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33(什么时候身子挂在手上就可与人较技了)既有下沉的动态又有上攒的趋势
(身势下沉,不只是松腰曲膝松髋,更主要在于乳根深处至后肋骨与腰隙的相合。这样的话,既有下沉的动态,又有上攒的趋势)
(什么时候身子挂在手上就可与人较技了)
感动你的从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别人的故事让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事。——释庆慧
我以为啊,人生当中所有美好或是不好的感知都纯属个人体验,与他人无关,所以不必求同,存异就好。
学拳不全在智愚,在心内明识与身上有物也。——王芗斋
练功点滴随笔录——
1、咽喉任脉上“天突穴”和小腹里的“中极穴”处,实用性较强。天突穴意向上挂起来,遇人推搡不易摔倒。较技时,速变拿放的根基在于肚脐根蒂深处斜下“气海”“关元”“中极”处,这个地方可以自动控制两腿的虚实变化。调虚实就是随遇平衡,不容易被对方颠覆。这个点得一动即有才成(平常隐着,养着,渐至左右小腹里出东西)。
2、头脸上意象出骨头架(骷髅状),颧骨上下是空洞的(我把皮肉化为阳,脸骨头架是为阴),皮下肌肉可流动,顺骨柔润滑下。【此意象还是来自于足大趾上的脾经,侠肾经,由下而上从咽喉内顺项穿颅底直达内眼角。】
平常用功抱拳架时(虚拟实战),就是头与手合,意劲就挂在颧骨骨头架子上。【意劲挂在颧骨上,抬手就可打人。】
3、上有颧骨,下有中极,两手胳膊就在此间上下左右前后翻飞,两腿两胯自然相随。再者,两手意劲牵挂在颧骨,两足意劲顺骨节缩入腰隙,百会、长强一线串成活泼流动,整个人就活了。
5、喉结上方颌骨下深处“廉泉穴”,对阴跷脉上下贯通亦很重要。阴跷脉起自内踝骨下方照海穴,上达内眼角睛明穴处。伴随着脾经、肾经,从足内踝处由下而上(左右各一),贯通腹股沟、腰隙、肩窝,入项两侧,至廉泉穴处,再上穿入舌根,窜如颅内,到达内眼角睛明穴。这两条线生成了,举手投足才有根据。
6、内有阴跷脉,外就有阳跷脉。起自足外侧膀胱经上的申脉穴,联络胆经,至腋窝后侧缘,过肩入项上脸,入注脑后风池穴。
阴跷脉管体前阴面,阳跷脉主管体侧后阳面。但都是由足踝向上走的,主两足腿运动。
左右加一起四条线,分别挂在内眼角和后脑勺。运功时久,这四条虚线逐渐清晰,像皮筋似的。能如此,头与足就上下牵挂上了。
练拳当从“分阴阳”开始。先分开体前体后最大的阴阳面,而后再逐渐细化。
练功须遵循“有里就有外,有上就有下”等原则,形成曲线回环。
7、仆参穴处找到感觉后,手与足合的感觉就能出来了。(手与足合主要在于手找足,足是本位)
还有所谓的手心劳宫穴与足底涌泉穴的相吸相系,则主要在于涌泉穴能否在心意的作用下提至会阴穴。
8、身势下沉,不只是松腰曲膝松髋,更主要在于乳根深处至后肋骨与腰隙的相合。这样的话,既有下沉的动态,又有上攒的趋势。
9、什么时候身子挂在手上,就可与人较技了(可惜咱还到不了这境界,所以不能与人较技)。
10、颈大椎穴与陶道穴处贯通了,竖向横向抻筋拔骨就又多了一处着落。
11、足太阳膀胱经从尾骨会阳穴处开始把深处经筋挑起来后,身法就又有变化了。再联络上体前腹股沟深处的脾胃经筋挑起来。整个身法变化就更加丰富了。
12、偶感——虚得倚在实处,实得落在虚处。
13、感冒嗓子痒,咳嗽,捏揉胸锁乳突肌,从下至上,从上至下,反复捏揉。或有用处,姑记之。
14、又练回到胯轴,胯轴处裂开缝隙,在此折叠。最主要的是由缝隙里产生如丝的东西来,这个东西绵绵不绝,无论起落进退,腿上的缠丝劲都是从这个胯轴缝隙里抽出来的,而后顺脊上缠入腰隙,再通过各种运转直至遍布全身。
15、教学思悟——初学者习练两胯画圆圈的方法,应该是把意念放在尾骨尖上,用尾骨尖在地面画圆圈(椭圆),其关键要领是画圆圈时尾骨尖要贴着地面画,不能高低起伏。
16、“化脑子”——忽然想起来这个词,好像是形意拳里。我的体会是,先是意象中看到自己的头后颅骨(后脑勺),颅骨与颈椎骨(寰椎、枢椎)渐趋分离(后脑勺向后平移一点再稍稍下降);而后颅骨环护着颈椎骨并把它在颅腔内渐渐柔化,感觉这一块儿的颈椎骨好似融化了似的。这里一融化,意劲气息就能一下子顺脊串到尾骨尖(长强穴),手脚解放了,动作迅速灵敏。