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后山,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信仰的地方,真正称得上佛门净地
九华山名扬天下,九华山后山九子岩常人却知之甚少。九子岩风景区,一般游客去的不多,不过景色也并不差,和九华山前山相比,九华山后山景区更是适合祈福的好去处,真正的称得上佛门净地。
九子岩景区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发祥地。远在唐代金乔觉遍游中国名山大川,最后卓锡九子岩,参修佛学,终成正果,至今尚留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随后,九子岩华严禅寺成为九华山历代高僧大德修行参禅的场所。清末,华严禅寺受御封,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高等学府“华严大学”又名“广化院”(即广教众生的意思),建园后,华严禅寺及景区内的双溪寺更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骄傲,孕育了九华山最著名的两位高僧大德--九华山已故方丈仁德大和尚及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尊肉身菩萨“大兴菩萨”。
九子岩景区位于九华后山,有大小寺庙10余座,九子岩景区集自然风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是整个九华山的灵魂,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即源于九子岩。
公元719年,古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24岁削发出家(法名地藏),并渡海来华夏(即中国),首先来到九华山九子岩,爱山水之灵秀,卓锡数年,后迁东岩,创建九华山化城寺。地藏成道,而九子岩是地藏最早发祥之地。故“九子岩”又有“小莲花佛国”之称。
双溪寺由机通法师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机通法师为湖北沔阳人,十九岁出家于陕西省安禄县双溪寺。民国二十一年机通法师朝拜九华地藏王,走遍前后山,见后山环境幽静,实为佛教圣地。因他念念不忘陕西安禄双溪寺,故在九子岩下面买了一块地方重建双溪寺。
1976年,一场大火使双溪寺化为灰烬,原寺基址荒废。后由双溪寺几位僧人在寺侧重建,但由于当时佛法未兴,经济不佳,所建寺宇简陋得同居民住屋一样。后来佛教信众日益增多,加之后山有了一尊大兴真身,朝山拜佛者日增,1994年开始重建双溪寺大雄宝殿,1996年完工。
1997年建大寮房,可住三百多人,僧人们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没有特别的事情,他们很少下山。他们的生活是清苦的,却是充实的。他们穿着单一的直裰,吃着自己种植的蔬菜,呼吸着这无染的空气,他们要比我们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
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是紧张而繁忙的,不同的是普通人忙着讨生活,而出家人的生活则是忙着修行佛法。简短的午休后,又开始上课。
下午2点开始三时系念法会,
三时系念意是把佛事分成三段时间来共修;系念则意为用身、口、意来观想阿弥陀佛经文里的道理,以及观想极乐世界的清净净土。在这过程里,不只用嘴念,而是要统用身口意专注观想;嘴念心也念,在念佛时就专注观佛,而念经文时就得观想经文的道理。
僧人诵经,在这尘世中难得听到的梵音,如此循环。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寺庙里僧人的生活是封闭和神秘的。这次走进九子岩,探访了寺庙僧侣生活现状。有手机、有电脑、有照相机……僧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今非昔比。出家人修行佛法,但这不代表我们拒绝现代生活方式。
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又名朱万全,1894年生,安徽省太湖县人,少时在屯溪市莲花塘学佛,后从军。1925年来到九华山百岁宫出家,礼朝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等佛教圣地,1936年返回百岁宫,1958年到双溪寺,先后在九华山修行60年。一生艰苦朴素,与人为善,乐观豁达,会用气功、土方给村民治病,分文不取,深受当地群众爱戴,有“活济公”美誉。他常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1985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召众徒告别,遗言“我是百岁老人,不愿火化”吉祥卧坐涅槃成佛,享年91岁。大兴和尚圆寂后,在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保留了遗体,二月十九日装缸,置寺后山中。1988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启缸,见其颜面如生,喉节可辨,毛发尚存,肉身如金刚跌坐,叹为稀有,遂装金供奉,并隆重举行瞻仰大兴和尚法会。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
定西茅蓬,民国年间建,殿宇坐西朝东,民居式。它就镶嵌在九子岩青幽古道、寂静山林中。南依大兴和尚真身殿,北邻九子溪,东望青通河,西靠狮子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