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为什么爱喝酒?这些你一定不知道!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说东北就必须说酒。没了酒,东北人就有失于豪爽。如今东北出烈酒,东北人能喝酒全国闻名......
征文作品,原文标题:《酒与东北人》
文:周铁钧 | 整理:酩悦团队
说东北就必须说酒。没了酒,东北人就有失于豪爽。如今东北出烈酒,东北人能喝酒全国闻名。虽如此,东北却没有历史承传的名酒,也没出现几个因酒垂青的名人。酿酒的祖师杜康据说是陕西人;魏晋酒圣阮籍是湖北人;唐朝酒仙李白是四川人;宋代醉翁欧阳修是江西人;《水浒》酒壮行色的“梁山好汉”大多是山东人。
如今爱喝、能喝酒的不仅东北人,站在大视野看,各层次宴会,寻常百姓客桌,哪个离得开酒?有人统计,国人每年喝下的酒足可灌满两个杭州西湖。
全国都离不开酒,缘何只有东北人喝出了“酒”名?还是源于性格中的“爽”和“拼”劲儿。东北人传统喝酒规矩是: 八人围坐一桌,每人说几句客套话敬全体一杯,八杯落肚后开始互敬:咱俩干三杯?要不来个六六大顺(六杯),干脆九九十成(十杯),十杯下去还未见高低,拿碗来,满上!几开(即几口喝光)?三开?两开?等把一碗“开”下去,差不多就“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假如你不再心甘情愿地喝下去,他们开始倡导划拳,就是酒令。
如没看过东北人喝酒行令,在影视剧中可见一斑:杯盘狼藉、凳倒桌歪、乌烟瘴气的环境里,可以是山洞中的一窝土匪,可以是流里流气的一群地痞,也可以是忘形得意的一帮匪兵,一个个醉眼圆瞪、脖筋高绷、张牙舞爪地狂叫:“八匹马呀、五魁首呀、六六六呀……”
酒令不仅是增加酒场热烈、火爆的手段,也是对参与者反应、分析、判断能力的综合考验。
但是,东北人喝酒陋习也由酒令引发,到了八分酒量时开始划拳,思维和意识被争强好胜的激情支撑,直到喝得失去自控和理智,往往会做出超常行为,导致亲朋离间、同事结怨、友情破裂,甚至触犯刑律、遗恨终生。
虽如此,东北人仍是“宁伤身体不伤感情”,一杯一碗地跟你“干”,一拳一拳地和你“划”,有过与东北人醉酒经历的域外人都说:“哪是喝酒?简直是拼命!”
能拼命、敢拼命的“酒精神”是东北人品格的疵斑,滋生的土壤就是性格的豪爽、自尊。 豪爽性格需要展露,展露的意义在于表现自尊,而突出豪爽、自尊的前提是要人折服,谁“不服”就是瞧不起 “豪爽”、就是亵渎了“自尊”,我当然要“拼命”。
曾出差来到江苏无锡。这个城市景色极佳,树茂花繁,街巷幽曲,建筑典雅。我们漫步街头,忽闻一家小酒店传出熟悉的划拳声,一听就是东北人,循声入内:四个中年大汉裸脊赤膊在划拳,桌上横躺竖卧四五个空白酒瓶,仍有满满一瓶二锅头竖在盘盏中间,叫喊的酒令充满匪气:
人在江湖飘呀,
哪能不挨刀呀,
一刀扎死你!
两刀扎死你!
三刀扎死你!
四刀……!
满脸恐惧的服务员缩在角落,见有人来,惊慌失措地走出柜台。
我走上去拍了拍一个大汉的肩膀:“哥们儿,差不离儿得啦,再喝该钻桌子啦。”
大汉一楞,瞪着被酒精烧红的眼睛:“嗨?听你这词儿是东北人,哪疙瘩的?”
“辽宁锦州,你们呢?”
“哥几个是黑、黑龙江、绥芬河,来旅游,离锦州不远儿,东北老乡,来,干一个。”说着杯子被倒满。绥芬河一个中型城市,距锦州1000多公里。
“哥们儿,出门在外喝这么多酒干啥,住哪儿,我送你们回去。”
“不行,他冒、冒充,还骂咱是东、东北虎。”大汉叫着。
说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酒馆老板为多赚钱,与这四个顾客人套近乎,谎称自己老家也在东北,不料半斤白酒下去老板就开始云山雾罩,不但说穿了帮,还称四人是“东北虎”,后来被服务员拽进里屋睡觉了。
四个东北大汉却被惹上了脾气,说非要喝出个“虎样”给你看看……当然,他们给了这个东北老乡面子,撂下酒杯结帐,踉踉跄跄地走出店门。
归途时在北京小憩,把这事讲给朋友,他说:“这事只有东北人才干得出来。”全国对东北人的认识已经不是户籍意义上的,而是从性情、行为、习惯上的权衡,如果有位南方人酒后做出冲动、粗俗的行为,周围会出现这样的劝告:“你可别学东北人……”
喝酒,是东北人释放热情、捆扎友谊的重要方式,但超量的酒却使豪爽蜕变成粗暴的固执,热情转化为强迫的挟服,喝酒的初衷开始游离,目标开始偏轨,最终变成一种智慧、心理、人格甚至不惜身体承受能力的拼搏,让时时高竖友情旗幡的东北人,在外域的评说中大打折扣。
如果有一天东北人把豪爽与喝酒分得截然,把自尊与争强好胜理顺分明,就会站出一个象模象样的酒文化群体。
诗文达意,美酒传神,写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