焕发了青春活力。许多最新的装扮,最潮的服饰,最前沿的生活都很快会在这里展现。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流连忘返,争着一睹老街新貌。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等着从大城市进货的人们,现在通过电商就可以直通天下,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心仪的服装,宣化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如今,我欣喜的看到,脱胎换骨的宣化街,早已经成为商圈的代名词和引导商潮发展的第一街。时代广场、源园广场、永辉超市、建业服饰大厦、槐仙服饰大厦、汤帝大厦等各大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高楼鳞次栉比。淘宝城,数码港,4D影院等也不甘示弱,国内知名品牌纷纷开设专卖店。经营者也正在转变着思路,变着花样用更优质的服务吸引着人们挑剔的眼光。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一站式风情,赋予了宣化街更多的时代内涵。古老的宣化街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于一体的区域中央商务区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千年的宣化街,一定会承载着济源人民新的希望和梦想,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我爱你:古朴典雅的宣化街!
我爱你:朝气蓬勃的宣化街!
我爱你:永载史册的宣化街!

作者简介:郭红文,河南济源人,就职于济源五龙口镇人民政府,爱好文学、唱歌、朗诵、健身。文章散见于《大河文学》《金石文学》《宁古塔作家网》《当代精英文学》《中州作家》等纸质和网络报刊,闲暇之余,喜欢读书,喜欢用文字思考人生,喜欢用手中的笔杆去敲醒每个人的黎明,去温暖每个人的心灵。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李玉建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